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
黄仁宇 著
万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原本是中国历史上极为普通的一年。但美籍华人学者、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却另辟蹊径,从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和李贽等人身上着手,探究了明朝的历史是如何以悲剧性的故事收尾的,并著为《万历十五年》一书,提出了不论是大人物还是小配角,他们或身败,或名裂,无一人功德圆满。
是制度的陈旧,更是时代的败局。
该书首次在国内出版时间是1982年,一经问世,便轰动了整个史学界,至今仍然是各大历史好书榜单中的常客之一。不少知名作家也都给予了此书高度评价,比如:
王朔说,这本书彻底改变了他对历史的看法。
王小波说,看完这本书,知识分子能更了解现实社会,收起心中的狂妄之气。
路遥评价说,此书把中国历史研究得很是精到和透辟,达到了难以企及的程度。
历史的车轮滚滚,兴衰交替,荣辱得失,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过好我们自己的人生。
01
别羡慕,皇帝也有辛酸事
以前看古代的帝王将相总有滤镜,看到的都是帝王的君临天下,将军的征战沙场,文人的谈笑风生……殊不知,各人自有各人苦,每个人都是欲望里的囚徒,围城一般,深陷其中不得自在。
明朝的万历皇帝,自幼年登极便对老师张居正深信不疑,在他眼里,张居正简直就是智慧和正义的化身。
他眉目轩朗,长须,而且注意修饰,袍服每天都像崭新的一样折痕分明。他的心智也完全和仪表相一致。
他不开口则已,一开口就能揭出事情的要害,言辞简短准确,使人无可置疑,颇合中国古语所谓“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万历皇帝
万历幼年登极,并不服众,彼时的首席内阁大学士高拱第一个明确表示质疑。
新皇帝有事派人询问高拱的意见,他竟敢肆无忌惮地对使者说:“你自称奉了圣旨,我说这是一个不满10岁的小孩的话。你难道能让我相信他真能管理天下大事吗?”
就在小皇帝惶惶然不知所措之际,张老师立即献言献策,设计解决了高拱,褫夺其官衔职位,勒令即日出京,遣返原籍,并终身不得离境。
张居正在小皇帝最艰难的时候站出来保住了皇室的安全与皇家的颜面,这样的恩情,小皇帝又如何不会感激?
那一刻,小皇帝对他的老师既信任又崇拜。
张老师不让他再练自己喜欢的书法,他便毅然放弃了书法,只学习经史。
张老师偶感腹疼,小皇帝都要亲手调制椒汤面给老师食用。
谁敢上书说张老师半个“不”字,万历皇帝便毫不犹豫地要把他办了。
在万历12岁那年,他几次接到弹劾张居正的本章,说张居正作威作福,升降官员不是以国家的利益为前提,而是出于个人的好恶。
有人更为尖锐,竟直说皇帝本人应对这种情况负责,说他御宇三年,听信阿谀之臣,为其蒙蔽,对尽忠办事的人只有苛求而没有优待。
小皇帝当然选择相信他的张老师,毋庸置疑。
他把第一个攻击张居正的官员褫夺官阶,降为庶人;把第二个攻击者押到午门外,脱去袍服,打了一百廷杖。
然而,多年以后,当张居正去世,万历才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真相:那些曾经弹劾张居正的官员所陈述的都是事实,在铺天盖地的奏折中,他似乎重新认识了自己的张老师,一个贪婪、凶狠、带头犯法、贪污受贿、穷奢极欲的张老师。
盛怒之下,万历下令彻查清算张居正的种种罪行,并且籍没了张居正的家产,还差点把他的棺材扒出来。
此外,万历皇帝的不如意,还体现在他的爱情里。
他被迫娶了一个自己不喜欢的女人为皇后,而他真正喜欢的女人郑氏却一直得不到群臣们的认可。
郑氏在1583年由淑嫔升为德妃,1584年又进为贵妃,这几年已经成为皇帝生活中的重心。在朝臣的心目中,她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妇女。
他们以劝谏的名义,批评万历奢侈慵懒,个人享乐至上,宠爱德妃郑氏而冷落龚妃王氏。
万历和郑氏死后都未能葬在一起,这又何尝不是帝王的悲哀。
1587年,万历皇帝只有24岁,但他已经登上天子宝座15年了。
对他来说,这15年显得特别漫长,他鲜衣怒马的青春里却充满了太多的无奈与辛酸。
后来,他想要立郑氏生下的皇子常洵为太子,却遭到了群臣的激烈反对。
万历便开始以罢工不上朝来表达自己的不满,躺平,摆烂,一直持续了三十多年。
自从1585年以后,万历除了仅仅于1588年对自己的定陵再度视察过一次以外,三十多年,他没有走出过紫禁城一步,创造了自古至今的最高纪录。
即便贵为天子的万历皇帝,也不过是困在紫禁城的一名囚徒,有他独特的悲苦与哀愁。
人生一世,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命与运。羡慕他人的时候,殊不知,他人也在羡慕着你。
02
别张扬,物极必反是常态
作为皇帝老师的张居正,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他得到了小皇帝的充分信任,同样也受尽了百官的憎恶和怨恨。
莫言说:“走进一个人的时候,要慢一点,以免看不清。”
万历即位以后的第一个十年,为本朝百事转苏、欣欣向荣的十年。北方的“虏患”已不再发生,东南的倭患也已绝迹。承平日久,国家的府库随之而日渐充实。
这些超出预计的成就,与张居正密不可分。
张居正
张居正在小皇帝万历的信任与崇拜中,日益提升自己的实际权势。
比如在人事任免中,张居正就起着实际的决定作用,这也招来了很多其他官员的不满。
当有官员弹劾张居正时,万历皇帝还力保张居正,严惩上书者。
然而,万历不会想到,彼时权倾朝野的张居正,他的作威作福程度已经达到了这样的程度:
凡是他所不满的人,已经用不着他亲自出面,而自有其他的内外官员对此人落井下石,以此来讨好首辅。
1577年秋天,张居正的父亲去世,按照规定,张居正应该停职回去守丧。
但万历皇帝却选择了“夺情”而不让其丁忧守制。
张居正先后三次提出申请,万历都没有批准。
而其他官员并不相信张居正申请了离职,而认为是他本人主动提出要留下来的。
在万历闻所未闻的情况下,翰林院几十名官员请求吏部尚书和他们一起到张居正家里,劝他放弃伪装,赶紧回家守丧。
随后又愤怒地直接向万历参奏张居正。
结果参张的官员一律受到了严惩。
1582年年底,张居正去世仅仅半年,他便被盖棺定论,罪状有欺君毒民、接受贿赂、卖官鬻爵、任用私人、放纵奴仆凌辱缙绅,等等。
年轻的万历皇帝感到他对张居正的信任是一种不幸的历史错误。
张先生言行不一,他一边劝谏自己要勤俭节约,一边在自己家里积聚了许多金银珠宝和古玩字画,还蓄养了许多绝色美人,骄奢淫逸程度,不堪想象。
两年之后,也就是1584年,万历籍没了张居的家。
没有人永远顺风顺水,也没有人可以一直只手遮天,福祸双倚,物极必反。
在得意时,不要过分骄傲自大;在失意时,也不必过度妄自菲薄。
03
别招风,劳苦功高非好事
自古以来,功高者不仅会震主,还会引来同僚的嫉妒和憎恨。
海瑞和戚继光便是例子。
海瑞一生清贫廉洁,他给自己制定了一个极高的道德准则,高到了几乎在整个大明王朝只有他一人能够达到。
比如,他官至二品,死的时候仅仅留下了二十两白银,都不够殓葬的费用。
在出任县令时,别的官员都会靠收取贿赂以贴补家用,他却依旧坚持自己耕田种地,养活家人,对贪污受贿之风更是无比痛恨、严厉打击。
1586年,海瑞升任南京右都御史。他向万历皇帝提议,要杜绝官吏的贪污,并提到太祖皇帝当年的严刑峻法,凡贪赃在八十贯以上的官员,都要处以剥皮实草的极刑。
这样的提议,又怎么可能不犯众怒呢?
海瑞
在海瑞二十多年的从政生涯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纠纷。黄仁宇说:“他的个性使他被人尊重,也被人遗弃。”
他像一个悲情的英雄主义者,得罪了很多人。
曾经有一位高官到地方巡查,别人都跪下,只有他直挺挺地站着不跪,弄得别人都下不来台。
他甚至曾大骂嘉靖皇帝沉迷长生之道,不务正业。
也正是因为海青天的过度耿直,让他两度身陷牢狱。
他只知进,不知退,更不懂左右逢源。在他的世界里,黑就是黑,白就是白,没有灰度可言。
1587年底,海瑞与世长辞。北京的官员们都松了一口气。
看到海瑞,便想到了刚毕业进入社会的我们,对什么都看不惯,尤其是职场上的迎来送往或溜须拍马,总会站在道德制高点去批评这个讽刺那个,殊不知,多年以后的自己,也会笑当初自己的幼稚行为。
社会是个大染缸,没有人可以永远洁身自好、一尘不染,只有学会审时度势、知进退、明得失,才能在各个方面都做到如鱼得水,左右逢源。
戚继光无疑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甚至可以说是明朝最有才能的将领。
在东南沿海倭寇猖獗泛滥之际,戚继光率领戚家军杀得倭寇片甲不留,可以说是威风凛凛,名震一时。
这一方面归功于戚继光的军事指挥才能,另一方面也和他极其严格的管理之道有关。
在他的军事著作《纪效新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是如何有条不紊地实施他的建军方案的,包括宣布招兵的办法,规定月饷的数字,拟定分配列兵的原则,明确官兵的职责,设计队、哨、局的组织,统一武器的规格,颁发旗帜金鼓这一类的通讯器材,等等。
同时,他还坚决地实施“连坐法”,即以退却则一人被斩首,全队退却则队长被斩首,队长殉职而全队退却则全队被斩首。
这种严格的纪律固然是取得胜利的必要保证,但是它的残酷性也让众人不寒而栗。
士兵离队小便就会受到割去耳朵的处罚,据说戚继光的第二个儿子由于违犯军法也被他毫不犹豫地处死了。
然而,戚继光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却坠入了寂寞与荒凉之中。
戚继光
与戚继光关系密切的张居正死后,他也一再被调离帝都。
当清算张居正的运动达到高潮时,万历皇帝选择了将戚继光革职。
戚继光最终在贫病交迫中死去。
在少数几个没有遗弃他的朋友中,一位叫汪道昆的为他写了墓志铭。
“口鸡三号,将星陨矣。”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每个人都是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
不论是清官海瑞,还是将星戚继光,他们都是历史长河里未得善终的遗憾。
在职场中,过度的彰显自我价值,有时反而会招来意想不到的嫉恨,有时是你的同事,有时是你的领导。
所以,不仅要低调做人,也要低调做事。
04
别较劲,识时务者为俊杰
1562年,申时行在299名殿试及第的进士中名列第一,即中状元,并按例授翰林院修撰。任职十五年后,后被命为大学士。
也许是上天眷顾申时行,在张居正去世之后,原本轮不到他接任首辅,却鬼使神差地成了首辅最合适的继承者。
与张居正的飞扬跋扈、趾高气扬不同,申时行更为温和,他为人老成持重,更懂得阴阳之道。
什么是阴阳之道?
申时行把人们口头上公认的理想称为“阳”,而把人们不能告人的私欲称为“阴”。调和阴阳是一件复杂的工作。
所以,不论是对皇帝,还是对与同侪,申时行都恪守阴阳之道,兢兢业业,谨慎行事。
申时行
身为首席大学士,申时行是经筵活动的监督者,即便万历皇帝总是找各种各样的借口缺席,比如头昏脑涨、骑马摔伤、皮肤瘙痒、行走不便等。
谁都知道皇帝在撒谎,申时行当然也知道,但他却不会像前任张居正那样去申斥甚至严厉训诫万历皇帝。
他知进退,明得失。
毕竟,张居正的悲惨下场还历历在目。
尽管申时行也有一番报负,但他也深刻地认识到,文官集团的平衡,才是关于这个国家能否继续走下去的核心问题。
一项政策能否顺利实施,主要在于它能够令文官利益集团整体感到满意,而并不在于政策本身是否合理。
这也造成了申时行进取又妥协的心态,在面临各方利害关系问题上,总容易成为骑墙派,左右摇摆,甘愿充当和事佬。
申时行的一生虽然没能依靠自身的能力对明朝的发展有所改变,却成了唯一一个可以全身而退、善始善终的人。
他没有选择和皇帝、同僚、制度、时代等各方较劲,而是选择了顺势而为。
这也让我们看到,一个人如果没有强大到可以改变大环境,明哲保身也不失为一种和谐的处世之道。
05
别内耗,安身立命过此生
思想家李贽的一生,充满了自我冲突与矛盾,用现在的话来讲,内耗极其严重。
李贽于1572年生于福建泉州。家族原姓林,后来改姓李。
六世祖林驽是泉州巨商,到李贽这一代,他的家道早已中落。
李贽的仕途之道并不顺利,生活也较为拮据,靠朋友接济才能勉强度日。
李贽生有四个儿子三个女儿,除了大女儿,其他都不幸夭折。
据李贽自己说,有一次他有七天没有吃到多少东西,最后甚至饥不择食,不能分辨“稻粱”和“黍稷”的区别。
直到就任云南姚安知府以后,他才解决了温饱问题,甚至靠收受贿赂而有了一些积蓄。
李贽
李贽厌恶家族宗亲,为此后来削发为僧。但他又曾劝告朋友不要轻易削发为僧,尤其是有近亲的人更要三思而后行。
李贽虽然身入空门,却没有受戒,也不参加僧众的诵经祈祷。
在很多方面,李贽依然保持着官僚学者的生活方式。比如,即使是短距离的外出,他仍然乘轿;对于书本不愿意亲自阅读,而是让助手朗诵以省目力。
他抨击别人,又不得不依赖这些被抨击者的接济生活。
他对官僚政治不满而绝意仕进,却又写来写去,还是和官僚政治有关。
他特立独行,渴望自由,却又做不到真正的超然物外。
他赞扬女性,认为历史上有些特殊的女性甚至比男性还能干,比如武则天,却又不提倡男女平权,仍然对寡妇守节不遗余力地褒奖。
在李贽的整个人生里,都充满了类似的自我矛盾和冲突。如果他选择其中一条道路走到底,大概率也能够安身立命地度过一生吧。
1602年,李贽在狱中以剃刀自刎,死后,被称为牺牲自我。
李贽生命中的最后两天,是在创伤血污的挣扎中度过的。
这也许可以看成他15年余生的一个缩影。
他挣扎,奋斗,却并没有获得实际的成功。
06
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丁亥次岁,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
对于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和李贽一干人而言,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有的身败,有的名裂,还有的人身败而兼名裂。
即便是帝王将相、仁人君子,也都会在时代的漩涡里挣扎、痛苦。
在大明王朝这无关紧要的一年中,我们所能窥探到的,除了其覆亡的秘密所在,还有人生于世的深刻启发。
别张扬、别招风、别内耗、别较劲,顺势而为,才能过一世坦荡的人生。
个人简介:
林飞,读书博主,微信读书400+本、4000+小时。
曾担任上市公司商学院高级课程经理,知名图书出版公司主编。
文章先后荣获河南省高校新闻奖文艺类一等奖、评论类三等奖。
个人随笔集《北京,我终于离开了你》。
2024年6-8月,独自驾驶摩托车骑行9000余公里,穿越中国16省。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