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接触《水浒传》,是不是因为1998年上映的央视版电视剧?在看了央视版的《水浒传》之后,是不是又饶有兴趣地拿来了原著仔细翻阅品读?

只是可惜那时候的我们尚且年幼,对于书中的一些描写看不太懂,直到长大之后历经了生活的磨炼,这才猛然醒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好比梁山好汉围剿东昌府的时候遭遇了没羽箭张清,诸多梁山好汉都被张清的飞石击败。不过张清为何敢对鲁智深痛下杀手,为何却没敢惹武松?

一、身怀绝技的张清

张清乃彰德府人氏,原为东昌府守将,在梁山攻打东昌府之时,张清凭借投掷飞石的绝技大显身手,用飞石先后击败了金枪手徐宁、锦毛虎燕顺、百胜将韩滔、天目将彭玘、丑郡马宣赞、双鞭呼延灼、赤发鬼刘唐、青面兽杨志、美髯公朱仝、插翅虎雷横、大刀关胜、双枪将董平、急先锋索超等梁山十五员战将。

宋江、吴用见张清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勇,深知想要攻破东昌府不能硬碰硬,只能采用智取的手段。

于是梁山好汉们假装运送粮草,诱得张清出城。为了不让张清起疑,宋江派出了鲁智深武松两位步军头领负责押送粮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清果真上钩,他出城之后躲在暗处,远远地瞧见了鲁智深和武松。便在此时,张清杀心陡起,他摸出一块坚石,瞄准了鲁智深的脑袋。

二、对鲁智深痛下杀手

原著里是这么写的,鲁智深担着禅杖,此时自望见了,只做不知,大踏步只顾走,却忘了提防他石子。正走之间,张清在马上喝声:“着!”一石子正飞在鲁智深头上,打得鲜血迸流,望后便倒。张清军马一齐呐喊,都抢将来。武松急挺两口戒刀,死去救回鲁智深,撇了粮车便走。张清夺得粮车,见果是粮米,心中欢喜,不来追赶鲁智深,且押送粮车,推入城来。

这里写得很清楚了,张清摸出石子对准了鲁智深的脑门就是一下,直打得鲁智深鲜血直流、往后便倒。

鲁智深人高马大,一个两三百斤的汉子被张清用石子打得往后摔倒,而且又是对准了脑袋,足以可见张清对鲁智深动了杀心,幸得鲁智深皮糙肉厚,加之一旁的武松手持戒刀冒死相救,否则身受重伤的鲁智深早就被张清麾下冲过来的士卒砍成了肉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也能解释,待张清上了梁山拜了宋江时,鲁智深是“手帕包着头,拿着铁禅杖,径奔来要打张清”。

鲁智深心里很清楚,张清那一石子本是要取他性命的,且若打中的是眼睛,鲁智深就变成了独眼龙。

不过话说回来,那时候的鲁智深和武松一起护送粮草,又都一起站在了队伍中的最前面,为何张清的眼里只有鲁智深,难道张清不敢招惹武松不成?

三、不敢惹武松?

初读这段原文之时还是一个懵懂少年,误以为张清害怕武松,知道武松是一个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狠人,倘若打伤的是武松,张清担心惹来杀身之祸,只因武松打虎、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等壮举早就轰动了江湖,张清多多少少有所耳闻,这才不敢招惹武松。

直到多年之后重拾《水浒传》翻阅,这才发现此等观点有多可笑。原来作者施耐庵是一个极其注重细节之人,好比在描写鲁达拳打镇关西之时,就写得极其细致入微。

原著道: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打得眼睖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的:红的、黑的、绛的,都滚将出来……又只一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看,鲁达的这三拳,竟被施耐庵用味道、颜色、声响描写得绘声绘色,那张清用石子打鲁智深,却不打武松,又暗藏了什么细节所在?

原著里是这么写的,夜月色微明,星光满天。行不到十里,望见一簇车子,旗上明写“水浒寨忠义粮”。张清看了,见鲁智深担着禅杖,皂直裰拽扎起来,当头先走。张清道:“这秃驴脑袋上着我一下石子!”

原来张清劫持粮草时正值深夜,在视线受阻的环境里,鲁智深却格外显眼。试想一下,在月色微明的黑夜里,一个又高又胖的人顶着一个锃亮的大光头,而张清又擅长远程攻击,自然会摸出石子先拿鲁智深开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反观武松,他也是步军头领,也和鲁智深一样站在了队伍的前面,不过武松却是一个长发披肩的行者,相比于脑袋反光的鲁智深,当然就没有那么格外引人注目了。

综上,作者施耐庵的这一部《水浒传》看似虚无缥缈,但细读之下却能发现诸多细节描写,这也是《水浒传》为何能力挫其他古典文学,继而跻身四大名著的原因之一。

正是:

细节描写真入微,剧情跌宕扣心弦。
人物刻画栩如生,性格迥异各千秋。
悲欢离合情难断,恩怨情仇恨难休。
一部水浒传千古,豪情万丈永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