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了解和反映各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情况,中国经济时报派出多个调研组赴部分省份实地开展采访调研,即日起推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地方行”栏目,刊发这组系列调查报道,供各界读者参考。
■中国经济时报山东调研组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山东固本兴新的思路可资借鉴。
固本,统筹做优传统产业、优势产业
传统产业是山东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也是山东的“家底”和比较优势。立足这一现实,山东固本兴新,坚持技改升级和链条延伸两条腿走路,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在全面做强做优传统产业、优势产业的同时,依托资源禀赋、科研条件等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在技改升级方面,山东深入实施《山东省传统产业技改升级行动计划(2023—2025年)》,聚焦冶金、化工、轻工、建材、纺织服装、机械等六大优势产业,明确了“五化五促”工作思路,有力加快了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服务化跃升步伐,取得了积极效果。
据调研组了解,2023年,山东共实施省级企业技术创新项目3202项,带动产生新技术1929项、新产品2113项、新工艺1730项;新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98家、绿色工业园区12家,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10个。
济南的打法是,为传统产业制定“一业一策”改造提升方案,深入实施“技改双千”工程,优化技改投资综合奖补政策。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4+10+17”产业体系,建立项目谋划储备“揭榜挂帅”工作机制,加速制定《济南市未来产业培育发展实施方案》。
青岛结合自身产业特点和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以科技创新为总领,出台《青岛市以科技创新引领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培育打造海洋新质生产力行动方案(2025—2027年)》《青岛市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2024—2027年)》等政策措施,助力制造业、特色优势转型升级,有力推动了青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山东深入实施“新质生产力培育三年行动计划”,注重加强对科技研发、成果转化、校企对接等方面的引导和扶持,不断构建与省情相适应的体制和机制,为创新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兴新,超前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山东各地加快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聚突破。
调研组从山东省工信厅了解到,山东深入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工程和未来产业培育发展行动,研究出台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实施方案,组织实施前沿技术攻关项目20项左右,加快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打造济南空天信息产业园、青岛人工智能产业园、潍坊元宇宙产业园、烟台东方航天港等一批未来产业集聚区。
青岛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将实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三年行动,统筹推进集成电路、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新型显示、高端软件等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和产业生态提升。同时,聚焦发力创新药物和高端医疗器械,系统推进产业技术创新和规模化发展。超前谋划元宇宙、未来网络、人形机器人等产业,开辟新领域,抢占新赛道,培育未来产业先导区。
临沂独辟蹊径,锚定前沿高新科技成果,超前布局非硅微纳离子束浅射镀膜、非硅微纳离子束刻蚀“加工中心”高端研发制造体系、核医疗及生物制药等未来科技产业,开拓新质生产力新赛道。
非硅微纳高端镀膜技术和高端微纳刻蚀技术及以此为基础研发生产的产品,几十年来一直被西方国家封锁垄断,成为我国在该领域发展的“卡脖子”难题,严重阻碍我国在非硅高端制造领域的发展。
调研组在临沂走访时了解到,中科微世(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专家和科研技术团队研发出溅射镀膜工艺技术、离子束刻蚀设备及产业转化应用体系,并以传感器数据采集为核心,实现了非硅微纳“AI+微纳高端装备”的人工智能化,从工艺技术、设备制造、产品生产、市场应用等领域全面突破了西方国家的封锁,为以非硅微纳技术为支撑的声、光、电、磁、新材料等领域开辟了新赛道,有效解决了半导体技术领域解决不了的难题,使我国在非硅微纳核心技术研发和“高、精、尖”重大装备制造领域一跃跨入世界先进行列,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
临沂河东城市发展投资集团敏锐地看到了这一国际前卫科学技术和广阔的应用场景。他们先后多次找到中科微世(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决定在临沂市河东区科技产业园区规划建设“非硅微纳技术应用研发制造中心”,先期规划引进高端多元合金薄膜压力传感器核心敏感芯片、高端多元合金箔片电阻芯片等生产线。调研组了解到,目前这个项目正在组织规划设计,计划明年初开始落地实施。
坚持新技术突破-新物种涌现-新场景应用-新赛道爆发的新科技产业生成发展逻辑,持续瞄准国内外具有创新活跃、技术密集、市场前景广阔的科技产业创造合作机遇。临沂河东城市发展投资集团的这一做法为开拓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赛道打开了思路。
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腾飞的翅膀,其中,人工智能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山东省工信厅数据产业推进处处长孙志强向调研组介绍,山东省的大模型产业已形成相对完备的产业链条。今年前三季度,山东省重点监测范围内大模型企业共有103家(从事大模型产品研发、年度业务收入超过500万元),实现大模型业务收入24.85亿元,同比增长76.7%。大模型正走出“对话框”,走向“产业端”。
超前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山东固本兴新,正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大幅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构建富有地方特色和优势的新质生产力。
财金联动为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插上腾飞“翅膀”
“火车跑得快,还得车头带。”山东财政聚焦工业经济头号工程,注重发挥财政政策的激励引导作用,支持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2023年,山东综合采取贷款贴息、设备奖补、股权投资等方式,滚动支持“万项技改、万企转型”,推动银行发放技改项目贷款100亿元,拉动技改投资502亿元。
山东省委金融办发展处有关负责人向调研组介绍,在推进财政与金融联动,特别是在支持科技创新方面,山东各级部门注重加强与银行、担保、保险、投资等机构合作,打造了具有山东特色的“财政+”政策体系,包括“财政+银行”信贷支持、“财政+担保”增信赋能、“财政+保险”风险保障以及“财政+投资”资本运作,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政策激励下,2023年山东省工业投资增长15%,高于全国6个百分点;技改投资增长9.4%,高于全国4.7个百分点。
济南市作为获批建设全国首个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正积极探索金融服务科技新路径,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
济南市委金融办相关处室负责人告诉调研组,济南市聚焦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着力促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紧密结合,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建立“专营机构支撑、专属产品支持、专项政策引导、专家团队服务、专门板块培育、专业载体聚焦”以及“人才团队可作价、信用数据可定价、知识产权可估价、科创企业可评价”的“六专四价”工作体系,力争形成一批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可复制、可推广的路径,为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
“我们创新推出科股贷、研发贷、科创专利项目贷等多款特色产品,拓宽了企业融资渠道。”中国工商银行济南分行金融业务部副总经理张维浩告诉调研组,在济南,各金融机构推出了多样化的科技金融专属产品和服务,为企业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金融支持。
齐鲁银行创新金融产品,构建全生命周期服务方案,为科技企业破解融资难“把脉开方”。截至今年9月末,齐鲁银行科技型企业一般贷款余额32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8%,科技型企业授信余额居山东省金融机构前列,累计服务7000余家科技型企业。齐鲁银行公司银行部主管于忠龙向调研组介绍,从济南范围来看,齐鲁银行已服务61%的济南市“专精特新”企业、66%的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67%的独角兽企业、69%的瞪羚企业以及78%的小巨人企业。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山东加力完善科技金融支持政策体系,为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插上腾飞的“翅膀”。
(调研组成员:张娜、李晓红、陈凌馨、李布、马会,本文执笔:李晓红)
总 监 制丨王 辉车海刚
监 制丨李丕光陈 波王 彧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曹 阳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