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8月2日,抗日烈士赵一曼在日军的押解下走上了赴死的列车。
上车后,一向无所求的赵一曼却恳求押送人员给她一些纸笔。赵一曼想做什么?她想给儿子久别的儿子陈掖贤留一封信,信中如是写道:“你长大后,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牺牲的。”
只是,在赵一曼死后的20年间,陈掖贤从不知道母亲是烈士,甚至连他的父亲陈达邦也是如此。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一切还要从1927年说起……
一、一见倾心,夫妻分两地
1927年,22岁的赵一曼接下来了一个新任务——前往苏联求学。与她同行的还有40多位爱国青年,陈达邦便是其中之一。
初次乘船,赵一曼无法适应,呕吐现象更是常有,与此同时,陈达邦也注意到了她。
见赵一曼如此难受,陈达邦很是不忍心,出于绅士的想法,他在海上的时候都对其十分关心,甚至可以说无微不至。
经过这次相助,快速地拉近了两个人之间。抵达苏联后,异国他乡的归属感让两人越走越近。
1928年,赵一曼以“李坤泰”之名和陈达邦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两人契合度极高,婚后的相处模式更是羡煞旁人。很快,赵一曼便发现自己的身子重了起来:她怀孕了。
对于即将降生的新生命,夫妻二人很是期待,然而,事情却发生了变故。
赵一曼因为日常压力大,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就连胎儿的健康也受到了影响。眼见如此,陈达邦不能让妻子这样下去。同上级商量后,赵一曼获得了回国休养的机会。陈达邦很想同妻子一同离去,可是,他知道自己的使命。
赵一曼理解他,也支持他,一对相爱的夫妻就这样被迫分开,彼时的他们以为相逢不是难事,结果再无机会。
二、慷慨赴死,被亲人误会
1928年,赵一曼和陈达邦之子陈掖贤出生,本应受宠的新生儿却因为父母的忙碌成了“透明人”、“小孤儿”。
原来,在赵一曼生子后,她来不及休养便投身于革命事业中,赵一曼忙碌,远在异国的陈达邦也是如此。
没有办法,赵一曼只得将陈掖贤暂时安置在别人家中。赵一曼工作特殊,时常面临着暴露的危险,为了儿子的安全,她曾多次转移儿子,以保其安全。
1930年,日本驻中国士兵突然对沈阳发动袭击,试图以武力镇压东北。
日本人来势汹汹,百姓们更是生于水深火热之中,为了解救东北百姓,党中央经商议后决定派遣赵一曼等人前去东北支援。
得到任务,赵一曼匆匆将儿子寄养在五哥陈岳云家中便前往“战场”。时间紧,任务急,赵一曼没有办法和儿子、丈夫、哥哥一一交代,临行前,她想着尽快完成任务,然后与亲人重逢,殊不知,这一别竟是永远。
辗转来到东北,赵一曼为了不让敌人查到自己的身份,她选择了抛弃“李坤泰”之名,正式更名,而后风风火火地投身于革命事业。
赵一曼一直在为革命事业而努力,每一次她都不惧生死,跑到了最前面。赵一曼完成了自己的“任务”,但是,她却不可能时刻那么幸运,每一次都全身而退。
1935年,为了掩护红军战士撤退,赵一曼以身为饵,不料火力太强,两队人马在这场战争中折损严重,赵一曼更是成为阶下囚。
由于赵一曼的身份特殊,敌人对其严加拷打,试图想问出些什么,只是,赵一曼不是这样的人,无论敌人多么残忍,她都没交代半分情报。
1936年8月,距离赵一曼被捕已经近一年的时间,赵一曼却什么都没有交代。时局已变,赵一曼的用处小了,敌人也对其没有了信心、决定将其杀害。
8月2日,赵一曼留下了绝笔信后慷慨赴死。然而,在赴死前,为了保护丈夫和儿子,赵一曼没敢用“李坤泰”这个真名,这也让他们几人错过了20年的时间。
赵一曼死后,陈达邦似乎心有所感,他迫切地想回国、去见一见自己的妻子、儿子,只是,他的任务还没完成。
1942年,陈达邦终于再踏上了故土,他迫不及待地找到了寄养在亲戚家的儿子陈掖贤。
父子相见,两人并不热拢,陈达邦更是紧紧拽着儿子的手,着急问道:“你妈妈和你联系过吗?”
与此同时,一旁的陈岳云上前将他来拉开,而后说道:“坤泰已经很久来信了,也许……”
陈岳云话没说完,陈达邦听懂了。之后的日子里,陈达邦也尝试过寻找妻子李坤泰,均一无所获。
怎么可能找得到呢?毕竟李坤泰已经在赵一曼去东北时被“抹杀”,而她则以赵一曼之名永远留在了东北。
三、得知身份,给主席写信
1950年,国家局势渐稳,赵一曼的英雄事迹更是被拍成了电影登上了荧幕,陈达邦和陈掖贤也去看了,他们佩服赵一曼舍生忘死的精神,却不知这就是他们心心念念的人。
1952年,陈掖贤23岁,他在努力学习知识报国之余,终于得到了母亲的消息。
“速来东北,你母亲有封‘遗书’需要你来领一下。”
乍听见母亲的消息,陈掖贤不敢相信,当得知母亲这些年的遭遇后,热血男儿也忍不住热泪盈眶。
陈掖贤以第一时间来到了东北烈士纪念馆,在这里,他抓住了母亲存在的痕迹,“原来,自己没有被抛弃,母亲是抗日英雄。”
似乎是要把母亲记在心里,陈掖贤拿出了随身携带的钢笔,将“赵一曼”三个字刺在了手上。自此之后,陈掖贤更加努力的为国为民,誓要跟上母亲的脚步。
1960年,陈掖贤无意间听闻,因为时局之因,家乡饿死了不少人。陈掖贤不忍心这样的局面继续下去,他坐在了桌前,洋洋洒洒地写了很多,其中既有百姓的生活境况,更有对上面决策的抨击。
信写完后,陈掖贤没有藏着掖着,大胆地将信寄到了中南海。
毛主席看到这封理想化的信件和指责般的语气内心大怒,想要将写信人训斥一番,可是,当他知道其身份是赵一曼之子的时候,他却沉默不语。
对于赵一曼一家,毛主席是愧疚的,但是,在当时那个年代太多人身不由己,就连毛主席也无撼动,只能在后来用“宽恕、照顾”这样的方式补偿他们。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