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人名地名皆是虚构,请勿与现实关联,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大家都说当兵好,可我偏偏摊上了这档子事。"陈志远坐在营区后面的猪圈边,手里攥着一封信,目光呆滞地望着远方。信纸已经被汗水浸得起皱,上面的字迹有些模糊。

旁边的战友王建国叼着根草根,拍了拍他的肩膀,欲言又止。夕阳的余晖洒在两人身上,投下长长的影子,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饲料和猪粪混合的味道。

01

01

1969年春天,陈志远出生在江南水乡的陈家村。父亲陈长福是县城机械厂的钳工,每天骑着永久自行车往返于村子和厂里,风里来雨里去。母亲张爱珍在家里务农,还养了两头猪、一群鸡。家里还有一个大他三岁的哥哥陈志明和一个小他两岁的弟弟陈志华。

"娃他爸,志远这娃的脑瓜子就是灵光!"张爱珍经常这样夸赞小儿子。每天晚上,陈志远都是全家最后一个睡觉的,常常趴在煤油灯下做作业到很晚。那时候村里还没有电,煤油灯的光芒昏黄,但照亮了他求学的路。

"长福啊,今年你们家志远又是全校第一名啊!"村支书老周挑着扁担路过时,总要跟陈长福说上几句,"有出息!以后准能考上大学!"

陈长福听了这话,嘴都笑歪了,赶紧从口袋里掏出一根大前门,递给老周:"托您吉言!"

初中时的陈志远,个子猛地窜了一截,整个人瘦瘦高高的,但那双眼睛特别有神。正是这个时候,他遇到了顾晓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顾晓琳是隔壁顾家村的女孩,留着齐耳短发,爱笑,一笑就露出两个小酒窝。她骑着凤凰牌自行车上学,车后座总绑着一摞书。那时候,能有辆自行车的人家已经算是不错了,顾晓琳的父亲是供销社的会计,家境比一般农村人家要好些。

"陈志远,这道数学题你会做吗?"有一天课间,顾晓琳突然凑到陈志远的课桌前。

陈志远一下子红了脸,支支吾吾地说:"会、会的。"

从那以后,两人就经常一起讨论功课。在那个没有手机、电视都还是稀罕物件的年代,读书成了他们最大的乐趣。

两人就这样,在青春的岁月里,播下了爱情的种子。

02

02

1987年那个春天,整个江南大地繁花似锦,但顾家却笼罩在阴云之中。顾晓琳的父亲在一次出差的路上遇到车祸,当场去世。更雪上加霜的是,顾母查出患有肺结核,需要长期治疗。

"晓琳,这是我攒的钱,你拿去给阿姨看病。"陈志远把自己过年时攒的五块钱塞给顾晓琳。那时候,一个普通工人的月工资也就四五十块。

顾晓琳摇摇头,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志远,我得退学了。现在我妈每个月光药钱就要四五十块,我得去找点活干。"

陈志远急了:"要不,我也退学?我去砖窑干活,一个月能挣六七十呢!"

"不行!"顾晓琳擦了擦眼泪,"你要是也退学,我会更难过的。你一定要好好读书,考上大学。"

就在顾家的老榆树下,陈志远第一次拉住了顾晓琳的手:"晓琳,你等我。等我以后有出息了,一定娶你!"

顾晓琳扑进他怀里,哭得像个泪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8年的夏天特别热,蝉鸣声震耳欲聋。高考前一周,陈志远突发高烧,整个人昏昏沉沉的。

"儿啊,要不咱们明年再考?"张爱珍心疼地说。

"不行,再等一年,晓琳要等我多久?"陈志远硬撑着吃了退烧药,还是去参加了考试。

成绩出来那天,陈志远的手抖得厉害。

往年模拟考试他都在年级前十名,这次却只考了380分,连普通大专都够不上。

"复读吧,你那么聪明,明年准能考上!"班主任李老师劝道。

但陈志远心里已经有了打算:"我要去当兵。现在国家正在招兵,听说在部队还能学技术。"

顾晓琳正在一家服装厂打工,听说这个消息后,特地跑来找他:"当兵好啊!我表哥就是在部队学的汽车修理,现在在运输队开车,一个月能挣不少呢!"

就这样,陈志远报名参军了。临走那天,顾晓琳特意买了两个搪瓷缸,一人一个。

"你看,一样的缸子,就算分开了,我们也是一对。"顾晓琳红着脸说。

03

03

1989年初,新兵分配那天,陈志远满怀期待。他想象着自己也许能分到汽车连,或者通信连,学点真本事。

"陈志远,你分到饲养班。"指导员念到他名字的时候,他还以为自己听错了。

"报告指导员,饲养班是干什么的?"

"养猪。"指导员简短地回答。

陈志远觉得天旋地转,耳边嗡嗡作响。他,一个高中毕业生,从小学习成绩优秀的好学生,竟然要去喂猪?

第一次走进猪圈,那股熟悉的味道让他想起了家里的猪圈。但不一样的是,部队的猪圈规模大得多,足足有五十多头猪。

"小陈,别嫌弃。"班长老马是个四十来岁的老兵,操着浓重的东北口音,"想当年我刚来时,比你还不如意呢!现在呢?都能给猪打针了!"

陈志远给顾晓琳写信的时候,半天下不了笔。最后,他还是老老实实写了实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顾晓琳的回信很快就到了:"我觉得挺好的呀!养猪也是为国家做贡献啊!再说了,你那么聪明,肯定能养出最好的猪!"

有了女友的支持,陈志远的心态渐渐转变。他开始认真研究饲料配比,甚至自己设计了一个本子,记录每头猪的生长情况。

"小陈,你小子行啊!"老马看着他的本子,连连点头,"这养猪也是门学问,你这么用心,准能出成绩!"

然而,就在陈志远以为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时,那封改变他命运的信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