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开始写故事:
非虚构写作的11堂必修课
叶伟民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本书是一本“教练式”的非虚构写作指南,它庖丁解牛般将写作技巧“大卸八块”,横向涵盖选题、采访、材料整理、情节、结构、人物、文笔、风格,纵向囊括开头、中段、结尾、修改、练笔。哪怕是零基础的写作者,也能从这里开启精彩的创作之旅,写出属于自己的故事。书中汇集了叶伟民老师“故事写作营”系列课程的精华内容,是一本全方位、多角度的写作工具书。
火车司机、下岗工人、会计师、心理医生、程序员、游戏设计师、网文作者、全职妈妈、企业家……在本书中,你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还会遇见更好的自己。地球在变小,个体在变大,再细微的声音也能被听见,再平凡的个体也渴望去表达。拿起笔吧,一起迎接故事的诞生!
调动感官:细节也能有气味
展示虽好,但写好却很难。新手容易东施效颦堆砌细节,而且还有个不易察觉的误区——太依赖眼睛,只写所见,却不顾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在嗷嗷待哺。要展示好,秘诀在于充分调动读者的感官,让他们看得到、听得到、闻得到甚至摸得到,或者说,要写出 “通感” 。
通感在虚构写作中用得更早,也更娴熟。我们可以先借助虚构文学的案例来感受其魔力。
阿城的《棋王》明面写棋,写吃也了得,那年头饿呀。那 “他很饿”这个讲述,该如何展示出来呢?有一段真是写活了:
有一次,他在下棋,左手轻轻地叩茶几。一粒干缩了的饭粒儿也轻轻跳着。他一下注意到了,就迅速将那个干饭粒儿放进嘴里,腮上立刻显出筋络。我知道这种干饭粒儿很容易嵌到槽牙里,巴在那儿,舌头是赶它不出的。果然,待了一会儿,他就伸手到嘴里去抠。终于嚼完,和着一大股口水, “咕”的一声儿咽下去,喉结慢慢移下来,眼睛里有了泪花。他对吃是虔诚的,而且很精细。有时你会可怜那些饭被他吃得一个渣儿都不剩,真有点儿惨无人道。
看看我们都感受到了什么:
视觉:茶几、饭粒儿、筋络、喉结、泪花。
听觉:轻轻跳着、 “咕” 。
味觉:嚼饭粒儿、咽口水。
触觉:叩茶几、嵌牙、伸手抠。
人用感官认知世界。“讲述”胜在简短,但坏处也显而易见——将鲜活生动的日常经验抽象成概念。“展示”则恰恰相反,将概念 “解码”为可感知的细节,把 “饿”这个抽象的词具象化为各种感官反应,继而将 “极饿”和 “求食”这对冲突烘托好,让人久久沉浸,反复回味。
这个意识和方法在非虚构写作中同样适用,只要足够真实、细致、能唤醒感官,就能有出色的艺术效果。非虚构作家南香红在特稿《骑在文明的边上》里就有非常精彩的细节展示:
这是一家人最安详的时刻。牛奶浓郁的香气飘荡着,那气味里有暖暖的温度,扑在人脸的皮肤上。一只小羊闻到味道熟门熟路地走进来,把头钻进布比汗的怀里。布比汗拿出一个婴儿奶瓶,灌满牛奶,小羊立即贪婪地吸吮,发出很大的响声。几秒钟,一瓶牛奶就喝完了,接着是第二瓶。
短短几句,就调动了四种感官:
视觉:牧民、牛奶、小羊、奶瓶。嗅觉:牛奶浓郁的香气。
触觉:暖暖的温度,扑在人脸的皮肤上。
听觉:(吸吮)发出很大的响声。
可以说,世上有多少故事,故事里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种 “饿” “香”“暖” 。何以表达,何以传递?最好的方式不是丢概念,不是说理,也不是解释,而是把读者带进去。作者退后,只管 “展示” ,让位给聪明的读者。他们自然能感受到一切。
远离注水:选择价值细节
故事要展示好,要调动读者的感官,细节是关键,但不能反过来认为,只要使劲堆细节就是好的展示。细节重要,选择价值细节更重要。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闲笔,落墨处要有用意或照应。每一处描写,都要服务于情节发展和人物刻画。若有大量可有可无、可留可删的笔墨,那就是注水。这也是 “展示”故事比 “讲述”故事要重要且难得多的原因。
既要细,又不能事无巨细;既要充分,又不能泛滥成灾。要化解这个挑战,就要用有价值且差异化的细节,或者说要发现大家不知道、想不到的细节。就像剧作家索尔·斯坦因所说的:“你是讲故事的人,不是室内设计师。” 多年前,我曾看过一篇外媒特稿,揭露华盛顿行政部门人浮于事、消极怠工的现象。
作者卡伦·埃利奥特·豪斯没有急于摆数据讲道理,而是先写了个场景:威尔森先生今年52岁,是美国农业部农产品外销局行政主管助理的助理。有一天,一位记者找他聊天,看见他的桌上仅仅摆了三样东西:一块糖、一包烟和威尔森先生的一双脚。
当时把我看乐了。这不疾不徐、故作认真的冷幽默,比堆100个形容词都有效。也因为太生动,我至今仍记得这双脚。它不只是价值细节、传神细节,称之为 “决定性细节”也不过分。最后,凡事最怕矫枉过正。鼓励展示,并不是说讲述不重要。否则,通篇描写,细节漫漫洒洒,情节慢如蜗牛,也是很要命的。
“讲述”和 “展示”应各司其职。前者使情节紧凑,快速推进;后者把读者带进故事,营造感官享受,激发情绪。什么时候该快、什么时候该慢,取决于叙事需求和作者风格。尽量展示、克制讲述肯定不会是错误的选择,尽管前者要难得多。世事就是如此,越难的事,往往越正确。
练习:一车一世界
坐一趟地铁,观察所在车厢的人与场景,然后描写它们。记住“多展示,少讲述”的原则,不要试图抽象概括或模糊形容,要把现场还原鲜活,把读者带进去。
提示:
1.注意环境描写和细节刻画
先观察车厢环境,找到最突出的特点;再观察乘客,看他们的衣着神态和动作表情的变化;最后选取一位或数位当主角,写好某个片段。
2.一车一世界,思考人物一举一动背后的社会寓意
一位西装男,前一秒还趾高气扬,下一秒接到老板的电话,立即换了副嘴脸;童言无忌的孩子,指着一位贵妇的脸蛋说猴子屁股,身后的家长神情窘迫……不要为细节而细节,而要把这个小空间当微缩社会来观察。
3.要有耐心,静待好场景
要多坐几站或几次,好的场景才会出现。你可以带着这个练习出行或通勤,把观察时间拉长。那个你经常遇到的女生、孩子、大叔、老人……也可能成为你笔下的书写对象。
选购创意写作指南书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