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透过广州艺术博物院的窗户,洒在琳琅满目的展品上。一群学生围坐在展厅中央,聚精会神地听着广州市越秀区杨箕小学教师郑羽涵和博物馆教育专员陈颖婷的讲解。他们时而驻足于画作前,聆听陈颖婷娓娓道来画作背后的故事和技法;时而跟随郑羽涵来到创作室,将所学应用于实践,融合新兴信息技术,开展植物肖像画艺术创作。

这是越秀区“秀美馆校 ‘艺’路同行”生本校馆合作美育大课堂项目的一个缩影。越秀区积极探索馆校合作新模式,与广州艺术博物院等多家场馆建立了合作关系。双方基于十大馆藏经典、十二名人馆等,结合各个学校教学特点,深度开发“6+N”场馆美育课程,丰富学生艺术实践。越秀区少年宫更是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桥梁角色,联动区内各大文化场馆,打造五馆融合课程,并通过“赛—展—赏”和“学—展—赏”等模式,让学生走进艺术殿堂,接受艺术的熏陶。

近年来,广州市积极探索“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通过馆校合作、借智高校、院团助力等方式,拓展美育资源,提升美育品质。广州通过加强与各类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的沟通与合作,形成学校、家庭、公共资源的三方互动,构建学校场馆、高校场馆、社会场馆相补充的场馆资源布局。

“我们希望通过馆校合作,让博物馆成为学校美育的延伸课堂,让学生在真实的文物和艺术品面前,感受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魅力。”广州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广州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拓展美育学习空间。广州市教育局、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出台了《关于中小学幼儿园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教学和社会实践的指导意见》,为学校美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多样的模式。

连续两年,广州举办中小学师生书画、摄影及手工艺作品展,邀请广东省、广州市艺术大师参加展览,为学生们的作品题写序跋,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2024年,广州邀请了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雪容融”设计团队曹雪教授现场速写,与师生面对面互动。

广州还与广东省博物馆开展战略合作,共同建设“协同创新教育实践研究基地”,开设校内博物馆常态化系列课程,开展馆校合作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博物馆的氛围中,感受艺术魅力,提升审美能力。

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王海英的非遗舞蹈讲座上,广州市第三中学学生许俪蓝正全神贯注地学习着“广府醒狮”等舞蹈的精妙之处。“王教授对醒狮基本手法、舞步和动作的细致指导,开启了我对非遗舞蹈世界的探索之门。广府醒狮的沉稳大气和其中的工匠精神,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传承它们的重要性。”许俪蓝兴奋地说。

广州高校资源丰富、专家云集,这为美育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广州市教育局主动链接高校资源,开展多项合作,将高校的学术力量和专业优势转化为美育发展的动力。“高校为学校提供了丰富的艺术教育资源支持。”广州市第二中学校长陈健介绍说,学校与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等多所高校艺术学院,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定期邀请专家开设名家艺术课堂,深入指导高水平艺术团队建设。

在“羊城学校美育节”活动中,广州通过遴选合唱高水平项目校、特色项目校、提升项目校,邀请高校合唱专家进入校园,结合地区文化特色和学生艺术发展需求,进行“跟踪式、针对性、个性化”的专业指导。此外,广州市还定期邀请全国高水平专家,开展合唱指挥讲座、现场排练指导、示范训练工作坊等活动,为教师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艺术院团是传播高雅艺术的重要力量。广州市积极引进星海音乐学院、广东省粤剧院等13家高校、专业文艺院团和艺术协会,为中小学校美育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师资保障。与广州交响乐团合作共建的广州青年交响乐团、少年交响乐团,是拥有独立音乐季的非职业交响乐团,为热爱音乐的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通讯员 连燕纯 记者 刘盾)

作者:连燕纯 刘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