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1955年9月,在中南海的礼堂进行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授衔仪式,嘉奖了众多为新中国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的将士们。
根据之前1952年定下的军职级别,一般来说解放战争时期担任野战军总司令,后来是军委成为的,可以授元帅军衔。
而副司令员,比如粟裕,或者政委、政治部主任,或者对革命作出特别贡献的人,比如徐海东,张云逸等都授予大将军衔。
兵团司令级一般则授予上将军衔,但也有例外,其中萧大将、陈大将、许大将都是以兵团司令的级别授予了大将军衔。
但是除了这三位职位,其余的13位兵团司令都是都是上将,可见,兵团司令员授予上将军衔是标准情况下,陈赓等人是意外情况。
而兵团下一级的军长则一般是中将到少将不等,根据军长的革命资历、贡献、战功,以及各个山头的平衡情况来确定。
但是也有部分军长获得了上将军衔,其中第四野战军18位军长就有7位获得了上将;而第三野战军的16位军长竟然一个上将都没有,这是为什么呢?
同样是野战军部队,他们的军衔会相差这么大呢?其实原因很多,除了大家常规以为的第四野战军实力强军功多之外,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资历。
第四野战军这几位上将军长都是老资历干部了,而第三野战军则不同,老资历的许世友等人都成为了兵团级别军官了,军长大多是后来的新人。
02
我们首先说第三野战军,第三野战军也就是华野早期分成了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两部分,总体来说是由新四军和山东军区合编而成。
但是无论是新四军中的主力,还是八路军的山东军区主力其实都北上去了东北战场了,这也导致了一开始华东地区我军的实力比较弱,留守将领的级别一般也不是很高。
许多华东地区的军长大多是后来提拔的,本身的资历并不够深厚。
20军的刘飞早年参加过黄麻起义,担任过赤卫队队长、连长等职务,后来加入红军后一路升职,但是最高也就做到了独立师政治部主任这一军职。
21军的滕海清同样出生于赤卫队和鄂豫皖根据地,后来在红军时期最高做到了红4军第10师28团政治委员,还是一个团级干部。
22军的孙继先倒是红一军团的中央干部,但是最高也仅仅是做到了第一师一团参谋长,九十三师参谋长这样的师参谋长级别。
24军的王必成出生于鄂豫皖,参与了长征和川陕反六路围剿,最高只做到了红30军89师副师长级别。
其他大多也都是在团级干部,或者师级的参谋长、政治部主任等职务,几乎没有能够成为师级军事主官的。
03
再来看第四野战军中的干部,虽然同样是作为军长,但是第四野战军中的大部分军长资历都远远超过了第三野战军。
第四野战军的18位军长,总计有7位军长获得了上将军衔,分别是邓华、韩先楚、洪学智、李天佑、刘震、黄永胜、陈明仁,其中陈明仁是起义将领不必多说,我们看其他人。
旋风司令韩先楚早年在孝感地方参与游击队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在长征过程中掩护我军的主力部队立下了许多战功,1935年就任红78师师长
邓华虽然不是师级别的军事主官,但是却是红1师政治委员和红2师政治委员,这是我军绝对的主力,红1师的政委,地位完全比得上一个普通的师长。
洪学智地位更高,虽然不是主力战将,但是在后勤方面表现出色,最高做到了红四军政治部主任的地位。而三野滕海清却仅仅是一个团政委,双方差了两级。
刘震为223团团长,后扩编为73师政委;李天佑是红5师师长;黄永胜是红2师师长,可以说至少都是师级军事主官。
这也是为什么第四野战军出了这么多上将军长的原因。第四野战军一开始就是八路军各部抽调的主力组合的,其中就包含了李天佑、黄永胜这些曾经赫赫有名的战将,其资历本身就不一般。
而第三野战军则不同,他们是抽调剩下的新四军和八路军山东军区留守人员组成,同样资历的如许世友等人在山东军区的地位多是兵团级,而军级则多是后来提拔的新人。
因此单从军长来看,第三方面军的军长资历比起这七个上将军长都差了一截,因此多授中将军衔。
我军的授衔不仅要考虑当前的职级,更要考虑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时期的资历,综合考量之下的选择。
单从资历上来说,四野的这几位军长上将在红军时期几乎都是正师级的军事主官。加上又多是出自一方面军,最终各种因素叠加才成就了这几位军长上将的特殊地位。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