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姓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血缘纽带,《百家姓》宋朝时成书,先后收录了504个中华姓氏,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并称中国传统蒙学三大读物,本系列文章将按照《百家姓》原文顺序逐一讲解姓氏文化。
姓氏由来:朱,Zhū,多起源多民族姓氏,主要源于朱襄氏(炎帝,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号神农氏,三皇五帝之一),以先祖名字为氏。朱襄氏是伏羲氏(太昊,三皇五帝之首,燧人氏之子)的大臣,被封于朱(今河南商丘柘城),后来朱襄氏成为“炎帝”,此后三代炎帝朱襄氏均活动于今河南柘城一带,其后代以朱为姓氏。 虞舜(三皇五帝之一,东夷族人)时期设官职虞(今环保部门),伯益(大业之子,嬴姓始祖)为正职,朱襄氏后裔朱虎任副职,族人在先秦时一直活跃在冀鲁豫地区,尊朱襄氏为得姓始祖。
源于曹姓,以国名为氏。传周武王姬发封曹挟(黄帝之孙颛顼玄孙陆终之子曹安后人)于邾(山东邹城),建立邾国,又叫邹国,传29代,存续790年,基本与周朝同建同灭,后代以国为姓,称邾氏,孟子(儒家代表人物,著《孟子》)即是邹国人。战国时,楚国灭了邾国,邾国的贵族四处逃散,为不忘故国,因此去掉耳旁,改姓朱,尊曹挟为得姓始祖。
源于子姓,以先祖名字为氏。出自宋国君主微子启的后裔公子朱之后。西周初期,周成王姬诵(周武王姬发之子,周朝第2位君王)封商纣王帝辛(帝乙之子,商朝末代君王)的庶兄微子启(微子,子姓,宋氏,名启,宋姓始祖)于商朝旧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建立宋国,称宋微子,特准以天子礼乐乐奉商朝宗祀。宋微子的后裔公子朱死后,公子朱的子孙后代就以其名字为氏,称“朱氏”。
源于祁姓,以先祖名字为氏。源自尧帝(唐尧,帝喾之子,伊祁姓,名放勋,三皇五帝之一)之长子丹朱(围棋棋圣,祁、刘远古二世祖),先后被封在丹地(今山西浮山)、丹水(今河南淅川)、唐地(今河北唐县),丹朱后裔分支中,有一支向中国西南迁徙,先秦时主要分布在苍梧之野(今湖南宁远九嶷山一带),他们在社会进化演变中生存下来,在隋唐时期还发展成沛国郡的望族,并构成为今日朱氏大家族中的一个重要支派。
另有鲜卑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汉化改姓,明朝赐功臣国姓等。
得姓始祖:朱襄氏、朱挟(曹挟)。
发源地:河南柘城。
迁徙路线:
朱姓发源于今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一带。周灭商后封曹挟建立邾国,后部分邾人南迁至安徽丹阳、江苏丹徒等地。战国时楚宣王芈熊(楚悼王之子)灭邾国,迁邾人于楚地,秦时设邾县(今湖北武汉邾城),归衡山郡治。
秦汉时期,朱姓已遍布于中原和华东地区。
魏晋时期,朱姓继续南迁,但主要繁衍地仍在淮河及长江下游大部分地区。
唐朝时,朱姓已出现在广东。
明朝是朱姓的鼎盛时期,明太祖朱元璋,字国瑞,原名朱重八、朱兴宗,濠州(今安徽凤阳)钟离人,农民,早年贫困,曾在龙兴寺(位于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府城镇,后因朱元璋而改为皇觉寺)为僧,后流浪时参加郭子兴(朱元璋岳父)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号召,最终取得胜利,定都应天府(今江苏南京),建立明朝,朱元璋称帝后,加强中央集权,轻徭薄赋,创“洪武之治”,国力大增,明太祖死后其子明惠帝朱允炆继位,朱元璋之子燕王朱棣发动兵变成功,史称靖难之役,迁都北平(今北京),年号永乐,派遣郑和七下西洋,修《永乐大典》。
明朝末年皇帝不理朝政,引发阉党专权、东林党争,努尔哈赤(清太祖,清王朝奠基人)虎视眈眈,农民起义军各地揭竿而起,内外交困下,最终李自成(闯王,陕西米脂县人,农民起义军领袖,建大顺政权)攻入北京、清军入关,明朝灭亡,存续294年。明朝期间朱姓迅速地向全国发展,居住在闽、粤等沿海地区的朱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
清朝时,进而又有人远徙东南亚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
历史名人:三国时期高僧朱士行(法号八戒,曾西行求经,猪八戒原型)、宋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配享孔庙之人)、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领导农民起义军恢复汉族统治)、新中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创始人和领导人朱德(十大元帅之首、革命第一枪)、近代作家朱自清(多篇散文入选语文教材,如《荷塘月色》等)、著名艺人朱珠、朱茵、朱丹、朱迅、朱时茂、朱琳等。
祠堂:
江苏省镇江市镇江新区姚桥镇儒里朱氏宗祠,始建于元末明初,清朝康熙年间扩建,三进院落,占地1200平方米,由朱熹(南宋时期著名理学家、儒家代表人物,配享孔庙)的第八世孙朱亨三所建,2005年重修开放,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湖北省十堰市房县城关镇泉水社区朱氏祠堂,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清朝道光年间修缮,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两院两进三开间四天井院落。明太祖朱元璋第二十子韩宪王朱松的第九世孙朱本铉,在北京城破后建都房县,称定武帝,进行抗清斗争,把朱氏祠堂改为皇家祠堂,旁边的朱氏老宅作为皇宫。
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大仵乡朱堌寺村炎帝朱襄氏陵,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家规家训家风:
《朱子家训》,作者朱熹,南宋:
君之所贵者,仁也。臣之所贵者,忠也。
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
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
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
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
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
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
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
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长。
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随所遇而安之。
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谕之。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人有恶,则掩之;人有善,则扬之。
处世无私仇,治家无私法。
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
勿称忿而报横逆,勿非礼而害物命。
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
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
子孙不可不教,童仆不可不恤。
斯文不可不敬,患难不可不扶。
守我之分者,礼也;听我之命者,天也。
人能如是,天必相之。
此乃日用常行之道,若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可不慎哉!
《治家格言》,作者朱柏庐,清代: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
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
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一作:园蔬胜珍馐)。
勿营华屋,勿谋良田,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
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
奴仆勿用俊美(一作:童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
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
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
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
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
刻薄成家,理无久享;
伦常乖舛,立见消亡。
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
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
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
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
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
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
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
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毋贪口腹而恣杀生禽
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
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
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
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
施惠勿念,受恩莫忘。
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
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家门和顺,虽饔飧不济,亦有余欢;
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
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现分布:朱姓在全国均有分布,主要分布在江苏、河南、安徽、浙江、广东,其次分布于湖南、山东、湖北、四川、江西、云南、河北、上海,其中江苏分布最多。
总人口:朱姓约1810万人,全国排名第14,在百家姓中位列第17。
朱姓发源于河南,神农氏炎帝后裔,周朝时建立邹国,后又推翻元朝残暴统治建立大明王朝,加强改革,轻徭薄赋,人口激增,空前繁荣,官有《永乐大典》,民有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派遣船队七下西洋彰显国威,但未能借此机会发展海洋经济称霸大洋,反而开始海禁,禁止海上贸易,清朝也继续执行朱元璋的海禁国策,错过大航海时代,也间接导致了中国近代科技、军事的没落,实属可惜。
创作不易,喜欢本文章请点赞收藏,欢迎评论转发,关注作者更快获得推送更新。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