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达子
本文共3321字,阅读时长大约6分钟
前言
安史之乱之前的大唐在唐玄宗李隆基的统治下,带领大唐一步一步地走向了盛世。他通过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做了一系列的改革,这些改革不仅使得唐朝国内得以安定,也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这一时期就是著名的“开元盛世”。
可是唐玄宗在位后期,却逐渐偏离了轨道,俨然一副昏君的做派。他沉溺于享乐、奢侈挥霍,又过度重用奸臣。尤其在安史之乱前后的一系列骚操作,简直让人匪夷所思,今天老达子就给大家盘点一下安史之乱前后唐玄宗的各种骚操作吧~
玄宗怠慢朝政,宠信奸臣,为安史之乱埋下了伏笔
唐玄宗在位后期逐渐开始怠慢朝政,沉湎于享乐,陷入骄奢淫逸之中了。他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宠爱杨贵妃,以及过度信任安禄山,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大唐从此由盛转衰,他前半生的努力都化为乌有。
唐玄宗有多宠信李林甫?他曾对身边的高力士说过这样一句话:天下无事,朕欲高居无为,悉以政事委林甫,何如?高力士一点面子也没给:“天下大柄,不可假人;彼威势既成,谁敢复议之者”。一国之君能有这样的想法,和昏君没什么区别了。
对于李林甫的权力扩张和其他重大政治决策,玄宗基本都不怎么插手,他的沉默也使得朝中再没人敢公开与李林甫对抗了。李林甫的权势达到了巅峰,顺他者昌,逆他者亡,所以杨国忠和安禄山等人都倚附其下,毕竟大树底下好乘凉。
后来杨国忠趁着杨贵妃专宠的时候迅速崛起,也与老东家李林甫撕破了脸,开始公开对抗了。在吉温的帮助下,先后除掉了李的党羽萧炅、宋浑和王鉷等人。李林甫死后,中枢大权都落到了杨国忠的手里。
与此同时,安禄山的势力也日益强大,不再把杨国忠放在眼里了。大权在握的杨国忠怎么可能忍受,他先是用哥舒瀚来对抗安禄山,任命哥舒瀚为陇右与河西节度使,而安禄山当时仅掌控范阳与平卢节度使,哥舒瀚的兵力超过安禄山,但哥舒瀚后来因病而倒下了,这一计划也宣告失败了。
随后,杨国忠不断在唐玄宗面前诋毁安禄山,说安禄山迟早要造反。可唐玄宗在调查安禄山的时候,安禄山早已收买了那些人,所以基本都是说安禄山的好话。杨国忠还让唐玄宗召见安禄山,说他肯定不敢来长安。
然而安禄山不仅来了,还在唐玄宗面前痛哭流涕,最终赢得了唐玄宗的信任。这主要因为安禄山文化低微,举止粗鲁,再加上他身患重病、形象狼狈,唐玄宗认为他不可能谋反。
安禄山每次向唐玄宗汇报工作时,会抓住每一个可以表达对皇帝忠诚的机会,别人听到都会觉得很肉麻。在一次宴会上,他突然说道:“臣作番戎,得宠太过,未有可报之才,唯愿效犬马之劳,效死而已。”尽管这样的话语令在座人心生不安,但唐玄宗却觉得他言诚意切,非常相信他说的话。
不管是在言语上,还是投其所好上,安禄山都做到了极致,这也使得唐玄宗对他越发宠幸。人真的很容易被对方的甜言蜜语打动,而不是理性分析对方的真实意图。
正是杨国忠在朝廷内不断地吹耳边风,安禄山不敢掉以轻心,毕竟不知道啥时候唐玄宗就会信了他的话。
错杀大将封常清和高仙芝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作乱,安史之乱正式拉开帷幕,安禄山和史思明率领15万大军杀向长安。而此时的唐玄宗在干嘛呢?在华清池里跟他的杨贵妃卿卿我我,享受自己的快意人生呢!,当安禄山造反的消息传来时,唐玄宗居然还不相信,以为有人在造谣,继续骄奢淫逸。
直到后来安禄山逼近洛阳的时候,唐玄宗才如梦初醒,召集大臣准备商量对策。安西节度使封常清主动请缨出战,作为威名远扬西域的名将,按道理他率军御敌平定叛乱应该问题不大,可是这次跟随他出战的并不是跟他一起战无不胜的安西军,而是临时七拼八凑出来的游手好闲的庸碌之辈。
因形势紧急,根本没有留给封常清操练军队的时间,便率领这6万乌合之众奔赴虎牢关了。
很快,两军在虎牢关展开了激战。一边是凶猛善战的叛军,士气正酣;一边是游手好闲的乌合之众,才刚进入战斗的状态,胜负早已没有什么悬念了。结果就是封常清率领的部队遭遇了溃败,只得带领残兵败将逃往洛阳。
可是一路势如破竹的破军很快就攻破了洛阳,封常清不得不退守陕郡,他意识到此时的叛军势头正盛,士气正旺,主动出击的胜算不大,当务之急要做好防御避其锋芒。
由于陕郡几乎没有什么防御工事,他建议在此驻守的高仙芝撤离陕郡,退守潼关。于是两人退守潼关,依托潼关的天险成功抵挡住了安史叛军的追击。可正当他们准备重整旗鼓时,不幸却突然降临。
宦官边令诚之前就跟封常清和高仙芝结下了梁子,一直想找机会收拾他们。当他们在前线战败的消息传来后,他趁机向玄宗诬告封常清失地丧城,逃窜无能;还指控高仙芝私留军粮,以私填公囊,大大动摇了士兵们的士气。
此时的大唐东征失利,洛阳失陷,听到边令诚的煽风点火,唐玄宗的怒火一下子就上来了,也不派人调查清楚就处死了高、封二人。
又让哥舒翰强行出关迎战
就在封常清和高仙芝被杀以后,由哥舒翰接手了潼关。哥舒翰也是大唐的名将,只是他大器晚成,四十多岁才开始踏上征战之路。经过十余年的战斗,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勇敢无畏的精神,他被封为西平郡王兼御史大夫。
安史之乱爆发时,哥舒翰已经年迈,多年的饮酒习惯使得他的身体非常虚弱。在一次洗澡后,他竟然中风了,导致半身不遂。尽管如此,国难当头,哥舒翰仍然响应了皇帝的召唤,抱病出征。作为经验丰富的将领,他率领部队抵达潼关,决定采取坚守不出、消磨敌军的战略。
安史叛军对潼关发起长达半年的攻势,但哥舒翰善于运用防守之道,使得敌军每次都是无功而返。
按照如此态势发展下去,只要李隆基能沉得住气,维持这样的局势将对叛军越来越不利。而安禄山极有可能放弃洛阳,退往范阳。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安史之乱的持续时间和杀伤力就远没有那么大了。
然而,就在这个决定帝国命运的关键时刻,李隆基却做出了也许是他一生中最为错误的决定:他下令镇守潼关的哥舒翰主动出击迎战敌军!
接到这个命令的时候:我相信哥舒翰一定震惊极了,但此时的他明知道主动出击的胜算很低,但他却不得不出关迎战叛军,因为距离刚刚过去的高仙芝、封常清的前车之鉴还没有多久。对于当时的哥舒翰,该是多么的无奈啊!
主动出击的哥舒翰与叛军在灵宝展开了激烈的对战,却不幸中了敌军埋伏,几乎全军覆没。败退回潼关后,二十万大军仅存八千余人。蕃将火拔归仁等人见大势已去,便趁机绑架哥舒翰,投降了叛军。至此,潼关宣布失守,唐军彻底溃败,通往长安的路上再也没有了障碍。
弃长安而去,最为致命的抉择
潼关失守,一下让玄宗和朝廷上下惊慌失措,而叛军也即将逼近长安。唐玄宗该如何应对呢?三十六计走为上——跑,但是这个想法还不能让别人知道,因为一旦泄露,那恐怕就要大乱了。
于是,唐玄宗公开宣称要亲自征讨安禄山。然而私下里,却在为逃离长安做准备:任命崔光远为京兆尹,并伪装李颖王即将前往剑南节度使任职,同时命令剑南道备足所需物资,所有的这些行动外人都不知道,这时候的保密工作做的挺到位。
次日黎明,玄宗只与杨贵妃姊妹、皇子皇妃、杨国忠、陈玄礼及数位亲信等人一同从长安延秋门出发,前往蜀地避难。
前来朝廷的百官看到宫门口还有士兵把守,可是一开门,却发现现场一片混乱,原来皇帝不见了。大家这才反应过来,皇帝已经跑了,我们也快跑吧,于是王公贵族和平民百姓都急忙四处奔逃。
城内外的人群争先恐后地涌入皇宫和王公贵族的府邸,掠夺金银财宝,烧杀抢夺充满了长安城,长安城乱成了了一锅粥。而安禄山率领的叛军不费吹灰之力就进入了长安,占领了这座历经岁月的都城。
可这一切,说什么都晚了。
老达子说
如果说安禄山杀害高仙芝和封常清,逼哥舒翰出击导致了潼关失守,大唐或许还有挽回的余地。但玄宗选择弃离长安,却是非常致命的。长安作为大唐之都,岂是那么容易就能攻破的?尽管潼关已陷,大唐还是有实力与叛军进行抗衡的。
尽管当时叛军的势头正盛,但若久攻不下必定人心涣散,最后只能选择退守洛阳或者范阳,还能嚣张多久呢?
如果唐玄宗成功平定了安史之乱,并且没有出现在位后期的那些神龙见首不见尾、失控失德的混乱局面以及各种骚操作,那他的后世评价可能会更高,毕竟他对于大唐的治理和中原地区的安定贡献是非常显著的。
李隆基应该是唯一一个不管是恨他的还是爱他的,都希望他能早死15年的皇帝。
可惜啊可惜...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