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野猪问题,不能只停留在“驱逐”或“捕杀”的层面,更需要在生态保护与城市安全之间寻求新的平衡点
有网友反映,28日晚高峰期间,南京地铁1号线天隆寺至安德门区间发生一起野猪侵限事故,造成上下行列车不同程度晚点。其发布的监控视频截图显示,当天17时54分许,一头野猪出现在一处隧道内的轨道线路上。截图上标有“天隆寺”字样。南京地铁运营公司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证实,28日确有野猪出现在地铁隧道内。
这起事件不仅让乘客惊讶,也为城市管理敲响了警钟。野猪进入地铁轨道,直接威胁到公共交通安全,甚至可能引发更大的次生灾害。野猪如何进入地铁隧道?为何城市中心区域也频频出现野猪?这一问题的背后,显然不止于一场偶然的“闯入”。
野猪“入侵”的背后,是城市扩张与野生动物栖息地愈加重叠之困。南京地铁1号线的天隆寺至安德门段线路,部分区间为地上轨道,周边有菊花台公园、将军山等丘陵和林地为野猪活动提供了潜在通道。
11月底,正是野猪发情繁殖的高峰时节,其活动范围增大,加之野猪因栖息地不足或食物短缺等原因,都是近期全国多地“猪患”频发的客观原因。
此外,野猪活动也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尤其在迁徙或遭到外界干扰时(如捕猎或人类活动),会出现短时间内的“误闯”现象。此次闯入地铁隧道,可能与其本能躲避追捕等行为有关。
野生动物与我们在城市里比邻而居的背后,值得深思的是,地铁线路的防护设计是否充分,城市周边的管理是否存在漏洞,城市公共设施是否考虑到了野生动物的潜在侵扰……这些问题亟待引起关注,而破解之道,则需从生态保护到城市安全的系统应对。如何与野猪“打交道”,已经是城市治理层面的问题了。
首先,构建完整城市边缘野生动物监控体系已经迫在眉睫。在城市与自然环境交界地带,可设置长期监控机制,利用无人机、红外相机等设备定期巡查野生动物活动情况,评估潜在风险。一旦发现野猪等动物进入城市边缘区域,可采取驱逐或捕猎措施。要加强地铁周边防护设施建设。针对地铁轨道沿线尤其是开放段和地面段,需增设围栏或防护网,减少野生动物侵入的可能性。安装红外监测设备和自动报警系统,一旦发现野猪等大型动物接近轨道,及时干预并通知地铁调度中心。
其次,要以科学研究为基础,优化生态调控与种群管理。建议开展南京市域野猪的本底调查,这不仅能够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评估城市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还能帮助减少人与野生动物的冲突、预防疾病传播、增强公众环保意识,并为政策制定和国际合作提供数据支持,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键步骤。
可以尝试在城市外围建设“生态缓冲区”,让野猪有一定的活动空间,同时利用科技手段控制其进入核心城区。建立涉及林业、地铁、公安和社区的多部门协作机制,快速处置野猪等野生动物进入公共场所的情况,降低次生事故发生的概率。
最后,社会治理也离不开社会发动与公众科普。应提升公众安全意识与应对能力,通过媒体宣传和社区教育,向公众普及遇到野猪等野生动物时的应对方法。例如保持冷静、避免直接接触、及时报警等,减少因误操作引发的意外伤害。
从农村到城市,野猪的活动范围在扩大,不仅是生态保护成效的反映,也是人类活动对自然边界挤压的体现。解决野猪问题,不能只停留在“驱逐”或“捕杀”的层面,更需要在生态保护与城市安全之间寻求新的平衡点。
南京地铁野猪事件的发生,提醒我们在追求城市发展的同时,不可忽视与自然生态的互动关系。野猪进入地铁隧道不仅是一场“惊险插曲”,更是生态保护与公共安全治理的交汇点。唯有从城市规划、种群调控、设施防护到应急机制建立,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管理,才能既保护生态,又维护公共安全,实现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共存。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周威
编辑 尹曙光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