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同志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伟人”,他亲手缔造了中国共产党,拉开了红色革命的序幕,为中华民族带来了福音。此后,陈独秀又凭借着出色的组织、交往能力,促成了国共合作,两党在苏联的支持下,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沉重打击了中国的军阀、帝国主义势力。
然而,就在1927年中旬,蒋介石和汪精卫为了一己之私,竟先后背叛革命事业,开始大肆屠戮共产党人,红色革命也由此走到了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可谁都没想到的是,陈独秀此时竟犯了“右”的错误,主张放弃部分权益,尝试与国民党议和,以修复两党关系。
此举几乎立即招致招毛主席、蔡和森、赵世炎等人的反对,毛主席认为红色革命必须要独立自主,不能一味的依附别人,共产党必须要发动起义,组建属于自己的武装力量。陈独秀和毛主席等人相持不下,谁也不肯做出让步,陈独秀一气之下便宣布脱党,与红色阵营划清界限。
1931年,日寇侵占东北,而国民政府对此无动于衷,将关外的大好河山拱手相让,陈独秀得知此事后很是生气,他当即公开发文抨击国民政府,称蒋介石是“民族罪人”。此举瞬间激怒了蒋介石,老蒋随即授意特务将陈独秀逮捕,关入位于上海的政治监狱看押。可即便如此,陈独秀也没有选择屈服,仍旧坚持自己的理想和立场,始终与广大人民群众站在一起。
1937年抗战爆发后,在一众民主人士的斡旋下,陈独秀终于被释放出狱,他随即携家眷离开华东,前往四川定居。晚年的陈独秀过着清贫的生活,一日三餐均是粗茶淡饭,国民政府曾尝试用高官厚禄拉拢他,结果却遭到他的断然拒绝。1939年,周总理亲自登门拜访陈独秀,想请他去延安生活,可陈独秀却觉得自己已经不是共产党员了,而且在延安又没有多少熟人,恐怕难以立足,所以委婉拒绝了周总理的好意。1942年,陈独秀在贫病交加中去世,时年六十三岁。
陈独秀有六个子女,其中长子、次子都为革命而死,小儿子陈鹤年长期在香港定居,一直过着平静的生活;而三儿子陈松年的人生经历就比较波折了,他出生的时候,父亲正在四处奔走从事革命活动,很少和他见面、相处,后来父亲退出共产党的时候,陈松年也受到了舆论的波及,他一度被扣上了“叛徒之子”的帽子。
1929年,陈松年辞别母亲,北上北平求学,当年下旬,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主修文学相关专业,1931年,他因为参加学潮运动而遭到北平国民政府的通缉,他为求自保只能主动退学、离开北平,返回安徽老家避难。1938年,日寇进犯安徽,陈松年连忙逃走,当时他听说父亲陈独秀去了四川,索性也乘船进入蜀地,经过一番艰难的找寻后,最终成功与父亲重逢。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他靠着教书勉强维持生计,顺便照应年事已高的陈独秀,等到父亲去世后,他又为父亲举办了隆重的葬礼,让父亲得以入土为安。
解放战争时期,陈松年辗转各地谋生,他当过会计、卖过字画,甚至还在砖窑中当过小工,建国后,他又前往铁路部门当散工,每个月的工资还不够买粮食和日用品,生活实在拮据、窘迫。
1953年,毛主席到安徽视察的时候,突然想起了陈独秀和陈松年,于是便询问安徽省委书记陈松年的近况,省委书记自然是如实作答,毛主席听完后心中很不是滋味,怎么说陈松年也是革命者的后代,现在过得如此落魄,实在有失体统,于是主席便指示安徽省委,适当给予陈松年一些帮助,至少要保证他衣食无忧。
安徽省委接到命令后,马上为陈松年安排了一个文史研究员的正编工作,并且每个月还额外发放给他一笔津贴,供他日常开销。但好景不长,60年代中旬动荡爆发后,陈松年又受到居心叵测者的迫害,不仅丢了工作,而且还经常遭到批斗,这给他的身心造成了严重的伤害。1976年动荡结束后,他终于恢复了正常的行政待遇,晚年他返回农村定居,过着闲云野鹤的生活,平时以读书、看报为乐,1990年,这位命途多舛的同志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时年八十岁整。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