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VOL 3384

11月8日,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颁布,并将于2025年6月1日起施行。其中特别强调,要为特殊儿童提供平等的就近入园机会,统筹实施多种形式的学前特殊教育、推进融合教育,帮助特殊儿童融入之后的义务教育学习。

然而当自闭症孩子家长欢呼特殊儿童入园终于有了法律保障的同时,也招致了很多网友的不满。一位自闭症孩子家长仅仅是好评了教育法的出台,就被“骂惨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少网友表示,“特殊孩子就应该去特殊学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凯爸这些天研读了诸多有关《学前教育法》的文章和网上评论,内心可谓是五味杂陈。一方面,欣喜地看到了教育法对融合教育的有力推动;但另一方面,不仅仅普通孩子家长和幼教老师带有抵制情绪,还有更多阻碍融合教育推行的困难,大家鲜少提及。

思来想去,还是写一篇文章给 大家泼泼冷水吧,反正这也不是头一遭了。

文丨凯爸

22岁自闭症青年凯凯的父亲

从事过小龄干预到大龄托养服务各阶段工作

编辑丨王相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学前教育法》推进过程中面临哪些阻力?

0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社会舆论压力

很多普通孩子家长和幼教老师的不满集中于特殊儿童对于班级秩序的扰乱,对老师带班精力的损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社会上对于特殊儿童的偏见,通常将特殊儿童视为纯粹的麻烦,相关言论也会引发和扩大家长恐慌,形成舆论压力,还会成为一些教育机构推诿的常用借口。

作为一位特殊儿童的家长,凯爸想要重点探讨一下社会舆论。其实凯爸理解普通孩子家长和一些老师的担忧,对于一些存在极端问题行为如打人、情绪完全无法自控的孩子,凯爸也建议家长陪读或请影子老师,实在无法控制的,也可以考虑进特校或干预到一定程度再上学,但大多数自闭症孩子,在恰当的引导和照护下,是能够稳定地融入校园环境的。

凯爸想对那些普通孩子的家长说,融合教育带来的是相互的成长和包容。特殊儿童能从普通儿童身上学到社交技巧和正常的行为模式,而普通儿童则能在与特殊儿童的相处中培养同情心、同理心和责任感。这对于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和价值观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真正的教育,不应该是隔离和排斥,而是共同进步。

对于某些幼教及普校老师的担忧,凯爸想说,专业的教育方法和适当的支持系统完全能够帮助你们应对这些挑战。

举个真实案例,自闭症儿童小峰即将入读九江的一所普通小学,王老师得知要接收小峰时,没有丝毫推诿。她积极参加自闭症教育培训,深入了解自闭症儿童的行为模式与沟通方式。

课堂上,王老师用简单明了的指令引导小峰,利用视觉提示帮助他理解课程安排。为了让小峰融入集体,王老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安排善良细心的同学与他一组。

在社交方面,王老师精心设计角色扮演等活动,鼓励小峰参与。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小峰开始主动与同学有眼神交流,偶尔还能参与简单的课堂讨论。同学们也在这个过程中成长为更有责任感、包容心更强的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人认为特殊儿童就应该被送去特校,可大家不知道的是,特校并非想进就能进。特校有着严格的入学标准和招生名额限制。有些特殊儿童,他们的状况处于特校要求之上,却又略低于普校的要求,该何去何从?难道就要被教育体系抛弃吗?融合教育就是为这些孩子提供了一个中间地带。

比如在南京,特殊教育学校对于自闭症儿童入学把控严格。通过专业机构出具的详细评估报告,从语言发展、社交互动、行为模式等多维度判断,优先接收自闭症程度偏重,如在语言交流方面极为困难,几乎无主动语言或仅能发出简单音节,社交中目光对视极少、难以理解他人情感意图,且行为刻板严重的孩子。

因优质教育资源集中投入与精准分配的需求,鼓楼区某特校每年自闭症招生名额约为 10 - 15 名。这么点人数,可以用杯水车薪来形容。

0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教育机构资源配备不足

(1)师资力量薄弱

普通幼儿园以及学校的教师,缺乏特殊教育方面的相关培训,面对特殊儿童诸如自闭症儿童的刻板行为、智力障碍儿童的学习困难等各类问题,老师们往往一脸茫然,难以制定出个性化的教育计划,也无法引导特殊儿童有效地参与课堂,使特殊儿童可能难以获得有效的教育。

坦白讲,即便教育机构敞开大门接纳特殊儿童,凯爸也不认为就目前的师资条件,这些幼儿园和学校具备教育好特殊儿童的能力。这一点,在已经入园和入学的家长那里,得到了有力的证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特殊教育资源短缺

幼儿园以及学校资源短缺的问题异常突出,特殊儿童所需的特定教育资源基本上都不具备。

以幼儿园为例,自闭症儿童的感官训练设备、语言障碍儿童的训练工具等,多数幼儿园都没有配备。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调整课程、增加人手、置办教具,然而幼儿园经费有限,很难做到,极大地影响了教育法在教育机构中的落地实施。要知道,以上教育资源仅仅是一所融合幼儿园的“标准配置”。

再来说说普通学校,融合教育中的入学支持系统根本就不存在。简单来讲,这种融合支持来自于学校、家庭、同伴、社会四个方面,如同椅子的四条腿共同支撑起融合教育。

可现实却是,我们的特殊孩子基本上都是跛脚前行。就连一所普校配备一名影子教师或允许家长陪读这种最低要求,很多城市都无法实现。说实话,就算一些学校配备了影子教师,其真实能力也着实令人担忧。

0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学校的推诿与不配合

在特殊儿童入学的问题上,很多学校常常给家长设置重重障碍。可以预料的是,就算有些学校表面上接受了《学前教育法》,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推卸责任。

比如,家长为孩子申请入学时,学校可能会以各种理由拖延,像名额已满、需要研究特殊情况等等。即便孩子最终得以入学,学校也可能没有为孩子提供适宜的教育环境和支持。 老师对特殊儿童的关注度不足,没有针对性的教育计划,当家长向学校反映问题时,学校往往会以各种借口推脱,让家长的维权之路陷入困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阻碍,家长要怎么做?

在面对特殊儿童教育的重重阻碍时,家长们绝非孤立无援,有诸多积极且行之有效的应对之策。

其一,学点法、懂干预。

家长需如海绵吸水般努力学习特殊教育知识以及深入钻研《教育法》。比如在杭州,有位 5 岁自闭症孩子的妈妈陈女士。得知孩子病情后,她积极投入学习。报名参加杭州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培训,钻研《教育法》,明确了孩子应享有的教育权益,研读《自闭症儿童的行为管理策略及行为治疗课程》等书籍并笔记,还加入家长交流群取经。

因知识储备充足,她与幼儿园沟通时,能依据孩子对视觉敏感特点,提议教学多用图片、颜色标识。园方采纳后,孩子逐渐适应集体生活,互动意识增强,语言与社交技能显著进步,足见陈女士自我提升带来的良好成效。

其二,多向社区发声。

家长可以借助社区活动、网络平台等,成为特殊教育理念的传播者。例如,在成都的一个小区业主群里,一位家长分享了一个美国波特兰市融合教育的成功案例视频,视频里特殊孩子与普通孩子在校园里快乐互动、共同成长。他还附上自己的感悟与解说,让邻居们开始重新审视特殊儿童。

后来,他又在社区组织了一场小型的特殊儿童教育分享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的图片,讲解特殊儿童的特点,像唐氏综合征孩子的外貌特征与他们单纯善良的内心世界。

慢慢地,社区里对特殊儿童的偏见逐渐减少,甚至有居民主动提出要为社区里的特殊儿童家庭提供帮助。

其三,家长抱团取暖。

特殊儿童家长们紧密相连,能汇聚成强大的力量。 比如,在广州,特殊儿童家长们组成了联盟,定期在广州市残疾人联合会的会议室聚会,共同商议孩子在学校面临的困境及应对策略。

当个别学校对特殊儿童入学设置不合理门槛时,这个家长团体选派代表与广州市教育局进行交流,依据《教育法》有理有据地提出诉求,如要求学校为特殊儿童配备必要的辅助设施和专业的特教老师,最终促使学校改善了特殊儿童的入学及教育环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四,跟学校沟通不要停。

家长要与学校携手共进。在深圳,有位特殊儿童的爸爸,在孩子入学前,精心整理了一份孩子详细的成长报告,包括孩子的兴趣爱好、敏感点以及之前在康复训练中的成果,交给学校老师。

在孩子入学后,他每周都会与老师进行一次电话沟通,每月进行一次面对面交流,共同调整教育计划。

并且,他积极参与家长委员会,为学校争取到了一笔企业捐赠,用于建设特殊教育资源教室,里面配备了各种感统训练器材,让孩子们能在学校得到更好的训练。

其五,跟普通学生家长搞好关系。

组织亲子活动是增进特殊儿童家庭与普通儿童家庭信任的有效方式。在杭州,几个家庭联合举办了一场西湖边的亲子野餐活动。在活动中,特殊孩子与普通孩子一起玩耍、分享食物。 刚开始,普通孩子家长有些担心,但看到特殊孩子纯真的笑容和他们独特的闪光点后,逐渐放下了偏见。

当有普通家长对融合教育表示疑惑时,特殊儿童家长耐心地解释《教育法》的内涵以及融合教育对所有孩子成长的积极意义,化解误会。

其六,勇于向政府提要求。

家长们可以联合起来争取政府支持。比如,在南京,特殊儿童家庭共同写信给南京市政府,反映特殊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如特殊学校距离远、师资匮乏等。他们还积极参加市政府组织的教育座谈会,提出了建立特殊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议,方便不同学校的老师交流经验、共享教学资源。

政府在收到建议后,积极调研并启动了相关项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七,专门监督学校落实情况。

特殊儿童家庭可成立监督小组。像在北京的一所学校,家长监督小组每月都会对学校落实《教育法》的情况进行检查,查看特殊儿童的个别化教育计划是否执行到位、特教老师的配备是否符合要求等。

他们建立了专门的反馈渠道,如设立意见箱和线上反馈平台。一旦发现问题,详细记录并跟踪处理结果,确保学校切实保障特殊儿童的教育权益。

其八,学会借力引发关注。

联合公益组织、专业人士,家长们能为政府监管机制的完善贡献力量。例如,在西安,家长们与当地的公益组织合作,邀请陕西师范大学的教育专家、法律专家共同参与特殊教育监管机制的研讨。

他们提出了建立特殊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的建议,通过媒体报道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促使政府加强了对特殊教育机构的监管力度,让特殊儿童能在更规范、更优质的教育环境中成长。

总结:

《学前教育法》推行的关键,不仅仅在于政策所描绘的美好愿景。而在于能否真正落到实处、做到全面普及。

《学前教育法》的推行之路荆棘丛生,绝不能让其成为仅仅在一二线城市闪耀光芒的“教育试点”。

我们拭目以待,期盼其能够真正惠及社会底层家庭,让所有特殊儿童都能沐浴在融合教育的阳光之下。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文章版权归「大米和小米」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本号长期征集线索/稿件,一经采用,稿费从优。提供线索/投稿请联系:leiying@dmhxm.com。

点击拨打大小米服务热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