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任泽平团队
1 非税收入创新高,部分地方出现“远洋捕捞”现象
非税收入增速再创新高。2023年非税收入占比22.7%;2024年10月非税收入0.3万亿元,同比39.6%,较上月增加14.5个百分点,是2023年以来的最高增速。1-10月,非税收入累计39.6万亿元,累计同比15.3%,较上月增加1.8个百分点。
国有资源、资产是重要贡献因素。据三季度财政收支发布会,非税收入增长主要来自地方处置闲置资产等方式,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增长,两项共拉动前三季度一般公共预算非税收入增长10.8个百分点。
罚没收入应高度重视。从近期媒体报道、企业反应看,有的地方政府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现象上升;“远洋捕捞”的不良现象也频频被曝光,官方称为“异地逐利性执法”,比如有些地方为了追求罚款、收费之类的经济收益,派出执法机构跨地区违规“执法”等等。2023年以来,广州约有近万家民营企业被跨省查;珠三角地区的深圳、广州、东莞等城市更是重灾区。2023年6月11日,外县公安局民警杨某某、协警占某某为谋取个人非法利益,私自携带警用设备前往浙江、江苏等地,以调查案件为由将企业家带走,并向企业家索取财物,后二者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八个月和七个月。
2 原因:财政收支紧张,地方债务压力大,以及部分地方法治意识淡薄
财政收支紧张、地方债务压力大,主要来自疫情冲击、经济下行、减税降费等原因拖累税收收入,土地财政拖累二本账。税收收入与非税收入总体呈跷跷板效应,税收收入增速低时,非税收入起到平衡财政预算作用。1-10月,前两本账财政收支缺口7.1万亿元,其中一本账3.6万亿,二本账3.5万亿。1-10月,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累计同比分别为-21.0%和-22.9%,降幅较上月收窄1.5和1.7个百分点。
完成全年预算目标的需要。10月财政收入改善,公共财政收入同比5.5%,较上月增加3.0个百分点;财政收入进度加快,1-10月财政收入进度为82.6%,较上月加快9.8个百分点。10月12日,财政部部长在发布会上提到有效补充财力的三个措施,分别是4000亿元地方政府债务结存限额,盘活地方闲置资产、加强国有资本收益等非税收入,以及利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等存量资金。
3 影响:虽可解地方财政一时之急,但涸泽而渔,破坏营商环境
短期缓解地方财政压力。一方面,非税收入是地方调控财政的重要工具。2023年,非税收入在地方财政收入中的比重趋于上升,2023年地方非税收入占比为27.2%;且地方非税收入占本级政府比重高于全国和中央;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对非税收入的依赖性更大,从央地非税收入占比看,第一本账中地方非税收入占比在80%左右,2023年为89.5%;
加重企业负担,破坏地方营商环境,打击民营经济信心。在经济存在下行压力的环境下,罚没收入异常增长,对企业无异于雪上加霜,对地方政府无异于杀鸡取卵、涸泽而渔,这种现象应尽快禁止。而且,不少地方政府欠薪已经是普遍现象,大量中小企业被地方政府拖欠工程款,导致裁员降薪潮出现。更为严重的是,市场信心受到打击,企业缺少安全感,民间投资负增长,“躺平”文化流行。
4 建议:促进房地产止跌回稳,规范罚没收入,发展是最好的化债,第二轮经济刺激关键在落地
第一,房地产是周期之母,促进房地产止跌回稳。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提“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
如何促进房地产止跌回稳?不能一放了之。当前制约房地产市场的因素主要是收入预期、就业预期、房价预期,所以不要寄希望于房地产只要放开限购就能回暖,这从之前杭州、苏州、厦门、成都等城市放松限购后的市场表现即可验证。
上一轮“517”政策组合拳,仅带来5、6月指标的“脉冲式” 回升。短期看,三招可救地产:1)组建5万亿以上的大型住房银行收储,利率要低、期限要长、规模要大、分配要公平。收储库存商品房用于保障房,一举多得,缓解地方财政压力,打通开发商现金流,避免居民烂尾楼,为民众提供保障房。2)持续降息,配合降低相关税费、中介费等,减少购房成本。3)全面取消限购,回归市场化,释放刚需和改善型需求,广州已全面放开,后续其他一线城市也应该逐步全面放开。
长期看,以“城市群战略、金融稳定、人地挂钩、房地产税和租购并举”为核心,可以加快构建房地产新模式
第二,化债减轻地方负担,同时需推出更多增量政策,发展是最好的化债。2024年11月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举行新闻发布会,明确化债内容:增加6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限额、4万亿元新增专项债用于化债、2万亿元棚改隐债偿还。化债可减轻地方财政收缩的负面影响,稳经济。但更重要的是全力拼经济,尤其考虑到明年初特朗普大幅加征关税的风险,应提前做好充足准备。预计明年会加大财政赤字、增发特别国债、扩大专项债的规模、领域和比例等。
有地方反应,这次10万亿化债,规模很大,但是新增的6万亿,要分三年,每年仅新增2万亿化债资金,地方债务压力很大,收支紧张,还要指望他们未来增加支出拉动经济增长,为什么不一年内化完债,让地方腾出手来发展经济?
第三,规范罚没收入,帮助企业度过难关,提振民营经济信心。能不能公示哪些地方罚没收入异常? 能不能约谈远洋捕捞事件多的地方? 对用公权力掠夺私人财产的违规违法行为能不能让相关人付出代价? 违规的罚没收入能不能退回企业?
最高会议强调,“要帮助企业渡过难关,进一步规范涉企执法、监管行为。 ”司法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征求意见稿)》,明确进一步规范异地执法、干预经济纠纷、异常罚没收入、拖欠账款等,改善营商环境。 但现实是,部分地方罚没收入继续高增,远洋捕捞事件时有发生和媒体报道,企业家仍存不安全感。 提振民营经济信心,效果堪比10万亿刺激。
第四,第二轮经济刺激,关键在落地,放松前置条件。前期出台了第一轮经济刺激,规模很大,起到了一定积极效果。 但是,近期在各地调研反映,很多政策虽然规模很大,但落地很难。
比如,家电购置补贴,不少地方反映落地不及预期,现实是很多居民支出谨慎,能不换新的就不换了。为什么不直接发消费券,居民想买什么买什么?
比如,3000亿保障房再贷款,期限短,利率1.75%,收储商品房用于保障房,现实是这么短的资金、这么高的利率,地方算不过来账,覆盖不了成本,没有积极性。 既然是保障房再贷款,能不能期限十年以上,利率1%以下? 毕竟这是民生工程,不是商业项目。
比如,房企白名单贷款,政策金额很大,但现实是商业银行担心按照政策要求放出去的白名单贷款,如果形成不良贷款能不能免责?会不会追责?没有明确说法,银行没有积极性。这个问题已经存在两年了,雷声大,雨点小。
比如,有地方反馈现在地方申请国家项目,需要地方配套资金,现实是不少地方都揭不开锅了,三保有压力,没有能力配套,所以有的国家项目地方没有能力和动力申请,能不能放松地方资金配套?
等等,诸如此类。 这就是为什么第一轮经济刺激规模如此之大,但经济数据仅略有改善,房地产市场经纪人带看量开始出现环比下滑,股市前期大涨后近期震荡走弱,民营企业仍存观望情绪,这与第一轮经济刺激政策的巨大规模偏离。
应该说前期出台的政策规模很大,堵点主要在于落地难,落地难主要是因为前置条件太多,应该尽快取消这些前置条件,让政策实实在在落地,民众可感可及,起到促进经济增长和拉动就业的作用。
尤其考虑到明年初特朗普大幅加征关税的风险,应提前做好充足准备。
中国经济潜力大,只要把发展放在首要任务,后续推动大规模政策落地落实,前景是光明的!
第五,财税改革,增加地方政府财力、提高中央事权与支出责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央地关系改革方面着墨较多,在增加地方财力上,强调了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稳步下划地方,研究把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合并为地方附加税,优化共享税分享比例,下沉部分非税收入。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