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起,维也纳的香肠摊(Wiener Würstelstand)成为了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UNESCO-Kulturerbe)。早在今年6月中旬,该提议就甚嚣尘上,维也纳市政府和维也纳商会对此给予了积极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此,维也纳的香肠摊经营者都很高兴:除了摊位本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包括围绕着香肠小吃摊所形成的产品、氛围和词汇。因此,“Haaße”(布尔香肠)、“Krokodü”(腌制或熟食小黄瓜)和 “Oaschpfeiferl”(热辣香肠)等词汇也被正式列入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对此,维也纳市政府和商会非常高兴。维也纳市发表声明说:“这一独特的场所加入了维也纳咖啡馆和葡萄新酒酒馆文化的行列,并强调了香肠摊作为邂逅场所、美食多样性和维也纳生活方式的重要性。“维也纳香肠摊不仅是品尝美食的场所,也是维也纳生活方式的生动象征。它被提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我们城市的传统、热情好客和多样性的尊重”,维也纳市长米夏埃尔·路德维希(Michael Ludwig)评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维也纳商会会长沃尔特·胡克(Walter Ruck)也为该传统美食获得这一荣誉感到高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现已将维也纳香肠摊指定为文化遗产,这是对我们供应商工作的极好认可,也是实至名归。香肠摊就像葡萄新酒馆和咖啡馆一样,是维也纳的一部分。它们不仅是美食胜地,也是社交聚会场所。许多摊位的经营者并不只是依靠传统,而是不断开发新的产品来发展自己的生意。

维也纳香肠摊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君主时代,当时的流动食品摊为战争伤残人员提供了收入来源。从1969年起,随着授权香肠摊在固定地点经营,它们继续发展并成为城市日常生活的特色。比如很多人在维也纳奥地利国家歌剧院看完演出后,都会在旁边的香肠摊吃点小吃,就像轮班工人吃点快餐一样,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对维也纳来说,香肠摊也是消除社会隔阂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香肠摊也已成为维也纳文化的一部分。在弗里德里希·托贝格(Friedrich Torberg)的《Jolesch阿姨》、HC·阿尔特曼(HC Artmann)的《Im Schatten der Burenwurscht》等文学作品中都能看到香肠摊的身影,而在伊丽莎白·T·斯皮拉(Elisabeth T. Spira)的电视纪录片“Alltagsgeschichten”中,香肠摊也被赋予了传奇色彩。值得一提的是,维也纳最古老的香肠摊是位于 Döblinger Gürtel 的 “Würstelstand Leo”,据市政府称,它于1928年开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香肠摊,维也纳的咖啡馆文化在201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文化之所以能够获此殊荣,主要是因为它不仅代表了一种独特的社交和生活方式,还深深融入了维也纳的历史、艺术和知识界。

维也纳的咖啡馆传统可以追溯到17世纪末。这些咖啡馆不仅仅是饮品的提供场所,还逐渐成为政治家、艺术家、哲学家和普通市民聚集的地方。在这些场所,人们不仅品尝咖啡,还进行社交、阅读、写作甚至下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维也纳的咖啡馆以其宽松、包容的氛围闻名,许多人称之为“延伸的客厅”。咖啡馆通常提供报纸、国际杂志,让客人长时间停留。因此,维也纳咖啡馆被视为文化交流、思想碰撞和艺术创作的温床,著名作家如茨威格、卡夫卡等都曾是这里的常客。

教科文组织认可维也纳咖啡馆文化,不仅因为其悠久的传统和独特的空间氛围,还因为它至今保持着自由开放的社交功能。这种文化体现了城市生活的多元性和社会凝聚力,是奥地利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维也纳咖啡馆文化的成功申请,也带动了对其他城市生活文化的保护和推广,例如维也纳的葡萄新酒馆文化(Heurigenkultur)等。这不仅提升了维也纳在国际文化舞台上的地位,也进一步巩固了其作为欧洲文化之都的声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饮食传统,华尔兹亦于201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象征着其在奥地利和全球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华尔兹最早源自18世纪末的奥地利和巴伐利亚地区,以“三拍子”的节奏和旋转舞步著称。最初,这种舞蹈因男女之间的近距离接触被视为不道德,但随着时间推移,华尔兹逐渐成为欧洲舞厅的主流舞蹈,特别是在1814-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期间大放异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约翰·施特劳斯(Johann Strauss)家族对维也纳华尔兹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约翰·施特劳斯二世被誉为“圆舞曲之王”,他的《蓝色多瑙河》是奥地利最具代表性的华尔兹曲目,至今仍在新年音乐会中演奏。维也纳的舞会传统延续至今,每年有约450场舞会,其中维也纳歌剧院舞会是舞会季的高潮。

通过华尔兹,维也纳不仅保存了其丰富的音乐传统,也将这一社交舞蹈形式推广至世界各地,成为奥地利文化的象征。

- THE END -

(以上内容由欧洲时报中东欧Tafart编译,部分内容参考自ORF、奥地利《新闻报》《信使报》《奥地利报》《今日报》等,部分图片来自新华社、APA及网络,转载请注明《维城》EuroNews)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特别声明:由本报以外渠道提供的信息(包括新闻和广告)。由于本报无法核实,若此引起任何纠纷,本报概不承担任何责任

特别声明:由本报以外渠道提供的信息(包括新闻和广告)。由于本报无法核实,若此引起任何纠纷,本报概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