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为了反抗日本侵略者策划的“华北五省自治”,北平的数千名学生走上街头 ,掀起了声势浩大的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也是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之后,很多优秀的进步青年走上抗日救国的道路,并在抗战期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比如今天我们要说的郑季翘,他就参加过著名的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从此在我党的领导下投身抗日救国的时代号召当中。新中国成立后,郑季翘担任了天津市委秘书长、吉林省委书记等职务。那么,郑季翘的身上都有什么故事呢?他后来又过得如何呢?
郑季翘出生于1912年,山西五台人,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小学毕业之后,郑季翘开始学习做生意,在做生意的同时,他也自学高小的课程,一段时间后,郑季翘考入太原第一师范学校读书,逐步成长为一名忧国忧民的进步青年。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参加各种反帝反封建爱国斗争,为将来走上革命道路奠定了基础。
1934年,郑季翘考入清华大学,1935年,他参加了反抗日本侵略者的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成立后,郑季翘也第一批加入民先,在我党的领导下,积极从事抗日救亡工作,并且还奔赴抗日前线,慰问抗日将士。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郑季翘参与了《太原日报》副刊的编辑工作,积极宣传我党的各项抗日主张。不久后,郑季翘光荣地加入了我党,入党之后,他被派到晋西北一带从事战地动员工作,为壮大抗日武装力量以及建设晋西北抗日根据地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这之后的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中,郑季翘长期从事宣传、政策研究等方面的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他陆续在山西大同、察哈尔省等地从事宣传工作,1952年,郑季翘被调到天津,担任了天津市委副秘书长、秘书长等职务。期间,郑季翘把宣传工作的重点放在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上,从而促进了天津顺利完成三大改造,城市的经济建设也迈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1960年,郑季翘被调到吉林省,担任了吉林省委书记处候补书记,主要分管文艺方面的工作,期间,他在理论宣传战线方面作出了显著的成绩,宣传了我党的各项方针与政策。1966年,十年浩劫开始之后,中央文化革命小组正式成立,而郑季翘也代表东北局参加了这个小组,成为中央文化革命小组的成员之一。
不过,在跟随小组参加两次会议之后,郑季翘就认为自己与这个小组的很多理念不符,于是他就拒绝了陈伯达把他留在小组工作的提议,并返回吉林省。回到吉林省后,郑季翘很快就受到了冲击,并被扣上了各种帽子,直到1968年才重新复出工作,并被结合进入吉林省革委会,担任了副主任一职。
当时郑季翘主要分管全省的文教工作,他也力所能及地与“四人帮”等造反派进行了坚决斗争,并保持了一个党员的崇高气节。吉林省委恢复之后,郑季翘又兼任了吉林省委书记(当时设有第一书记)。1974年,郑季翘再次受到江青等人的迫害,名义上是被调到中组部工作,实质上是罢官,不予安排工作。
粉碎“四人帮”后,中央为郑季翘平反,在这之后,他又担任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等职务,继续发挥老干部的作用,为新时期祖国的各项建设出谋划策。晚年的郑季翘主要生活在北京,于1984年因病去世,享年72岁。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