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孔子博物馆以藏品丰富且底蕴深厚著称。11月28日,“何以中国·弦歌不辍”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媒体采风团走进孔子博物馆,探寻馆内“明星”文物,感悟孔子文化及其传承的千年儒风。
孔子博物馆的常设展是大哉孔子展,共有六个展厅,分别是孔子的时代、孔子的一生、孔子的智慧、孔子与中华文明、孔子与世界文明以及孔府旧藏文物珍品展。孔子博物馆的藏品主要来源于孔府旧藏,拥有各类馆藏文物70万件,闻名于世的藏品包括明代以来的30万件孔子世家文书档案、宋代以来4万多册古籍图书、8000多件明清衣冠服饰以及大量的与祭祀孔子有关的礼乐器等。
刚步入展厅不久,大家便看到了孔子博物馆的重要馆藏之一,西周·“鲁白悆”铭窃曲纹双兽耳虎钮铜盨。
此文物于1977年出土于曲阜鲁国故城遗址30号墓,通长35.4厘米,宽17.7厘米,通高19.2厘米。其呈椭方形,四隅圆角,两侧有兽首鋬,器底有跗足四个。盖顶四角作四夔龙附件,中有虎形钮,虎钮造型生动逼真,使得整个器物更具威严之感。盖沿、口沿、圈足饰窃曲纹,腹饰瓦纹,盖面还饰有兽纹及夔龙纹等。此铜盨造型规整,工艺精湛,纹饰精美,虎钮、夔龙纹等装饰元素的运用,体现了西周时期高超的青铜铸造技艺和独特的审美观念。
特别的是,在其盖内及器底铸有对铭六行,各37个字,铭文为 “鲁伯悆用公龏,其肇作其皇考皇母旅盨簋,悆夙兴,用追孝,用祈多福,悆其万年眉寿,永宝用享”。铭文记载了鲁伯悆为祭祀其父母而制作此盨,以追思先辈并祈愿子孙后代,为研究西周时期的历史、文化、礼仪等提供了珍贵的文字资料。
出土于鲁国故城战国墓的战国镶金银质猿形带钩,收获了一行人的关注与赞叹。这枚带钩器形取自长臂猿,长16.6厘米,宽7厘米。可见猿侧身前视,前臂伸展,后肢凌空,作攀援跃进状,前掌略曲成钩形,动作活泼有力。其双目嵌蓝色料珠,毛皮的纹路和质感以镌刻的凹槽及鎏金的形式呈现,工艺极为精细复杂。其将猿的形态与带钩的实用功能完美结合,体现了战国时期高超的金银器制作工艺水平,具有极高的艺术鉴赏价值。
出土于鲁国故城乙组墓3号墓的战国黄玉马,通高只有5.7厘米,它不仅是孔子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还是深受年轻人喜爱的“网红”国宝,其文创产品如冰箱贴、毛绒玩具、挂件徽章等很受追捧。
孔子博物馆讲解员周新萌向记者介绍,黄玉被称为玉中贵族,这匹马选用珍贵稀有的黄玉材质,自带晶莹温润质感,身上的褐色青斑并非自带,而是在土里埋藏时间太久所致。虽然这匹马很娇小,但是做工相当精湛,采用阴线刻、浅浮雕、3D 立体圆雕等技法。凑近来看,它有着高挺的双耳、圆圆的眼睛、挺立的鼻梁、温润的鼻孔以及微微上扬的“微笑唇”,可爱有趣。不仅如此,马腿部的肌肉纹理也是肉眼可见,而且马背部的中尾处打了一个小卷,令其整体形态都灵动起来。最重要的是,战国时期出土玉马本就少见,即便出土也基本是平面马或者卧马,而如此精致的4D立雕玉马,尤为难得。
孔子博物馆的明人绘《三圣像》也是馆藏珍品。图中居中的是“至圣”孔子,“宗圣”曾参、“复圣”颜回分别立于他的左右。画中人物神态生动逼真,描绘细腻。孔子博物馆讲解员孔扬介绍,在三圣图轴上有一别致巧思,即三人人物衣服上的纹路不是画上去的,是打了格子之后,以蝇头小楷在三人衣服上书写了《论语》。《论语》一共有20篇,这幅《三圣像》上写了 16篇。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正好在孔子的肩膀上。
此明代画作,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审美观念,为研究明代绘画艺术发展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而独特的书画融合的创意,使画作在艺术构思和表现形式上独树一帜,人们欣赏书画之美时,也能直观感知到儒家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传承,以及在明代备受推崇的重要地位。
商周十供是乾隆皇帝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 年)到曲阜祭祀孔子时,御赐孔府的十件青铜礼器,包括商木工册铜鼎、商亚弓觚、商 “册父乙” 铜卣等在内的商周十供,是西周礼乐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体现了当时严格的等级制度和礼仪规范。商周十供的造型设计庄重而古朴典雅,制作工艺精湛,采用如范铸法、分铸法等多种工艺,集中体现了商周时期高度发达的青铜铸造技术。例如东周错金银夔凤纹铜豆,其通体错金银,盖饰错金银三角卷云纹、夔凤纹,腹、足饰夔凤、鸱枭纹,纹饰精细、造型流畅。作为乾隆皇帝御赐给孔府的礼器,商周十供体现了清朝统治者对孔子及儒家思想的高度尊崇。
商周十供作为一组完整的青铜礼器,涵盖了鼎、觚、卣、豆、甗、牺尊、簋、簠等多种器型种类,且历经千年保存较好,难得一见,其稀有性不言而喻,因此成为孔子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周新萌表示,截至2023年底,孔子博物馆在文物主管部门备案文物藏品总数为345541件/套,其中,一级文物248件/套。因馆藏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每年来孔子博物馆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
(大众新闻记者 宫小昀)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