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君时常听到好友怀才不遇的抱怨,为什么自己能力明明不错,却总是总是得不到提拔重用,只能在苟混着呢?还曾听有人感叹,自己当初那看起来资质平平的工作搭子竟然喜得升职加薪走好运大礼包,如今自己见面也只能低头称领导了,自己怎么都没有这种机遇呢?
其实小君觉得,机遇这种东西虽然玄之又玄,但往往只有有魄力,有准备的人能紧紧的抓住他。其实,在历史上也并非没有“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案例。比如汉武帝时期的田千秋就是个利用自己的魄力和智慧,打破蛰伏局面,一夜之间从汉高祖的守灵人,升大鸿胪,最终成为宰相。
田千秋的这次借力高升,小君不得不感叹他的时机实在是选的妙,使用的策略也是相当的高明,且若没有相当的能力和魄力,估摸着也着实不敢就这么放手一搏。
汉武帝暮年宠幸钩弋夫人,逐渐疏远了皇后卫子夫,对太子也有了嫌隙和不满,于是生出了废太子之心。此时汉武帝的心腹水衡都尉江充便借着汉武帝因噩梦而查巫蛊案之际,清除异己,公孙敖与公孙贺两位名将被牵涉而遭灭门,一时间朝野上下血流成河。但江充并不满足,他与太子刘据素来不合,本就担心太子上位后自己被清算,于是借此栽赃太子行巫蛊之事,有谋反之心。
汉武帝晚年本就因体质弱而疑心重,且早对太子有不满之心,更是对巫蛊之事早有心理阴影。因此便信了江充的挑拨离间,骤然大怒,命丞相刘屈带兵平太子之乱。五日的混战,死伤数万,太子兵败逃亡,于湖县泉鸩悬梁自尽,太子的两个儿子皆遇害,皇后卫子夫自杀。而巫蛊治乱的悲剧还在继续。
但汉武帝从震怒中平息下来后便逐渐回过味来了,毕竟案子越办越大,牵连越来越广,汉武帝也深觉不对劲,一番彻查后他发现太子是被诬陷的,一件件检举,一桩桩血案皆无实证,汉武帝追悔莫及,亦生出了为太子平反之意。
然而,君无戏言,若推翻了自己先前发出的旨意,那么帝王的尊严何在,这也将动摇皇权的统治。而朝中上下也噤若寒蝉,人人都知太子冤,但经过血洗之后,朝堂上谁还敢多言。
正在汉武帝左右为难之际,一封简短的奏折竟解了他燃眉之急。
这正是田千秋所上的急奏。奏折原文曰:“子弄父兵,罪当笞。天子之子过误杀人,当何罪哉!臣尝梦一白头翁教臣言。”
解读起来倒也不难理解,田千秋说:儿子一时盗用了父亲的军队,这是家事,打一顿就是了。皇上的儿子一时错杀了人,这也不算什么罪啊,毕竟太子为储君啊。其实上面这两句话都是在梦中一个白发老翁教我这么说的,这乃先祖梦中授意。
此时田千秋的官职是高寝郎,不过是看守高祖陵寝祭祀的一个小郎官而已。若是平时上书,说不定还无法上达天听,但在这特殊节点,田千秋的奏章就相当微妙了。
首先汉武帝已有悔意,急需一个台阶来了结此事,但朝廷上下皆被杀怕了,无人敢多言,田千秋这份奏章对汉武帝来说,无疑是瞌睡送枕头,正中下怀。且奏折妙就妙在,田千秋的意见假托是梦中先祖的交代,在加上他的身份乃高祖祭祀郎官,这不就委婉的说明,连泉下的高祖对太子的冤屈都有意见了,因此托梦点拨汉武帝?
此事因巫蛊而起,又因先祖托梦而止,对于迷信的汉武帝来说,实在太有说服力了,这台阶给的实在是太舒服了,直戳心窝子。于是汉武帝便将田千秋视为知己,对其相当信任,当场便授予大鸿胪职位,几个月后又升任宰相,并封富民侯。
在这个案例中,田千秋若无魄力,在满朝文武皆不敢言的时候,大胆上书,又怎能抓得住这等机遇。若他没有早做准备而匆忙上书,只要上书的时机太早便会触怒汉武帝,上书太迟也达不到如今的效果,能将时机拿捏的这么准确,说明早早便在观察时局,才能一出手便封神。若他没有机智地以先祖托梦上呈,或许也不见得会得到汉武的重视。
可见,能抓住机遇的从来都是有准备,有能力,有魄力的人。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