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 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小张,你真要去山西插队啊?"李大爷站在院门口,一脸不可思议地看着我。

我点点头,坚定地说:"是啊,李大爷。国家需要我们,我得去。"

李大爷叹了口气:"唉,你这孩子,城里多好啊,何必去受苦?"

我笑了笑,没有回答。远处,知青们正在集合,我朝李大爷挥挥手,背起行囊,大步走向未知的远方。

01

临行前的那个晚上,我和父母坐在一起,屋里的气氛有些沉重。母亲一直在抹眼泪,父亲则不停地叮嘱我要注意身体,要懂得照顾自己。我知道他们心里有多不舍,但我也明白,这是我必须要走的路。

"爸,妈,你们放心吧。我会好好干的,一定不会让你们失望。"我握着母亲的手,坚定地说。

父亲拍了拍我的肩膀,声音有些哽咽:"好孩子,爸爸相信你。记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要放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一夜,我几乎没有合眼。躺在床上,我回想着这十几年来在北京的生活,想着即将离开的一切。窗外,月光洒在院子里的老槐树上,树影婆娑,仿佛在向我诉说着什么。

1968年的夏天,我和其他知识青年一起踏上了去往山西的列车。车厢里挤满了年轻人,有人兴奋,有人忐忑,还有人在低声啜泣。我望着窗外飞速掠过的景色,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和不安。

突然,一个熟悉的声音传来:"张学彬,没想到你也来了。"我转头一看,是我的同班同学曹秀英。我们俩在学校是出了名的冤家,没想到在这里遇到了。

我强忍着不快,礼貌地点点头:"是啊,没想到。"

曹秀英撇了撇嘴:"希望在农村你能少惹点麻烦。"

我懒得理她,转过头继续看窗外的风景。心里暗暗祈祷,千万别和她分到一个生产队。

回想起在学校的日子,我和曹秀英之间的矛盾似乎源于一次班级辩论赛。那次辩论的主题是"理想主义vs现实主义",我们分别是两队的队长。辩论中,我们针锋相对,谁也不肯让步。最后虽然我们队赢了,但也结下了梁子。从那以后,我们之间就像有看不见的火药,随时可能爆发。

02

列车缓缓驶入山西境内,窗外的景色逐渐变得陌生。远处的群山巍峨,近处的田野广袤,与我熟悉的北京完全不同。我深吸一口气,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庄稼的气息,仿佛在提醒我,一个全新的生活即将开始。

到达原平县郭下大队时,已是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洒在黄土高坡上,给这片陌生的土地染上了一层温暖的色彩。村支书郭大叔带着几个村民来接我们,他们脸上带着好奇和友善的笑容。

"欢迎你们来到郭下大队!"郭大叔热情地说,"以后这里就是你们的第二个家了。"

我们被安排住进了一个破落的大院。院子里杂草丛生,墙壁上爬满了藤蔓,屋顶有几处漏洞。我和其他几个男知青分到了东厢房,而女知青们则住在西厢房。让我松了一口气的是,至少不用和曹秀英住在一起。

第一晚,我躺在坚硬的土炕上,听着窗外虫鸣阵阵,久久无法入睡。我想起了北京的家,想起了父母和朋友们,心里涌起一阵难以言喻的孤独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学彬,你睡着了吗?"隔壁炕上的李明轻声问道。

"没有,你也睡不着?"我翻身面向他。

李明叹了口气:"是啊,想家了。你说我们能适应这里的生活吗?"

我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说:"能的。我们都是来为国家做贡献的,再苦再难也要坚持下去。"

李明没再说话,但我听到他轻轻地抽泣声。我闭上眼睛,强迫自己入睡,心里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坚强,不能让家人失望。

第二天一早,我们就感受到了乡亲们的热情。村里的大婶们端着热气腾腾的馒头和稀粥来看我们,还带来了一些自家种的蔬菜。

"娃娃们,快吃点东西暖暖身子。"李婶子一边招呼我们,一边絮絮叨叨地给我们讲解农村的生活细节。

"你们城里来的娃娃,怕是不会做饭吧?没事,婶子教你们。"李婶子笑呵呵地说。

我连忙说:"谢谢李婶,我们一定好好学。"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开始学习如何自己做饭。起初,厨房里常常闹出笑话。有一次,我煮的面条粘成了一团,大家笑作一团。

"张学彬,你这面条是打算用来糊墙吗?"王明笑着打趣我。

我有些尴尬,但还是笑着说:"没办法,我这是在创新面食文化呢。"

慢慢地,我们的厨艺有了进步,甚至开始互相比拼谁做的饭菜更好吃。

在这个过程中,我注意到曹秀英总是独来独往,很少和其他人交流。有一次,我看到她在偷偷擦眼泪,心里不禁有些触动。虽然我们在学校是冤家,但在这个陌生的环境里,我觉得应该放下过去的成见。

从那以后,我开始默默地帮助曹秀英。有时候是多给她盛一碗饭,有时候是帮她挑水。渐渐地,我们之间的关系开始缓和。

03

有一天,我正在院子里劈柴,曹秀英走过来,轻声说:"谢谢你这段时间的帮助。"

我有些惊讶,抬头看着她:"不用谢,我们都是一个大队的知青,应该互相帮助。"

曹秀英犹豫了一下,然后说:"我知道我之前对大家都很冷淡。其实...我只是不知道怎么融入集体。"

我放下斧头,认真地看着她:"没关系,我们都需要时间适应。以后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尽管说。"

从那天起,曹秀英开始慢慢融入我们的集体生活。虽然她还是不怎么爱说话,但至少不再那么孤单了。

农村的生活并不轻松。每天天不亮我们就要起床,下地干活。烈日下,我们弯腰插秧,手脚都泡在水田里。晚上回来,全身酸痛,但却有一种说不出的满足感。

我们这些城里来的知青,起初对农活都很不熟悉。第一次下田插秧,我们笨拙的样子引来了村民们善意的笑声。曹秀英也不例外,她那双细嫩的手很快就被泥水浸泡得发白发皱。我看在眼里,心里不禁有些心疼。

"你的手没事吧?"我趁着休息的时候问她。

曹秀英苦笑着摇摇头:"没事,就是有点不适应。"

我从口袋里掏出一小瓶药膏,递给她:"这是我妈给我的,你擦一擦,会好一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她愣了一下,接过药膏,轻声说了句"谢谢"。那一刻,我感觉我们之间的隔阂似乎又消融了一些。

有一天,我听说村里要选一名民办教师。我想起曹秀英在学校时成绩一直很好,就向郭大叔推荐了她。

"郭大叔,我觉得曹秀英很适合当民办教师。她学习成绩好,也有耐心。"我说。

郭大叔听了,点点头:"好,那就让她试试吧。"

就这样,曹秀英成为了村里的民办教师,不用再下地干农活。我看到她脸上终于有了笑容,心里也感到欣慰。

生活在农村,我们这些知青遇到了许多挑战,但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有一次,村里一个孕妇难产,我们几个知青连夜轮流背着她去十几里外的医院。那一晚,我和曹秀英并肩而行,在漆黑的乡间小路上,我们谁也没说话,但心里却有了一种奇妙的默契。

"张学彬,"曹秀英突然开口,"你说我们来这里值得吗?"

我想了想,说:"值得。我们不仅在帮助别人,也在成长。你看,如果不是来这里,我们可能永远不知道自己有这么大的潜力。"

曹秀英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轻轻地说:"你说得对。谢谢你,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自己。"

那一刻,我感觉我们之间的关系有了质的飞跃。我们不再是学校里的冤家,而是在艰苦环境中互相扶持的伙伴。

04

时光飞逝,我在农村已经待了几年。期间,有几次招工的机会,但我都推荐给了其他知青。我总觉得,既然来到了这里,就应该多为这片土地做些贡献。

有一次,县里来人招工,要选几个知青去县城的工厂工作。很多人都跃跃欲试,我也有些心动。但当我看到村里那些期待的眼神时,我决定把这个机会让给其他人。

"张学彬,你怎么不去啊?"李明不解地问我。

我笑了笑:"我觉得在这里还有很多事可以做。再说了,总得有人留下来,不是吗?"

曹秀英听到我的话,眼里闪过一丝惊讶,随后是深深的赞许。

1973年,一个重要的机会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