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桃李天下,传承一家。你发掘诗歌的秘密,人们感发于你的传奇。转蓬万里,情牵华夏,续易安灯火,得唐宋薪传,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你是诗词的女儿,你是风雅的先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叶嘉莹先生获得“感动中国”年度十大人物时的颁奖词,也高度概括了她的诗教人生。

在与叶先生告别之际,我们回顾先生生前点滴,也不断加深对这位“诗词女儿”的怀念与敬意。

一人而已 独一无二

南开大学讲席教授、原常务副校长陈洪回忆起叶嘉莹1979年来到南开大学教书时,自己还是研二的学生,当时南开校友都对叶嘉莹授课的盛况记忆犹新,为了限制人数,校方制作了听课证,但学生甚至制作了假证进教室听课,现场水泄不通。甚至上演“挂票”听讲的一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叶嘉莹在南开授课

“在我看来,叶先生是‘一人而已’”。陈洪解读道:“她既是诗词文化的传承者、教育者、研究者,本身又是很好的诗人,如同一个体育场上的全能运动员,传统文化、诗词文化方方面面都做到了极致,无人能比。这就是‘一人而已’”。

陈洪说,叶嘉莹一直坚持站着授课,一直讲到90岁还是如此,这让我自己都感到很惭愧。

眼里只有钱的人,很无聊

叶嘉莹先生在数十年教学生涯中,几乎捐献了个人的全部财产,设立了“叶氏驼庵奖学金”“永言学术基金”“迦陵基金”。

但关于捐钱一事,叶嘉莹从不爱多谈。

当年叶先生捐赠3568万后,对于那些过分关注这件事的人,她直言:“我觉得这些人很无聊,这些人眼里只有钱,他不懂学问。我本来要跟你讲学问,但看样子你对于学问是没有兴趣的。”

而叶嘉莹自己却过着“一箪食、一瓢饮”的节俭生活,从不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

南开校友陈焰是《为有荷花唤我来——叶嘉莹在南开》一书的编委之一,她表示:“由先生几十年如一日对于衣食住行的简单选择,即可窥见,她平生都在践行着孔子的那句名言——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听其言,观其行,令人肃然起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叶嘉莹先生于南开大学专家楼缝补衣物

在南开,很多学子都对叶嘉莹早年在南开专家楼灯下缝补衣物的照片印象深刻。叶先生的秘书可延涛介绍,先生往往一件衣服会穿很多年,也不舍得扔掉;好一点的衣物多为粉丝赠送。

陈洪也曾说:“我亲眼看到过她在水果摊买橘子,大橘子5块钱一斤,小橘子3块钱一斤,她看了半天买了两斤小橘子走了。”

叶嘉莹自己也说:“我一直觉得意识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一切都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只有‘识’是不能消灭的。”

先生走时 没有疼痛

“叶先生走的时候,是平静的、没有疼痛的,因为她有信念。”

在叶嘉莹先生最后的日子里,作为叶先生的嫡传弟子,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张静教授一直在医院守护着老师。她说,叶先生对于自己的病痛提及不多,关心最多的还是诗词和学生,“我们每次去医院看望叶先生,她问得最多的是:身边又有好学生了吗?最近学生们又写出什么好诗了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叶嘉莹先生与助手张静教授

张静说:“你会感到先生对新时代下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满了期待。每次我们问她‘您哪里不舒服,疼不疼’,她总是回答:我不疼,我哪里都挺好。她走的时候是没有疼痛的,是带着希望和信心的。”

叶嘉莹曾表示,诗词不是她创作的工具,也不仅仅是她教研的对象,而是支撑自己走过苦难的力量。继承先生的志愿,张静说,“我们都一起来读诗吧,让我们也都像叶先生那样,把自己活成一首诗。”

我已经是90岁的人了,大家都说你可以不要讲了,但是我要讲,为什么?我知道的东西,在我能够把它传述下去的时候,我没有做这件事情,将来我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不管是对我们中国古代的文化,还是对古代的诗人,都是一种亏欠,对年轻人也是一种亏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91岁那年,叶嘉莹在几十平方米的屋子给研究生上课;之后用218首古诗词做了儿童古诗读本,并录制讲解和吟诵;96岁已经坐在轮椅上,她依然给新生讲了开学第一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6年教师节,叶嘉莹先生与南开大学幼儿园小朋友们。

当年的小女孩从大洋彼岸赶来送别

一次,叶嘉莹先生“坚决”邀请陈洪来听她的课。到了以后,陈洪发现了一个华裔初中生从美国蹭课,课上,这个小孩根据课堂内容,提出了两个学理性很强的问题,叶先生当时也得考虑考虑才能回答。

叶先生说,这个孩子是个“特招之才”。张元昕初中毕业后就被南开大学破格录取读本科——叶嘉莹先生提出,陈洪最终促成。张元昕是叶先生的“入室弟子”,两年修完本科学分,又两年修完硕士学分,同时还获得美国常春藤6所学校的奖学金。她的妹妹后来也在南开大学学习,母亲也跟过来住在西南村。

如今,张元昕一家在美国开了一个公益班,轮流向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孩子讲授中国诗词之美,课程有一个特殊要求,就是家长要和孩子一起来听讲。得知叶嘉莹先生去世的噩耗,张元昕第一时间给陈洪打电话,表示要回来送叶先生最后一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95岁的叶嘉莹先生为学生讲课

继承先生志愿 成为诗词传播者

南开大学文学院21级本科生支教中国宣讲团团长郑光选,是在高中时了解叶先生的,“当时叶先生捐献财产,无条件支持中华古典诗词文化的研究,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那时我明白了什么叫做‘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谋道不谋食’。”

去年10月,郑光选作为志愿者参与了庆祝叶先生百岁华诞的“中华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远远地见到叶先生一面,感觉真是‘若有诗书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没想到这也是最后一次见到先生。”

她说,在每一个文学院学子的心里,叶先生“以一灯燃百千灯”的精神都会像一个灯塔,激励着大家在诗教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叶先生讲诗词带给我们什么?

听叶嘉莹讲课是什么感受?著名诗人席慕蓉听过几次叶嘉莹的讲座,佩服到五体投地。

2016年,席慕蓉在南开大学又一次听了叶嘉莹的讲座。当时,92岁的叶嘉莹讲欧阳修的《蝶恋花·越女采莲秋水畔》,“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丝争乱”。

叶嘉莹解读这段“神来之笔”:人不是只有表面的美,还有内心美好的一切。采荷女的渴望、向往和本质,都是美好的,可是谁能够知道、谁能够接受?她说,“有时候,一个人一生都未必能有机会知道和认识自己的美好。”

席慕蓉坐在台下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哭了很久。

读者玉璟在“迦陵学舍”社交平台上留言说:看叶先生相关的文章,常常让我对自己未来的人生充满希望和向往。

我要如何过我的一生呢?

我的眼界要放在哪里呢?

叶先生有诗为伴,我有何为伴呢?

人除了活着的现实世界外,

还有广大的精神世界和人生境界,

那才是人生真相所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采写 /新报记者 王轶斐 单炜炜

编辑 / 王妍

审校 / 窦怀国

责校 / 王永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