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周总理是一个心中有大爱的人?什么是爱?什么是大爱?——题记
(一)1973年,送别法国总统蓬皮杜
不是每一场雨都是寒酷的,但落在周总理身上的雨,每一滴都是可恶的。
周总理冒雨送别蓬皮杜总统
1973年9月,75岁的周恩来总理在上海虹桥机场,为法国总统蓬皮杜送行。雨下得很大,秋意变得深沉。蓬皮杜穿着雨衣,周总理却不肯打伞,他淋着雨,陪着蓬皮杜向前来欢送的群众挥手致意。
那时的周恩来早已积劳成疾、重病缠身,他看起来很瘦弱,像要随时被秋风吹倒。陪同人员都很担心总理的健康,希望他在机场停留的时间短一点,可周恩来却坚持淋着雨,等到蓬皮杜上了飞机,他还和欢送的群众一起,向外宾挥手致意,许久不愿离开。
此次蓬皮杜总统访华,可谓意义重大。法国是第一个和中国建交的西方国家。1973年法国总统蓬皮杜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既是法国也是西方国家第一位元首应邀访华。
送别的群众
当时的蓬皮杜总统已经身患癌症,全身浮肿,时常出现头痛、流鼻血的症状。为了避免重蹈戴高乐访华未成身先死的覆辙,他特地将访华时间从原定的1974年4月往前提了大半年。
而此时周恩来的癌症也已开始恶化。1972年5月中旬,经医务专家会诊,确定周总理患了膀胱癌。然而他病重以来,从未养病休整,反而以超人的毅力,更加忘我地加倍工作。
蓬皮杜总统留给中方的话语诚意满满:“我虽身患癌症,但这并不影响我访问中国,这是我和戴高乐将军的终生夙愿。”周恩来总理的回复亦同样热忱:“我十分欢迎您的访问,并且会全程陪同。”
9月14日至17日,周恩来陪同蓬皮杜在北京、大同、杭州参观。两位身负重疴的老人,去了天坛公园的祈年殿、回音壁、皇穹宇;泛舟西湖,欣赏湖光山色,看花巷观鱼、三潭印月;去中国最著名的佛教艺术圣地山西大同,参观云冈石窟、严华寺和九龙壁;登上上海大厦顶层,观看上海的城市全貌。
那些天,两位老人仿佛忘记了病痛,比健康的年轻人还要精力充沛,他们相处得融洽愉悦,尤其是蓬皮杜,面对记者的镜头,常常露出开怀的笑容,而周总理总是一贯地儒雅谦和。
周总理向蓬皮杜总统挥手道别
蓬皮杜和周恩来的经历颇为相似,两人都在中学时期就对文艺感兴趣,后来都为了国家的前途命运殚精竭虑,走上政治舞台。蓬皮杜担任过总理,曾是戴高乐的左膀右臂。而周恩来一直是毛泽东的得力干将,是新中国的总理。
蓬皮杜访华半年之后,在巴黎去世。周恩来于1976年1月8日驾鹤西去,距离此次外交活动也就两年多的时间。
1973年9月17日上午,蓬皮杜结束对中国的国事访问,乘专机回国。那天雨越下越大,转眼的工夫,周总理的衣服已经全湿了。有工作人员上前为周总理打伞,周总理有点生气地推开:“列队在两旁的军人他们都没有撑伞,这么多群众都在淋着雨目送法国代表团,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像群众那样?”工作人员赶忙把伞收了起来。
待蓬皮杜总统的专机起飞后,周恩来嘱咐机场人员煮一大锅姜汤,给送行的群众每人发一杯,别让大家感冒了。他却来不及喝姜汤,即刻赶回了北京。
蓬皮杜总统走了,但法国记者还留在现场,他们目睹这一切很受感动:“周总理一丝不苟地礼仪待客,并体贴关心人民,真是可亲可敬。”“周总理那么平易近人,使人一见到他,心中就会有一股力量。”
(二)1957年,在锡兰淋雨讲话
1956年11月,周恩来开始赴亚洲和欧洲11国访问,这是建国以来中国政府的一次重大外交行动。这次访问历时75天,行程接近5.4万公里。
1957年1月底,周恩来来到锡兰首都科伦坡,这是此次访问的最后一站。2月4日下午,周总理出席了在科伦坡独立广场举行的庆祝锡兰独立4周年的群众集会。
轮到周恩来讲话时,突然下起了瓢泼大雨。在场的很多官员打起了雨伞,群众大多离开会场中心去周边避雨,只有少数群众还在冒雨参加活动。周恩来一直伫立在雨中,继续讲话。
有工作人员上前为他打伞,他拒绝了,他说:“大家都站在雨中,我要和所有没伞的群众一起同甘苦、共风雨。”
躲雨的群众看到这一幕非常感动,纷纷又跑了回来,冒雨听着周恩来讲话,并报以热烈的掌声。周恩来一直淋着雨,直到锡兰总理班达拉奈讲完话,才双手合十向在场群众致意。
在场的群众感到震撼,他们向中国客人挥手表达感谢,齐声高呼:“周恩来!周恩来!贾威伐 (百事顺利)!”
周总理用真诚赢得了锡兰政府和群众的爱戴和尊重,当时锡兰还没有和中国建交,就在周总理讲话后的第三天,锡兰就宣布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三)1958年,和军民一起抗洪
喝酒的周总理
1958年夏季,黄河下游出现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
7月17日夜里11点多,新一轮洪峰到达花园口。异常凶猛的洪流,一出峡谷就把郑州黄河铁桥冲断两空,致使京广铁路中断。河南、山东千百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了威胁。
当时周恩来正在上海开会,18日消息传来周恩来暂停会议,与铁路部部长吕正操赶赴河南花园口。
到花园口后,周恩来马上召集黄河水利委员会和有关专家开会,最后决定全力以赴加强防守,在不分洪的情况下确保安全。
会议结束时已经是晚上10点多,周恩来不顾旅途辛苦和会议的劳神,坚持要亲自到河滩察看险情。当时正下着大雨,晚上11点多,周恩来来到黄河岸边,朝正在紧张抢险的防汛大军走去。
周恩来和同志们一一握手,他问一个颇有经验的老工程师:“任何桥梁会不会永远不坏?法国巴黎的铁塔会不会几亿年不倒?”老工程师回答:“要倒的。”周恩来向专家提问是想告诉在场的所有人:世界上没有永立不坏的东西,旧的桥墩毁坏了,新的桥墩一定可以建好。
他赞扬工人同志都是水上英雄,号召大家积极投入抢修大桥的战斗。工人们听了这番话精神鼓舞,纷纷保障要日夜苦战,一定要尽快把大桥修通。
夜雨很大,风变得冰凉,工作人员担心周恩来被雨淋病了,要为他撑伞,周恩来谢绝了,他说:“你看,大家不都一样淋雨吗?我愿和工人同志们一样。”他的短袖衬衫被雨淋得湿透了。
周总理在会议上讲话
周恩来来到河滩,巧遇几队运送石料的纤夫,他们正在拉着一艘艘装满石材的渔船,喊着号子,淌水前行,每一步都走得艰难。周恩来见状赶紧上去帮忙,不少人上前去抢周恩来肩上的纤板,纤夫们纷纷喊道:“总理,使不得,使不得!”周恩来却跟大家说:“这里没有总理,我们都是黄河纤夫!”说完,又和大家一起拉纤前行。
后来,周恩来到动员大会现场,在瓢泼大雨中,他鼓励大家要不怕困难,和洪水作斗争,要齐心协力战胜洪水。开完会后,他和专家一起研究修桥方案,一直工作到凌晨两点。从离开上海到河南指挥抗洪,他连续工作了18个小时。工作安排部署好之后,他又马不停蹄地赶回了上海。
在周总理的鼓舞下,河南、山东200万军民,经过了10昼夜的辛勤努力,终于驯服了这场洪水。8月1日,黄河铁桥修复,京广线恢复畅通。
(四)1974年,住进305医院
1974年5月,又是在机场,又是一个雨天,周总理淋着雨,欢迎塞内加尔总统桑戈尔访华。初夏的雨并不冷,可落在重病的周总理身上,总是叫人心疼。这是周恩来最后一次在机场迎接外宾。
1974年6月1日,周恩来在处理完最后一批文件之后,离开了他曾经工作和生活了25年的中南海西花厅,住进了305医院。从此,中南海西花厅的男主人再也没有回过家,医院成为他生命历程中最后一年零六个月的居所。从此,中国外交再无周恩来的身影。
周恩来患癌住院的消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般公众是不知情的。1974年7月6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总理会见外国客人,首次提到会客地点是在医院,大家才恍然明白,原来周总理住院了。而此时的周恩来,病情恶化,双腿浮肿,连抬脚走路都非常困难。
周恩来与邓颖超
周恩来病重以来,他以超人的毅力与病魔作斗争,从1974年6月1日住院到1976年1月8日逝世,他共做过大小手术13次,平均40天左右就要动一次手术。手术刚完,只要一清醒,就是谈工作。住院期间,他想到云南锡矿肺癌多,嘱咐李冰,要去云南调查情况。
“我要多吃几口饭。”这是周总理住院后期常说的一句话,因为化疗影响了他的胃口,吃饭成了一大困难,连咀嚼吞咽都很难受,有时吃一顿饭要花几十分钟,累得满身是汗。
生命最后4个月,是周总理最艰难的日子。开始还能活动,他就坚持起床进行简单的锻炼,到了后期,他常常痛得浑身冒汗,却忍住不叫一声。有时实在受不了,他就问医生:“我能哼一下吗?”
当年和蓬皮杜总统参观云冈石窟时,他曾对工作人员说:“云冈石窟的维修工程要三年搞完。时间太长了我们都看不到了。死是自然规律,我是活不到21世纪的。”当时大家都以为这只是笑谈,后来反观从前,只觉得遗憾蔓延,难以释怀。
(五)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周总理和毛主席
50年代,周恩来与邓颖超共同商定,决定死后不留骨灰,当他知道自己的病已经无法治愈时,一再叮嘱邓颖超:一定要遵守过去的约定,死后不留骨灰,要将骨灰全部撒到祖国的江河里、土地上。关于丧事,葬礼要从简,规格不要超过中央任何人,一定不要特殊化。
1976年1月8日,周总理永远地闭上了眼睛。十里长街送总理,百万群众用眼泪和他告别。周总理那些年淋过的雨,都成为了人们眼里的泪。
1月16日晚8点15分,安2小型飞机平稳地起飞,将周总理的骨灰分别抛洒在四个地方:北京上空、北京的密云水库、天津的海河和山东滨州的黄河入海口。
在骨灰抛洒之前,邓颖超捧着骨灰盒,含着眼泪说:“恩来同志,你的愿望就要实现了,你安息吧!”
周总理的墨宝
大地无言,江河有情。周总理的骨灰留在了他曾经学习、奋斗、工作、留恋过的地方。他没有墓碑,我们不知该去何处拜祭,但是他真的活在我们的心里。
他这一生心底无私、一心为民,不搞特殊化,不利用自己的权力为亲朋好友谋私利,他说:“只要我当一天总理,邓颖超就不能到政府里任职。”他说:“我要为人民服务而死,要为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完全做到了。
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什么说周总理是一个心中有大爱的人?什么是爱?什么是大爱?
看了周恩来的故事,我找到了答案:爱就是心甘情愿地付出,大爱就是心甘情愿、不求任何回报的付出。周恩来就是这样,一味付出、不求回报,生前鞠躬尽瘁,生后不留骨灰。
2014年,广州图书馆办了一场关于周总理的展览,许多人在留言簿上书写感想,一位女孩的留言被很多人记住了:“何其有幸,让我这一平凡的女孩,经过大量的书籍,透过历史的长河去遇见你。对于你,我有太多的敬仰。即使在有你的年代不曾有我,但庆幸的是在有我的年代依然有你。感谢这土地上曾经有你。”
感谢这片土地曾经有他,感谢从前如此贫困艰难、而今已然富足的土地上,有过这样一位完美的人物,让我们知道一个人可以伟大无私到什么程度。
爱人者,人恒爱之。其实他一直没有离开过我们,他只是以一种特别的方式永远陪伴激励着我们。
古诗说: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此周公,亦是彼周公。这真是千古的映照。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