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内容来源: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 正和岛 ,笔记侠经授权转载。转载请联系原公众号授权。
责编 | 贾宁 排版 | 沐言 第 8702 篇深度好文: 6980字 | 15分钟 阅读

组织管理

笔记君说:

1957年6月,毛泽东曾点评刘邦称:“汉高祖刘邦比西楚霸王项羽强,他得天下一因决策对头,二因用人得当。”

在秦末大起义时期,天下的起义军数以万计,其中绝大多数都被灭掉了,最终的成功者只有刘邦一人。

从一名平民到大汉王朝的开创者,刘邦成功的原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还是他的“会用人”,刘邦的用人之道更是堪称我们现代企业管理的范本。

刘邦到底是怎么用人的?百家讲坛主讲人王立群在一次演讲中,把刘邦的用人之道概括为“五个一”:一双好眼睛,一对好耳朵,一个好头脑,一支好队伍,一副好心态。

以下是王立群教授在葡萄牙关于《汉高祖刘邦的成功之道》精编的演讲内容,分享给大家,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汉高祖十二年,刘邦平定英布叛乱后一病不起,他的太太吕后把医生请来,结果刘邦把医生骂了一顿赶走了。他觉得生死有命,治也治不好。

吕后就问了刘邦3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如果您不在了,萧相国萧何去世了,谁可继任?刘邦答:“曹参”。

吕后继续问,曹相国之后,我该用谁?

刘邦答:“王陵可以,但他太直了,可以用陈平做辅佐。但陈平足智多谋,不能独任丞相。还有一个周勃,他厚重少文,可做太尉”。

第一代萧何,第二代曹参,第三代王陵、陈平、周勃。你看刘邦临死之前,把几代领导核心都指定完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吕后又问了第三个问题,那王陵王相国去世以后,又该谁来继任?

刘邦说:“到了那时候,你也不用操那个心了”。

果然,王陵死了,陈平没有死,但吕后死了,后面的事也就不需要她操心了。刘邦料定到那个时候,吕后不可能再主政。

吕后三问,显示了她作为一个女性政治家的智慧和才干。因为刘邦死后的15年,实际掌权人物是铁娘子吕后,她最关心的是谁可以做这个帝国的相国,因为秦汉时期相国的权力很大。

所以她什么都不问,只问相国的人选,而不是问刘邦你小金库在哪、还有多少钱。这显示了吕后超凡的政治才能,问的是国家大事。

刘邦三答也不得了。吕后忠实执行了刘邦的指令,汉帝国三任相国分别是萧何、曹参、王陵等人,而这三届班子的人选可以说是非常恰当。这说明什么,刘邦有识人之明。一个帝王能看出三代领导核心,这在中国历史上几乎没有第二个。

正因为刘邦有识人之明,所以刘邦用人用得非常恰当。

一、刘邦用人的第一大秘诀:一副好心态

今年3月钟睒睒被“网暴”时,我写了《为什么尊重实干者在今天特别重要?》,文中讲了农夫山泉在赣州投资脐橙果园和工厂的艰辛,我说,“在赣南,农夫山泉所做的,不是为人民服务和高质量发展又是什么?”

眼睛是用来看世界的,刘邦的眼睛有很多用处,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看人、要用人。为了讲他用人,我还得讲故事,今天这就是故事会。

先给大家讲两个小人物,读《史记》的时候,如果你疏忽一点,这两个小人物可能都注意不到。

第一个人物叫丁公。丁公是项羽手下的一名大将,他和刘邦打过两次交道。

那次项羽和刘邦大战,刘邦的大军损失了大半,所以他很狼狈地逃了,追杀他的人正是丁公。

到最后,刘邦及其儿女等4个人被丁公带领的几千人围住,按理说刘邦这时候已经完了。但刘邦说了一番花言巧语,丁公的脑子也“短路”了,竟然把刘邦四人给放了。

刘邦这能称得上是死里逃生,丁公也算得上是刘邦和他儿女的救命恩人。

等到项羽乌江自刎,他部下的将领全跑了,只有这个丁公觉得自己对刘邦有恩,亲自跑去见他。结果刘邦拿丁公告诫整个朝廷上的大臣说:这就是丁公,就是他,导致他的主人项羽最后兵败自刎,推出去斩了。

刘邦为什么要杀丁公?那是他和自己儿女的救命恩人啊。你可以给人家官做,也可以不给,但起码不能杀人家。

我有一个解释,因为刘邦作为集团的董事长,用7年时间从平民把公司做大做强,最后成了全国最大的老板,那是排名第一的首富。

他当了老板以后,在企业集团内部要倡导一种企业文化,叫忠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假如他今天接纳了丁公,等于告诉手下可以对老板不忠诚,甚至背叛都可以。他杀丁公就是要告诉自己的大臣,你们注意任何人都不能背叛大汉天子,否则丁公就是前车之鉴。

这是第一个故事,我们再讲一个故事。这个人物叫侯公,因为上面提到的彭城之战,刘邦虽然带着亲生儿女逃出来了,但他的父亲、妻子、弟弟、庶长子刘肥都被项羽扣为人质,一扣就是两年零4个月。

28个月不放人,刘邦派了很多人去游说,他手下有两个顶级说客,一个叫郦食其,一个叫陆贾,那都是赫赫有名的外交官。他们去游说项羽放人,项羽不放。

这个侯公说我去。侯公给项羽说了什么,司马迁没有写,只说这个侯公一去,项羽把扣了28个月的人质放回来了。这说明侯公的嘴,太厉害了。他是刘邦一家的第二个恩人。

侯公很得意啊,这回去大老板不知道该怎么赏我。

结果史书怎么记载的?侯公一回去,刘邦说这个人我不见,给他点钱、让他走,我一辈子不见他。第二个救命恩人没有杀,但是不给官,这个事情的处理我们也觉得很奇怪。

因为刘邦觉得这个人的嘴太厉害,他都能把西楚霸王项羽说动,假如他留在我身边,哪一天有人给他塞点东西,他到我跟前说,我也掉他圈里。

你看这两个小故事,它反映了刘邦在用人上的一大特点,分级对待,用其所长。

刘邦用人,一个丁公、一个侯公,每个人只用一次,而且只用一件事。

这类人在刘邦的眼里,一生只能用一次,而且只能在某件事情用。这其实说明一个道理,天下没有无用之人,每个人都有他的长处。你看这些会说的人,心软的人,都有他的用处,但只能用一次。

我把它概括了下,刘邦用人最低的一个层次,这叫一事之才。只在一件事情上有才华,叫一事之才。

我们再讲另一批人,包括像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黥布这些人,他们都是刘邦手下顶级的大将,帮助刘邦灭项羽夺取天下。刘项交手,刘邦从来没打过胜仗。而最后灭掉项羽的,主要是韩信

刘邦要用这些人,但这些人不好用,他们都是有本事的人。这其中有两个小故事。

韩信灭了齐国后,派了使者向刘邦要官,要当“假齐王”,他要做代理齐王。他说这齐地容易起叛乱,你不给我个官,我怎么治理呢?

刘邦当时打项羽是焦头烂额,听说韩信占了齐地高兴地不得了,巴不得韩信早点来帮他,结果韩信向他要官做。刘邦气得破口大骂,但这破口大骂是绝对失策。

因为当时韩信30万的军队,你还骂他的使者,使者回去给他老板一说,韩信不说反水吧,中立也说不定。

得亏刘邦身边站了两个人,一个是谋士张良,一个是谋士陈平,两个人一听觉得刘邦做得不对。站在左边的跺了刘邦一脚,站在右边的踹了刘邦一脚,两个人一踹刘邦醒悟了。

但现在不是正骂着吗,这弯转不过来吗?齐王就不好封了嘛。刘邦当时马上一改口,“大丈夫得天下,要做就做真齐王,做什么假齐王”。这一骂,随后就给韩信封了一个真齐王。

结果韩信就抄了项羽的大本营彭城及其粮道,项羽只能和刘邦在鸿沟议和。

第二个故事,两家议和后,项羽向安徽地区撤退,刘邦是背信弃义带兵追击,结果追到固陵,两个人打了一仗。刘邦被困守在固陵城中不敢出来,刘邦叫韩信、彭越两人来,两人都不来。

这时张良又献计了,给这两个人再加封。陈地以东到海给韩信,睢阳以北到谷城之地给彭越,随后两人派兵支援。

灭了项羽后刘邦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到韩信的大营,把他30万大军军权的令箭收了,紧接着改封楚王,然后又利用别人说韩信谋反,伪游云梦把韩信抓起来带到京城。

齐王改楚王,楚王降为淮阴侯。韩信在长安住了6年,最后和陈豨联手谋反,被萧何骗入宫中,吕后把他杀了。后来另一位在灭楚中立有大功的彭越,也被诛杀。

韩信和彭越都是那个时期最有名的军事家,是最会打仗的人,但他们只在特定的时期为刘邦所用。他们和刚刚我们讲的丁公、侯公不一样,丁公这类人有才能但就只有那一件事。韩信、彭越、黥布用了很长一段时间,就是楚汉战争,这叫一时之才。

在刘邦手下还有一批人,用了一辈子,像萧何、张良、陈平、滕公等人,一直到刘邦死后,辅佐汉惠帝刘盈;吕家外戚被诛灭后,周勃、陈平又辅佐了刘邦的第4个儿子汉文帝刘恒。这叫一世之才,用了他们一生。

所以刘邦用人非常高明的一点,就是他的眼睛很“毒”。

哪些人只能用一件事,这叫一事之才;

哪些人只能在一段时间用,这叫一时之才;

哪些人可以用其一生,这叫一世之才。

这说明刘邦在用人上面,确有他的独到之处。

至于用其所长,那更是刘邦的长处。会打仗的,像韩信,打吧;会出谋划策的,那张良一辈子就出谋划策;萧何会理财,就为他驻守关中,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因为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不可能完美,每个人的才能都受到限制,所以用其所长,才能使一个人的长处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二、刘邦用人的第二大秘诀:一对好耳朵

眼睛的用处是看,耳朵的用处是听我们以前常说一个人获得知识要靠两个途径,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其实更重要的是第三点,叫阅人无数。

有些人跟着大领导做了几年秘书,提拔得很快。你在他身边听他怎么处理事情、处理复杂的关系,听得多了你的本领就长。

我们看有些企业家没有怎么读过书,但企业做得生龙活虎。有些读过书的博士生、博导,他创企业一办一个死。为什么他们没有这方面的实践或才能,而有些没读过书的有这些才能,所以阅人是个大本领。

在我看来,读历史就是阅人,你读刘邦就把刘邦看透了,你读汉武帝就把汉武帝看透了。所以听很重要,我们讲讲刘邦是怎么听的。

1.刘邦善听下级意见

人,往往对领导的意见比较重视,对下级的意见不太重视。甚至可以说,刘邦善听草根的意见。大家不要小看了草根,真正在底层的人,有些是很有本事的。

我举个例子,刘邦手下有个兵,这个人叫娄敬,是个普通的士兵。

有一次,他从山东被调到关中当兵,经过洛阳。当时刘邦建立西汉时定都在洛阳,娄敬一听定都在洛阳,要求见刘邦。

当然,一个普通士兵要见总司令,这个不容易,但娄敬通过老乡关系见到了。他建议刘邦千万不要定都洛阳,而是要迁都长安。

听完这个建议后,刘邦对他很不以为然,然后又征求其他人的意见,特别是张良,张良极力支持娄敬的建议。最后刘邦还是采纳了娄敬的建议,当天迁都长安。之后还给了娄敬一个很高的赏赐,赐姓“刘”。

那在古代来说不得了了,你跟皇帝一个姓。

还有一个故事,刘邦在西入关中的时候,攻打南阳郡的郡治宛城,没有打下来,便想绕过宛城直接向西进军、急于入关。因为楚怀王和他有个约定,刘邦和项羽谁先入关,谁做关中王。

所以南阳没有打下来,他就要走。结果南阳郡守手下有一个人,出来见刘邦,说你要是这样走的话,很危险,后面有南阳追兵,前面有秦军堵截,前后夹击,你进不了关中。我告诉你一个办法,叫约降,用现在的说法叫和平起义。

然后南阳郡守约降了,刘邦带走了军队,南阳郡守保住了他的位置,沿途几十个县也望风而降。

这个办法谁想出来的,就是南阳郡守下面的一个普通官员,坠城而下,谒见刘邦,提了意见。

还有另一个故事,刘邦和项羽在荥阳对峙28个月,打得天昏地黑,分不出胜负,最后受了重伤退回关中,养好病想西出函谷关和项羽作战。

有个叫袁生的人给他建议,你不要再赴函谷关了,你应该南出武关到南阳去,调动项羽到南阳和你决战,然后迫使项羽的后勤补给线拉长。项羽的补给线越长,越容易被切断。这个建议非常具有战略性。

2.刘邦善于听出正确的意见

当领导的时候,一开会能听到各种不同的声音,有赞同你的,有反对你的。

刘邦耳朵的特殊之处就在于,他能在一片噪声之中听出哪一种是正确的声音。这是指挥家的能力,指挥家能听出任何一个演奏者的乐器高了半度或低了半度。差了那么一点点,他能听出来。

比如说听说韩信谋反,所有大臣都告诉刘邦应该武力灭了韩信,但刘邦非常明白,他手下那些人没有一个能打过韩信。

最后采纳了陈平的意见,伪游云梦。我到那里旅游,让韩信来见我,韩信一个人一来,把他抓起来不费劲。

另外在鸿门宴中刘邦是一筹莫展,因为项羽第二天要灭他,命令都下达了。

结果项伯夜见张良,张良又去见刘邦,刘邦就会说四个字:为之奈何。这叫什么,不但要听,而且还要主动地征求意见。这是作为最高领导极其难得的一种素质。

三、刘邦用人的第三大秘诀:一个好头脑

好头脑叫清醒,刘邦的头脑非常清醒。在对待韩信的问题上,你可以看到这个人收放自如,你要假齐王,我封你真齐王。

你当了真齐王,我利用你灭了项羽。灭了项羽,我立即收你兵权,改封楚王。然后你做楚王,我伪游云梦,把你抓起来,到关中封你一个淮阴侯。

刘邦把韩信玩弄于股掌之间,所以韩信始终是斗不过刘邦。

两个人曾经有一番对话,刘邦问韩信,您说我能带多少兵?韩信很不客气,答道:陛下只能带10万军队。

刘邦又问韩信,你能带多少兵?韩信说:多多益善。

那么紧接着刘邦又问,既然你带兵是多多益善,为什么是你被我抓住,而不是我被你抓住呢?

韩信回答得也很巧妙:臣善将兵,陛下善将将。我这个人善带兵,你这个人善带将,所以你抓了我。

所以说刘邦这个人,头脑应该是很清醒。他在用人的时候收放自如,什么时候用,什么时候收,掌握得是恰到火候。

四、刘邦用人的第四大秘诀:一支好队伍

刘邦手底下的人来自各个领域,比如说他手下有老乡;也有从敌对阵营过来的,比如从项羽那边过来的韩信、陈平;还有投奔过来的,比如说郦食其、张耳。

我们都知道《三国演义》里有一位“三姓家奴”吕布,可是刘邦手下还有一位“六姓家奴”,换了六个主人,他都还收。

谁?叔孙通。

叔孙通最早是做秦始皇的一个待诏博士,就在秦始皇身边做顾问。秦始皇死后,就跟着秦二世,不久后,陈胜吴广起义。很快关东到处都是起义的旗帜,可以说县杀县令、郡杀郡守。

之后叔孙通连夜逃出关,投奔第三个领导项梁。后来在定陶,项梁因为轻敌大意被杀,叔孙通跟着第四个领导项羽。

项羽不受重视,因为项梁死后,楚怀王熊心夺了项羽的军权,排斥项羽。叔孙通一看熊心掌权,他又投靠熊心去了。

等到项羽打了巨鹿之战,分封主持天下事宜,叔孙通又背叛了熊心投靠项羽。后来又看项羽成不了气候,叔孙通又投奔了刘邦。

这叔孙通在楚汉战争和秦末大起义中间换了6个老板,跳了6家公司,最后才算跟了刘邦,刘邦照样要。

叔孙通真正派上用场,是他为刘邦制定了一整套大臣见皇帝的那些仪式。刘邦刚到山东定陶当皇帝的时候,文武百官在一块吃饭,那个场面乱糟糟的,甚至有大将一边喝酒一边拔剑,就在朝堂的柱子上乱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邦手下的起义军都是些什么人呢?樊哙是卖狗肉的,灌婴是卖布的,大将周勃是吹唢呐的,他手下都是一帮这样的将领,不是国防大学毕业的。所以刘邦开酒宴,那场面不可控制。

叔孙通这时候就说了,这样不行,我给你刘邦制定一套仪式。刘邦说别搞太复杂,太复杂我也弄不成。

叔孙通找人练了3个月,让这些大臣上朝的时候文官站一列,武官站一列,按照品级的高低一对对上。谁要是稍有喧哗,马上被武士们抓着叉出去了。

整个朝宴整齐有序,刘邦看过以后只说了一句千古名言: 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我到今天才知道当皇帝是多么地尊贵。随后重赏叔孙通。

叔孙通这样的人,可以说四年楚汉战争就没有用到过,一直等到刘邦称帝以后才派上用场。所以说刘邦是搞五湖四海的。他手底下的人才呢,不仅有军事家,有谋略家,有政治家,还有外交家等等。

虽然是搞五湖四海的,但是刘邦有一个核心团队,那就是丰沛故人集团,也就是他的老乡。这帮人是他的核心骨干成员,在他封的一百多个侯中占了三分之一。这帮老乡没有一个背叛刘邦,一直跟着刘邦干,所以刘邦有一支好队伍。

五、刘邦用人的第五秘诀:一副好心态

刘邦敢于向臣子认错,敢于承认自己能力有限,这都是一把手最难做到的。往往一把手都被神化了,但刘邦敢于认错。

我们前面讲过娄敬的故事,就是建议刘邦迁都长安的那个娄敬。刘邦准备跟匈奴决战的时候,带了32万大军,结果被困白登,被匈奴冒顿单于的40万大军包围在白登山七天七夜,出不来这个山。

最后用了陈平一个很不光彩的计谋,才算是逃出来。

其实这场仗在开始打之前,刘邦派出了好多侦察部队,每一个使者都回来说,看到匈奴的军队都是老弱的士兵、都是瘦弱的马匹,主张这仗可以打。

最后派出的是娄敬,娄敬去看了以后回来说不能打。他说我到匈奴去看过,看到的都是老弱士兵、瘦弱马匹,这样不正常。

匈奴向来以军事力量强大著称,以骑兵强大著称,我却经常看不到一支强大的士兵,他们绝对是让我们故意看到这样的假象,这场仗不能打。

刘邦这时候已经统一了天下当了皇帝,他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便一气之下把娄敬关起来,而且说了一句狠话,打完胜仗回来以后我杀你。

所以没等大部队和后续部队到来,刘邦带着少数部队冒进,被困白登山。

结果打完败仗回来以后,他不仅没有杀娄敬,而且向娄敬承认错误。我错了,娄敬你对。

你看看《三国演义》,袁绍在官渡之战之前,田丰向他建议不能打,袁绍不听,还把田丰关起来。

等袁绍打了败仗回来以后,大家都认为田丰可以被放出来了。结果田丰说,如果打了胜仗回来,我还有活命的机会,如果打了败仗,我必死无疑。果然,袁绍回来就把田丰杀了。

刘邦不一样,打了败仗回来重赏,敢于认错。一个帝王敢于认错,说明这个政权还有很强的纠错能力,当一个政权失去了自己的纠错能力的时候,那么这个政权就会非常危险。

刘邦敢纠错,敢认错,这对一个帝王来说很不简单。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笔记侠立场。

好文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