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2月,一场大雪,从天而降,中国的北方,惟余莽莽。
陕北高原,一片洁白。毛泽东登高远望,黄河以东,那里是抗日的最前线,那里是红军即将要去“东扩”的地方。
回想几个月前的1935年10月19日,毛泽东率领仅剩7000人的中央红军,到达了陕北吴起,结束了长征。
斯时,朱德被张国焘裹挟,跟随左路军,喊着“打到成都吃大米”的口号,正在南下。
斯时,毛泽东身边幸有彭德怀这位战将陪伴,挥师东扩,抗日救亡,尚有师可出。
斯时,陕北2月,正值严冬,毛泽东站在白雪覆盖的黄土高原之上,看见万里河山为冰雪所封,极目远眺,北国大地,一派苍茫,毛泽东内心澎湃,诗兴大发。
当晚回到袁家沟居住的窑洞,展开陕北土产的白麻纸,点亮蜡烛,挥毫疾书,写下不朽名篇《沁园春·雪》。
于是,一场大雪,一场1936年中国北方的大雪,落在了一张白麻纸上,飘进了一首叫《沁园春·雪》的词里。
1945年8月28日下午3时37分,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在张治中、赫尔利陪同下,飞抵重庆九龙坡机场。他们是应蒋介石三次电报力邀,前去商讨和平建国大计。
毛泽东在不到10天内,接连收到蒋介石的三封邀请电报,这在毛泽东与蒋介石交手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前两封电报,蒋介石从回电中,主观臆断共产党和毛泽东有怯懦之意。
蒋介石知道,毛泽东从秋收起义至今,从未离开过根据地和自己的部队,如果毛泽东不来,就把破坏和谈的罪名扣在他头上;毛泽东若来,正好拖延时间,使他做好进攻解放区的准备;他心中甚至划了一道“鸿门宴”的小九九,说不定还有机会扣押毛泽东。
8月23日,蒋介石又给毛泽东拍发了第三封电报:
毛泽东先生勋鉴:
未养电诵悉,承派周恩来先生来渝洽商,至为欣慰。惟目前各种重要问题,均待与先生面商,时机迫切,仍盼先生能与周恩来先生惠然偕临,则重要问题,方得迅速解决,国家前途实利赖之。兹已准备飞机迎接,特再驰电速驾!
蒋中正梗
蒋介石的电报一封比一封言辞恳切,一封比一封时间紧急,指名要毛泽东亲赴重庆,接你的飞机都准备好了。
当时延安各界,深知蒋介石的为人,坚决反对毛泽东不要去冒这个险。当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来研究对策。
毛泽东在会上讲道:“蒋介石三次邀我,这个风险要冒。不去,不利。虽然是假戏,但要假戏真做。不然,内战的帽子就戴到了我的头上,戴到了我们共产党人的头上。这样一来,我们就会失掉一些人心。能谈则谈,谈不成,顶多是坐牢,杀头。就目前看,蒋介石这样做还有很大困难:一是我们有解放区一万万人民、一百万军队和二百万民兵做后盾(我们读者要记住的是,十年前毛泽东被蒋介石一路追杀25000里,长征结束时毛泽东身边只剩下区区7000人的队伍);二是国统区觉悟了的人民是反对内战的;三是国民党内部也有一部分人不赞成内战。”
随后,中共中央作出决定,毛泽东由周恩来、王若飞陪同,亲自去重庆同国民党蒋介石进行和平谈判,并于24日回电答复:
特急,重庆
蒋介石先生励鉴:
梗电诵悉。甚感盛意。鄙人亟愿与先生会见,商讨和平建国大计。俟飞机到,恩来同志立即赴渝进谒,弟亦准备随即赴渝。晤教有期,特此奉复。
毛泽东 敬
这样,才有了毛泽东的28日重庆之行。从8月29日到10月10日,毛泽东就和平建国、国共两党关系等重大问题直接与蒋介石进行多次商谈。10月10日,国共双方代表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10月11日,毛泽东返回延安。
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亲赴重庆,这是一件轰动国内外的大事,使许多人进一步认清中国共产党谋求和平的真诚愿望,受到舆论的高度赞誉。这是一场国人尽知的中国政治佳话,在此不用赘言。
我们这里要讲的是,诗人毛泽东到达重庆之后,尽管身处危机四伏的险境,仍然从容不迫地在无意之间,开展的一场旷世绝伦的文化建设活动。
这就要提到毛泽东的一位老朋友,称颂毛泽东重庆之行是“弥天大勇”的另外一位诗人柳亚子先生。
柳亚子(1887年5月28日—1958年6月21日),男,江苏吴江黎里镇人,原籍吴江汾湖镇北厍大胜村,本名慰高,号安如,改字人权,号亚庐,再改名弃疾,字稼轩,号亚子,中国近现代政治家、民主人士、诗人。
毛泽东与柳亚子,于1926年5月在广州相识。那是在第一次国共合作——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在国民党中央任宣传部长,在广州与忠实于孙中山三大政策的柳亚子志趣相投,此后经年一直保持友好往来。
毛泽东与柳亚子共同参加的国民党二届二中会议当时,蒋介石的反共面目刚刚暴露,他在会上提出“整理党务案”,妄图排斥共产党,夺取国民党党权。
而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陈独秀,则实行右倾投降主义。会上,毛泽东反对陈独秀的主张,坚持反蒋的革命立场,得到国民党左派人士的支持,在这些支持者中就有柳亚子先生。
共同的政见,使他们成为友人,并在此后两地相隔的近20年间,彼此遥相关注。
三年以后,当柳亚子听说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队伍进军井冈山,开辟了红色革命根据地时,曾写过一首七律:“神烈峰头墓草青,湘南赤炽正纵横。人间毁誉原休问,并世支那两列宁。”并在“两列宁”下注:“孙中山、毛润之”。
由此可见,柳亚子心目中毛泽东的地位,是与领导俄国十月革命的列宁齐名的,在当时的中国,是等同于孙中山先生的。
而毛泽东虽处戎马倥偬的革命生涯,转战于万水千山之间,但仍然没有忘记老友。他曾在一封信中写道:“亚子兄:广州别后,18年中,你的灾难也受得够了,但是没有把你压倒,还是屹然独立的,为你并为中国人民庆贺。”信中有句话:“很想有见面的机会,不知能如愿否?”
从1926年相识,到1945年的19年后,就在毛泽东抵达重庆的两天以后,他与老友柳亚子久别重逢如愿以偿了。
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期间,诗人柳亚子写了一首题为《一九四五年八月三十日渝州曾家岩呈毛泽东》(后又题为《赠毛润之老友》)的七律,作为礼物赠送于毛泽东,柳亚子同时也希望可以得到毛泽东的回赠诗词。古往今来,文人之间,以文唱和,礼尚往来,佳话频出。
1945年10月7日,毛泽东给柳亚子回信:“亚子先生吾兄道席:……初到陕西看见大雪时,填过一首词,似于先生诗格略近,录呈审正。”
随即毛泽东便用“第十八集团军重庆办事处”信笺,题写了《沁园春·雪》词,与信一同寄给了柳亚子。
柳亚子收到信和诗词后发现,信笺上的题词没有题上下款,也没有毛泽东的署名和用印。深谙书法墨宝收藏之道的柳亚子不想留有遗憾,于是他抓住毛泽东离开重庆前的宝贵时间,准备好纪念册,请他再行题写一遍。
果然,这次题写在柳亚子纪念册上的《沁园春·雪》,就加上了“亚子先生教正”的上款和“毛泽东”的落款。后柳亚子又请篆刻家曹立庵连夜刻了两方印——白文为“毛泽东印”,朱文为“润之”,盖于毛泽东落款之后。
柳先生得到毛泽东的咏雪词,万分珍爱,推崇备至,欣然作和道:
“廿载重逢,一阙新词,意共云飘。叹青梅涵滞,余怀惘惘;黄河流浊,举世滔滔。邻笛山阴,伯江由我,拔剑难平块垒高。伤心甚,哭无双国士,绝代妖娆。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算黄州太守,犹输气概;稼轩居士,只解牢骚。更笑胡儿,纳兰容若,艳想秾情着意雕。君与我,要上天下地,把握今朝。”
在词后附记中,先生概述二人相识交往后又云:“余索润之写长征诗见惠,乃得其初到陕北看大雪《沁园春》一阙。展读之余,叹为中国有词以来第一作手,虽苏、辛犹未能抗乎,况余子乎?效颦技痒,辄复成此,并写入纪念册上,附润之骥尾,润之倘不嫌唐突欤!1945年10月22日,亚子写于津南村庑下。”
另在应画家尹瘦石之请为毛泽东咏雪词作的跋文中,柳先生又写道:“毛润之《沁园春》一阙,余推之为千古绝唱,虽东坡、幼安,犹瞠乎其后,更无论南唐小令,南宋慢词矣。”盛赞毛词大气磅礴,豪情冲天,令古代豪放派词家的拔尖者苏东坡、辛稼轩“瞠乎其后”。并表示“余词坛跋扈,不自讳其狂,技痒效颦,以视润之,殆逊一筹,殊自愧汗耳!”
在这段跋语中还有一句“中共诸子,禁余流播”。这是指先生曾把毛泽东的咏雪词同自己的和词送到《新华日报》发表,得到答复说,发表毛泽东作品要征得他本人同意,需向延安请示。
柳先生对此答复可能不甚理解,故在跋中说:“讳莫如深,殆从词中类似帝王口吻,虑为意者攻讦之资;实则小节出入,何伤日月之明,固哉高叟,暇日当与润之详论之。余意润之豁达大度,决不以此自歉,否则又何必写与我哉。”
柳亚子获得毛泽东诗词手稿之后,万分欣喜,对这首豪迈之作称赞不已,希望可以安排发表在重庆的《新华日报》上。
但是,由于当时处在国共两党谈判的敏感时期,共产党人尤其是毛泽东的诗词,也没有公开发表的先例;周恩来也考虑到,为避免在关键时刻被别有用心的人拿来做文章,《沁园春.雪》这一次未予发表。
但《新华日报》刊发了柳亚子先生为《沁园春.雪》写的和词,没想到的是和词一经发表,立刻引起了重庆轰动,人们都迫不及待想要看看毛泽东的原词。
就在《沁园春.雪》的和词发表之后不久,柳亚子先生的朋友在重庆举办书画展,其中就展出了柳亚子录有《沁园春.雪》原词的柳亚子新诗稿。
在重庆参观书画展的人们,拜读了毛泽东的原词,纷纷被词中的壮阔情怀、豪迈之气所折服,纷纷拿笔誊抄,《沁园春·雪》得以流传。
而誊抄原稿的人中,就有当时《新民报晚刊 》的编辑吴祖光,1945年11月,吴祖光将《沁园春.雪》刊登于《新民报晚刊》,毛泽东的这首气势磅礴的豪放之词第一次得以公开发表。
一场1936年2月的大雪,先是飘进毛泽东的一首词里,于9年后的重庆,飘落在“第十八集团军重庆办事处”的信笺上……又在毛泽东从重庆的“鸿门宴”返回延安的一个多月后,这一场大雪,终于落在了《新民报晚刊》上。
一时之间,毛泽东的诗词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追捧和喜爱,重庆各大报刊纷纷转载,继而全国报刊均有刊登。
毛泽东诗词中的这一场大雪,堪称一场雪暴,搅动了整个重庆,轰动了全国。唱和纷纷,注家蜂起,评论文字接连不断。绝大多数称颂毛词气魄宏大,前无古人,体现出毛泽东非凡的襟怀和非凡的诗词素养。
对此,国民党当局则极为不满。国民党中宣部的官员把《新民报》主编找去,大肆申斥一番。申斥已于事无补,又利用报刊,发表一些国民党的御用文人的文章,借唱和评论之名,行曲解攻击之实。
《沁园春·雪》展现的不仅仅是毛泽东超高的文学素养,更是通过它传达出了一代伟人过人的气魄和超越常人的眼界与胆识。
这一场“大雪”,在当时的文学上、政治上均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在诗词如此震撼人心的事实之下,国民党当局的各种反击都显得十分苍白无力。文人政客、智士达人、普通百姓均通过这一首词感受到了毛泽东俯瞰天下的雄阔气场。有这样的“风流人物”,才能成为未来中国的脊梁。毛泽东的文韬武略,从此天下皆知。
回首历史烟云,一代伟人,傲立苍穹之下,从一场大雪纷飞之中走来,他的身后,龙骧虎步,走来一个新中国……
《沁园春·雪》
一九三六年二月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