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芦培杰和赵河山在哈萨克斯坦的第八个年头。2016年,因为供职的西安爱菊粮油工业集团投资建设北哈州农产品物流加工园区,他们先后被外派至哈萨克斯坦北哈州。原本以为完成园区建设就能回国的两个人,八年后依然坚守在这里,并成了园区管理人员。现在37岁的芦培杰是园区副经理,51岁的赵河山是园区下属油料公司生产部长。
经过岁月磨砺,他们用哈萨克斯坦语进行日常交流已不是问题,在哈工作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也能从容应对。以工作关系为纽带,他们还和不少当地人交上了朋友。让我们一起走进芦培杰和赵河山在哈萨克斯坦北哈州的打拼生活。
严寒和大雪是个大挑战
北哈州位于哈萨克斯坦最北端,纬度与我国的黑龙江省漠河市相当,冬季寒冷且漫长。这里9月开始进入冬季,10月早已大雪纷飞,来年4月土地才能解冻,每年冬季长达七八个月。
特别的气候特征,也深深印在了芦培杰和赵河山的记忆里。说起初到哈萨克斯坦的印象,芦培杰和赵河山不约而同地将回忆聚焦到了严寒和大雪。“这里冬季比西安冷太多了,平均气温零下20℃左右,最低气温我们经历过的是零下45℃。”赵河山告诉记者,园区建设时正值北哈州的冬季,工人的手经常会被冻得粘在铁管上,不得已只得用铁桶在工地现场升起火,大家干一会活儿烤一会火。
大雪曾让初到哈萨克斯坦的赵河山觉得很惊喜
大雪是哈萨克斯坦冬天的“常客”。时不时以“米”为单位来衡量深度的大雪,让初来乍到的芦培杰和赵河山惊喜了一阵子。但时间久了,他们发现下雪太耽误事儿了。芦培杰说:“这边几十公分的积雪太正常了,受下雪影响,国内一天能干完的工作,这边得干三四天。而且时不时来场大雪,积雪一两米深,路都找不到,交通基本瘫痪,什么都干不了。”赵河山向记者展示了一张照片,一处钢结构工棚下落满了积雪,积雪的高度占到工棚高度的一半甚至更多。据赵河山讲,这处工棚的高度为5米。
寒冷的天气加之由此带来的蔬菜紧缺,他们需要吃大量的肉类来补充热量。这对本就爱吃肉的赵河山来说不是大问题,但芦培杰还是适应了一阵子。“蔬菜基本以土豆、胡萝卜、洋葱、白菜这些耐储藏的为主。要买其他的蔬菜,就得去70公里外的科克舍套市区,镇上没有。”赵河山说,后来他们和园区的中国技术人员一起种菜,“现在我们的菜地里正绿油油的,韭菜、黄瓜、西红柿、茼蒿、油麦菜都有!”
芦培杰(左)和农业专家一起分析小麦新品种在哈萨克斯坦的生长情况
芦培杰和同事在播种现场
在异国他乡半路转行
一个学建筑类专业出身的人,天天和麦田面粉打交道。现在在北哈州的工作,是芦培杰之前从未料想过的。
西安爱菊粮油工业集团在北哈州有自己的种植基地,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一起做小麦种植方面的研究。“刚开始专家说小麦种植的积温、无霜期、拔苗期、病虫害防治这些,我一点儿也不懂。”芦培杰回忆,有半年多时间,他白天上班,晚上看农业种植方面的书籍。遇到不懂的,就去找种植基地的专家请教学习。大约两年后,工作才真正得心应手。
采访中,芦培杰谈到了当地小麦种植和关中地区小麦种植的一些差别。“咱们种的叫冬小麦,北哈州种的是春小麦。咱们亩产平均在1000斤左右,这边完全靠天吃饭,亩产在150斤左右。容重上两边的小麦也有差别,咱们的小麦在800公斤左右,这边在710-780公斤之间。”(注:小麦的容重,指的是单位体积小麦籽粒的质量,常用单位是千克/立方米,容重是评价小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芦培杰介绍,和我们种植小麦的精耕细作不同,北哈州当地人种植小麦没有田间管理一说。种下去等收成,是北哈州人的种植习惯。不过,这种情况现在逐渐有了改变。芦培杰说:“我们在这边搞‘订单农业’,刚开始让当地人做小麦田间管理,他们多少会有些不习惯,可当他们发现做了田间管理的人家小麦产量确实提高了,就很积极了。”
工作场景中的赵河山(左二)
园区给当地人生活带来改观
赵河山告诉记者,园区有两个生产基地,分别在北哈州泰恩莎区艾玛克村和伊利契夫卡村,两个村子相距18公里。2016年夏季,这里还是一片荒地。现在,这里是年加工原料30万吨、生产油脂12万吨的现代化工业园区。
随着园区变化的,还有当地人的生活。赵河山告诉记者,位于伊利契夫卡村的园区建成后,为周围4个村庄提供了150多个工作岗位,大家收入提高,日常生活也有了很大改善。
赵河山说,现在当地平均工资在人民币2000元左右,而园区员工的平均工资能达到人民币约3000元。“我们的化验员曼舒克今年三十七八岁,两口子都在园区工作有五六年了。这些年,他们靠着这份工作供养三个孩子读书,还翻新了房子、买了汽车。”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因为给当地带来了就业岗位,改善了他们的生活,当地人对中国企业和中国人非常友善,芦培杰和赵河山也在当地交了不少朋友。随着他们的交流交往,陕西的烟酒、大枣、核桃、柿饼等土特产,以及国内的月饼等特色美食,也走进了北哈州人的生活。
采访中记者得知,得益于共建“一带一路”的发展,艾玛克村和伊利契夫卡村村民的生活和中国有了更多的连接。赵河山介绍:“在园区工作的当地员工也喜欢网购,虽然快递用时会长一些,不过可以送到村子里,让他们觉得很方便。”
因为时差关系,记者采访身在哈萨克斯坦的芦培杰和赵河山是晚上9点多。当西安被夜幕笼罩时,哈萨克斯坦的太阳依然闪耀在空中,而他们早已适应了这样的生活。
他们说,今年集团计划新增投资建设一条10万吨面粉加工生产线,预计年底,新生产线生产的产品就能通过中欧班列(西安)进入陕西,出现在大家的餐桌上。可以预见,他们的未来将更加忙碌,西安与遥远的艾玛克村、伊利契夫卡村的联系也会更加紧密。
来源:西安新闻网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