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中心(CRIHAP)、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研究中心(IRCI)等机构联合主办的2024年度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可持续发展”案例征集和评选工作近日完成。由浙江宁波市江北区玉成窑文化研究院申报的“玉成窑文人紫砂”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项目入选,系宁波市唯一入选案例。通过非遗传承,一百多年的玉成窑在当下是如何可持续发展的?

据了解,2024年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可持续发展”征集共收到亚太地区申报的200多个项目,经过专家评议,“玉成窑文人紫砂”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项目等27个案例入选,其中中国入选25个,柬埔寨和印度尼西亚各入选1个。

文人紫砂作为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文人紫砂萌芽于清早期的陈鸣远,中兴于清嘉庆年间陈曼生。

浙江宁波的玉成窑,为晚清文人紫砂的代表之一,在中国紫砂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玉成窑始创于清光绪年间,窑址位于浙江宁波千年古镇慈城。玉成窑不仅是一座文人紫砂的窑口,也通指由江南的文人墨客、金石书画大家领衔,由制壶名家、陶刻高手等共同参与紫砂创作的一个文化艺术群体,其核心人物为宁波籍书法家、诗人梅调鼎。梅调鼎召集书画大家任伯年、虚谷、胡公寿、徐三庚、陈山农,制壶名家何心舟、王东石等,参与文人紫砂的设计和制作,以紫砂为材质进行壶、器、文房用具等创作的玉成窑,将中国传统的文化元素与紫砂器的造型进行巧妙结合,进一步发展了文人紫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 玉成窑何心舟制、梅调鼎刻三叉提梁壶

玉成窑文人紫砂作品具有高雅的艺术审美价值,在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西泠印社、天一阁博物院、宁波博物院等机构都有收藏。通过收藏、鉴赏、研究、创作,与西泠印社、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名社及高等学府进行诗文创作、联合研发设计、摹古复刻并非遗文创,作品切器切茶切意,好用耐看有品位,成为当代文人紫砂的杰出代表,玉成窑紫砂制作技艺于2023年入选为传统技艺类浙江省级非遗传承项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宁波茶通典·茶器典·玉成窑》内页

宁波茶文化博物院院长、玉成窑非遗传承人张生在《宁波茶通典·茶器典·玉成窑》一书中,详尽地论述了文人紫砂巅峰——玉成窑的历史、艺术特点及其在当代的传承。玉成窑被定义为清朝光绪年间创建于宁波江北慈城、专事烧制文人紫砂的窑口——玉成窑当初为小型馒头窑,原址在宁波慈城林家院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玉成窑紫砂制作技艺传承人张生

“我所收藏的玉成窑老壶如博浪椎、钟式、瓜娄等紫砂壶,以及文房器件紫砂香炉等砂器上,经常可以看到底款落有‘林园’圆章或方章。”张生说,“我常常在茶文化博物院里看这些玉成窑的藏品,那份温润如玉的质感,彰显着当年那些文人的风骨:儒雅、内敛,也彰显着一种对生命的态度:不争、不躁。感觉他们会穿越时光,向我讲述背后的生动故事。由于玉成窑的烧制年份并不长,所以流传于世的不多,目前据我所知的藏品大概二三百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 玉成窑任颐款高仕纳凉图浑方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玉成窑非遗传承人团队

十多年如一日的坚持与探索,痴迷紫砂壶的张生终于重新挖掘和恢复了玉成窑紫砂壶的制作技艺。从泥料、工艺、壶型、窑烧、书法镌刻等,全部自己亲自监制,他还通过带徒授艺、非遗进学校、培训及体验等,培养带领新手艺人,扩大传承队伍,传承着文人紫砂壶的文脉。结合清代玉成窑文人紫砂的特点,张生复刻摹制与非遗文创,把紫砂扩展到人文空间和生活空间,既面向文人世界,又面向人民大众;不仅有壶,还有砚台、笔洗、水盂、笔架、花盆、花瓶、清供小品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不久,玉成窑非遗传承人张生为第六届世界佛教论坛专门设计创作的玉成窑莲心紫砂套壶,内含一把莲心紫砂壶、一个莲心茶叶罐、两个莲心品茗杯,受到论坛的好评。张生说,套壶这一设计灵感即来自世界佛教论坛的“莲花”会标。莲花之心,内含佛理,表征着佛教的清净、和谐、包容、清廉的核心思想,是佛教艺术的不二要素,寓意众生心心相连,和谐共进,与佛教论坛“同愿同行,和合共生”的主题相契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玉成窑莲心紫砂套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4年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可持续发展”案例入选发布会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