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会之际——李多宽书法展

展期 | Duration

2024年11月23日-12月8日

主办单位 | Organizers

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

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江苏省书法家协会

协办单位 | Co-organizer

雨花台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雨花台区文化和旅游局

承办单位 | Undertaker

雨花美术馆

特别支持 | Special support

江南时报

媒体支持 | Media support

新华网 《中华英才》半月刊 中宏网

扬子晚报 现代快报

展览地址丨Address

雨花美术馆(雨花台区竹影路5号)

学术主持丨Academic Host

言恭达

策展人丨Curator

李文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五、第六届中国书协副主席,全国教育书画协会名誉会长兼全国高等书法教育分会会长 言恭达

“通会之际”,我们向“人书俱老”进发

(在通会之际——李多宽书法展开幕式上的发言)

□言恭达

中国书法是什么?书法是一个人灵魂的散步。我记得有位作家曾经讲过这样一段话:“灵魂是一只杯子,如果你用它来盛天上的净水,你就是一个圣徒。如果你用它来盛大地的佳酿,你就是一个诗人。如果你两者都不肯舍弃,一心要用它们在你的杯子里调制出更完美的琼液,你就是一个哲学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活方式的传承,是一种汉字艺术。而汉字艺术的核心是中华文化,是中华文明的象征。所以中国书法给我们的是整个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传承,也是社会的人文关怀、核心价值的流淌。对多宽来说,他已经办过几次展览了。从2013年开始,当时他还是南京海关的关长,我给展览取了一个名字“永恒的士风”,但是这不是单纯的字面含义。多宽在海关这样一个国家进出口监督管理机关岗位上,为江苏、为国家外向型经济的“守门人”,做了大量而有成效的工作。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他在为江苏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他又以书法文化来展示,我想这应该是一种士风。这是一种什么士风呢?是我们以当代的、在党领导下的、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的书法艺术为代表的士风。这样的士风也就能够使我们中华人文精神在当下得到充分的彰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十几年过去了,对多宽来说,他在北京、无锡都办过展览,但我觉得这次展览他又有新的推进。对他来说永远没有满足,也永远不能说达到一个顶点。这次展览之所以叫“通会之际”四个字,这出自孙过庭《书谱》“通会之际,人书俱老”。不是说他的书法作品已经达到了“通会”的最高层次,而是向“通会”的高度攀登。这个“会”是一种精神的汇集,是一种化学反应。而“汇”是各种流派汇在一起,这是一种相对的物理反应。而化学反应从书法上来说是一种创变,会给我们带来非常重要的、进入到高级阶段的、以写意精神为总代表的书法形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天我们看到他主要擅长的楷书、行书和行草,尤其在他的行书和行草中,一种他的风格特点和用笔的方法,通过中国书法写意精神的表达进入到个人书法的形态。这种形态给我们带来的一种思考是艺术创作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在全民生活方式不断变换的生活美学状态中,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书法?如何看待我们古老的中国书法进入到新的层面的飞跃?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绝对不是一种激进的、拿着毛笔随意挥洒的书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想我在他身上至少看到了三句话,第一句是“生活的底色”。从多宽本身来说,他原来的工作一直在中国海关,从海关总署直到厦门海关、南昌海关、南京海关。这样长时间的生活积累奠定了他作为艺术家的“生活的底色”,也是“生命的底色”,是生命的交响乐在书法艺术中如何进行变化,进入一种质的飞跃。另一个方面,他是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的,这就说明他的书法背后有中国文化的支撑,有一种中国哲学观照下的意识。他知晓历史,包括世界的历史。在这样一个历史和哲学的观照中,又反馈到背后深厚的中华文化传统,只有这个传统才能把中国书法写意精神真正凸显出来。不然只是一种表面上的传承和描摹,或者仅是书法的形态,这样即使可能会得到社会上一时的掌声,但也是失败的。在这点上说来,多宽的底色就是以教育文化历史为书法的底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点就是他在底色基础上“求索的定力”,“生活的底色”和“求索的定力”构成了第二个方面。按梁漱溟先生说的,什么是定力?就是要看一个人的文化背景,文化背景决定了你的文化定力,也决定了你做任何事情需要的冲击力。北京大学原来有一位哲学家潘光旦教授提出“中和位育”,人要在万变中求不变,要能够坚信自己,要能够把生活人文社会融到一起。从定力来说,十几年来我跟多宽先生讨论书法时发现他非常坚定,坚定中包括自己奋斗的方向,这就构成了他自己审美的规律和审美风格的定位,最重要的是“悟道的心智”。他一直到今天还在悟道。半个多世纪的悟道实际上他是在求道的过程中一步一步进入到新的阶段,而在这个过程中始终把中华传统文化背后的哲学思辨通过悟道进入到新的艺术的认知阶段。在这样的悟道中,他已经感觉到今天的中国书法在全球语境下出现的各种形态,这些形态可能被社会的某种思潮所左右,但你必须要坚定自己的方向。首先要回归到中国书法的核心价值,也就是中华美学精神。在2014-2018年又提出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把美学精神基本原理进入到社会大众美育精神的传播。我相信在这样的过程中,像多宽这样共和国的领导干部从原来的位置上退下来以后进入到自己所沉浸的中华文化的感悟中,就会有一种新的思考、新的理念。这种新的理念始终是从中国传统哲学进入到当代哲学、进入到东方美学的高度来思考推进的。因此他的展览永远不会完结,他的创作永远在前进的路上,这点要靠心智。这个“智”能达到自己艺术的高度,这种高度也完成了自己几十年来在中华文化、中国书法求索中对自己的认同,使整个社会通过他的展览都能感受到一种喜悦和思考,我想这就是他这次展览的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会之际”,我们向“人书俱老”进发,更多的是我们要为这个社会贡献更多真正的正能量和精品力作,也祝贺多宽能够不断前进,不断取得好的成果。

李多宽作品欣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晏殊《破阵子·春景》

138cm×69cm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苏轼《浣溪沙·渔父》

49cm×99.5cm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苏轼《满江红·正月十三日送文安国还朝》

49cm×298.5cm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候粟君所责寇恩事》汉简

24cm×99.5cm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柳宗元《小石潭记》

26cm×199cm

来源:雨花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