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古代地图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在金文研究中,专家于青铜器里发现图文,并推断是见于文字最早的地图。中国古代地图被广泛运用于行政管理、生产、军事、城市建设和墓葬等方面,与此同时,社会需求也是推动地图测绘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广州博物馆专题展览“刊·刻——中国雕版印刷文物展”中,展出清代《广东海防汇览》《粤海关志》《广东海图说》《广东图说》《防海纪略》等多部与地图相关的印刷文物。都说图文并茂,有地图辅助,自然可以增强文字的“画面感”,实现有图有真相。

那些中国古代最早的地图

最早的地图。1978年在河北省平山县中山王墓出土,战国时期的《兆域图》是我国目前最古老的地图。它是“画”在铜板上的陵墓地图,也可以说是一张建筑平面图,标注有建筑物的大小、尺寸等元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山王墓出土的《兆域图

(图片来源于《我国古代的地图载体》,朱炳贵、汪一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兆域图》上的文字

(图片来源于《中国地图学史》【美】余定国)

最早的纸质地图。1986年,在甘肃省天水市放马滩一座西汉时期墓葬中出土了一幅黄色纸质地图残片,为现知最早的纸质地图。这块仅有长度5.6厘米的小纸片上用线条画出了放马滩一带的山川和道路,比东汉时期蔡伦造纸时间还要更为早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放马滩出土地图

(图片来源于《中国地图学史》【美】余定国)

最早的印刷地图。我国现存最早的印刷体地图是南宋程大昌所撰地理著作《禹贡山川地理图》,现本保存在国家图书馆善本部。《禹贡》是儒家经典《尚书》中的一篇,它以自然分区方法,记述了我国古代地理状况。《禹贡山川地理图》绘有地图31幅,现存28幅,原为彩绘,雕版印制后均为墨印,其雕版刻工精细,印刷清晰,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雕版墨印地图实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禹贡山川地理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现存最大的海防地图。明朝时期,倭寇侵扰问题日渐突显,海防愈发受到重视,加之郑和下西洋等重要事件的发生,出现了大量的航海地图、海防地图、江防地图。明万历年间绘制的《福建海防图》是现存最大的海防地图,描绘有福建沿海的卫、所、寨、镇、巡检司、墩台位置,在远景的海上还有吕宋岛、台湾岛和琉球国,对研究明代福建沿海地区防务及贸易情况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原件现藏于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福建海防图》(局部)

(图片来源于故宫博物院官网)

中国古代地图既写意,又“真实”?

中国古代地图的载体多样,木材、青铜、石板、纸张、砖质、壁画等。还有一些特殊的材质,如东汉时期有用谷米堆出的“聚米图”,北宋时期沈括用木屑、熔蜡、木头等制作出一幅边境地区的立体地图。地图绘制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如示意绘法、山水画法、高线法、晕渲法、晕滃法等。前两种画法形成的图画地图一直是中国古代地图的重要类型,后三种绘图方法从西方传入,但至19世纪末对中国地图的绘制影响较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元朝《契丹地理之图》

雕版墨印,现藏于北京图书馆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国古代地图绝大多数都由政府绘制和使用,因此当中也蕴含有政治、文化、等级制度的意味,不求精准,比例尺、图例、绘制时间、刻印时间等元素更是缺乏,反而强调空间秩序、构图,将“幅员之广狭、山川之扼要、与夫神庙、衙署”等重要地理信息进行具象化描绘。绘制人员以画工为主要群体,兼具民间人士参与,他们大多没有接受过地图绘制技法的专业训练,所绘作品艺术美感更为突出,形成了地图即画、画即地图的特色。所以说,中国古代地图既具有写意的欣赏价值,也有仿佛置身其中的“写实”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梁廷枏撰《粤海关志》中《虎门口图》

清代广东海防与《广东海防汇览

据专家研究,至少从唐代开始,一直到清朝末年,由地方绘制当地地图,并按一定期限递交中央保存。清朝时期,地图绘制材料大致为铜板、纸本、纸本木刻色印、纸本双色套印、书本形式等。

《广东新语》云:“粤水道多岐,山海相通,盗贼易为出没”。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宣布开放海禁,次年下令开海贸易,指定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4地为通商口岸。清政府于1757年关闭了闽、浙、江三海关,只留粤海关一口通商。如此一来,广东在全国范围的对外贸易和海防军事地位日趋提升。然而,“广东海防,沿海聿推要领,前哲未勒专书”(梁廷枏《 <广东海防汇览> 后序》),当时却还没有一本关于广东海防事务的专著。为应对日益繁杂的海防形势,1834年,广东巡抚卢坤支持立项编撰《广东海防汇览》,并于次年聘梁廷枏加入海防书局共同编书。1835年7月,卢坤去世,后邓廷桢继任巡抚一职,继续支持梁廷枏编书,并推荐吴兰修、曾钊、仪克中、林伯桐四人参与修订。因人员多番变化,如吴、仪两人不久就离世,唯有梁廷枏自始至终参与此书编写,于1838年定稿42卷。以此书为延续,梁廷枏于1839年完成了《粤海关志》30卷,从政治、经济、军事诸层面对粤海关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考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梁廷枏(1796-1861),广东顺德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广东海防汇览》

广州博物馆“刊·刻——中国雕版印刷文物展”展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粤海关志》

广州博物馆“刊·刻——中国雕版印刷文物展”展出

《广东海防汇览》卷一以形象山水画法呈现了广东东、中、西三路海防的《三路海图》,还特别补充了南澳图、澳门图和虎门图,以最直观的方式绘制出广东的地形、山川位置、防卫机构设置等关键要素,强调了地图对掌握广东海防情况的重要作用。据该书记载,绘图者为“举人臣仪克中,生员臣何元棠”两人。仪克中(1796—1837),山西汾城人,因父亲任广东盐运使司知事,随之到广州,所以他也就变成了广东番禺(今广州)人。少有才气,诗、书、画俱佳,1832年成为举人。关于生员何元棠,目前小编没有查询到人物相关资料,但他也是在学的知识分子。可见,该书地图的绘制仍以擅长绘画人才为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广东海防汇览》记录负责绘图人员姓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仪克中(1796—1837)

略为可惜的是,自明朝末年,西方测绘技术已经由传教士传入中国,清朝康熙、乾隆时期政府也先后组织人员实测全国各地经纬度,绘制了《皇舆全览图》和《乾隆十三排图》,但地图测绘标准化始终没有得到普及,先进技术也难以得到推广。嘉庆时期,《嘉兴府志》中的部分舆图本以“计里画方”的办法进行绘制(该法在宋朝已出现),但之后光绪《嘉兴府志》的编纂者却认为这样的地图难以看懂,还不如把山川、城镇、机构这些都标注出来,更为直截了当、清晰美观,遂又改回图画地图。

中国古代地图,你都看懂了么?

参考文献:

1.《中国典籍与文化丛书(第七辑)》,国家图书馆古籍部、《中国典籍与文化》编辑部合编,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12月版。

2.《中国地图学史》,【美】徐定国著,姜道章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版。

3.《舆图文献视野下的明清广东海防》,鲁延召著,科学出版社,2022年5月版。

4.《我国古代的地图载体》,朱炳贵、汪一苇,《中国测绘》,2023年第4期,第72-75页。

5.《从空间认知看中国古代图画地图的流行》,任桂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23年10月,第55-65页。

公众号 | 广州博物馆

视频号 | 广州博物馆

小红书 | 广州博物馆

微博 | 广州博物馆

撰稿 | 梁慕瑜

美编 | 肖颖琳

校对 | 邓颖瑜

审校 | 刘颖颖

审核 | 朱晓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