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眭实
近日,国内汽车行业的“流量担当”——小米汽车再度成为焦点,不过这次曝出的却是负面新闻。多名车主反映,小米SU7标准版“自动泊车”功能出现故障,造成不同程度的撞击、剐蹭损伤。随后“小米汽车SU7集体撞墙”“70辆小米SU7同一天撞墙撞柱”等话题迅速在社交媒体广泛传播,引发消费者对智能电动汽车安全性的担忧。
据媒体报道,截至11月20日,统计到70多位小米SU7标准版车主在11月14日中午至11月15日凌晨因自动泊车功能故障,导致车辆泊车过程中发生剐蹭和碰撞。小米SU7为何在短时间内集中出现自动泊车功能故障?对此小米汽车在11月15日作出回应,表示“小米系统BUG导致了自动泊车功能异常”,并向因此次故障遭受损失的车主提出“小米官方承担所有维修费用,维修期间每天提供1500个小米积分(价值150元)补贴”的解决方案。
作为目前国内车市炙手可热的品牌,小米汽车对“撞墙门”勇于担责、积极解决的态度堪称一次高分危机公关,但因车辆系统BUG导致多名车主在用车过程中遭受损失这件事本身,却值得深刻反思。
小米汽车应该庆幸,这次的系统BUG仅出现在自动泊车功能中,造成的损失和后果都不算严重。试想,如果是在高速场景中的智能驾驶系统或者动力电池方面的热管理系统出现BUG、造成集体性事故,那么后果将是小米汽车无法承受的,甚至将对整个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产生重大影响。这次突然“撞墙”,不仅小米汽车需要汲取教训,也给所有布局智能汽车的车企敲响警钟。
越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越要如临深渊,防微杜渐。
近年来,智能科技的快速发展并投射于汽车行业,构建了全新的出行场景和生态,尤其电动化、智能化在“汽车新四化”中率先落地,智能电动汽车市场也因此获得了爆发式增长。从电子电气架构到激光雷达,从高阶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到智能座舱生态闭环,智能科技与软件成为车企抢滩布局的高地。然而在“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当竞争越是激烈,布局越容易急功近利,这主要体现在部分车企对迭代更快、修复更方便的软件过度依赖,从而忽视软硬件的安全性、稳定性以及可靠性。
事实上,哪怕是在“软件定义汽车”时代,智能汽车和其它智能电子消费品依然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作为出行工具,安全地将用户送达目的地依然是汽车最根本的产品属性。因此,车企应当最大程度将所有BUG扼杀于车辆交付或软件推送之前,尽管有些故障的确可以通过软件更新进行解决,但对于那些关乎出行安全的故障如果还指望出现BUG后才去修复,那么这家车企很可能会付出其自身难以承受的代价。另一方面,车企也要避免将尚未成熟的智能技术作为底牌去打,使消费者对智能汽车产生负面认知。
最后,以全球汽车市场视野来看,目前我国已在智能电动汽车赛道上建立了先发优势,也将是中国车企参与全球竞争的一项重要差异化优势。正因如此,希望正全情投入于这条赛道的中国车企始终遵循客观规律,守住对用户负责的造车初心,让智能电动汽车真正成为开拓市场的利器,而非一把双刃剑。
来源 | 消费质量报
编辑 | 王旖
校对 | 陈蕊妮
责编 | 张可
审核 | 开永丽
版权声明 | 本文仅作分享之用。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