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染洪泽湖西岸的县委副书记谢景鸿烈士
赵连军(编写)
在解放战争初期的洪泽湖西岸,有一位县委副书记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英雄主义壮歌,这位县委副书记就是曾为复旦大学学生的谢景鸿烈士。
谢景鸿,祖籍湖南长沙,1916年7月15日出生于上海。自幼随叔父谢泗滨在南京圣公会小学读书,毕业后考入上海青年会中学(今浦光中学)。1933年毕业后,又考入复旦大学土木工程系铁路桥梁专业学习。毕业后,分配到津浦铁路徐州东站任练习生。这时的谢景鸿热爱文学,在1934年12月出版的《读书生活》上发表了小说《二子》,作家茅盾对该小说此作过点评。
1937年7月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后,父亲谢济民考虑全家安全,再三发电报、书信给谢景鸿,催促他去重庆。但在这国难当头的时刻,谢景鸿毅然拒绝了父亲的意愿,就地报名参加了国民党徐州第五战区抗日救国动员会,进行抗日救亡斗争。这时抗日救亡运动在古城扬州也蓬勃兴起,共产党员陈素、江上青等人于9月间发起成立了江都县文化界救亡协会,团结各党派、各阶层、各群众团体,特别是广大中小学教师与青年学生,创办《抗敌周刊》,组织各种形式的抗日宣传活动。谢景鸿得知后,与江上青开始书信来往。交流中,谢景鸿逐渐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抗战的中流砥柱,决定加入陈素、江上青等人组织的江都县文化界救亡协会流动宣传团(简称“江文团”),准备一路西行宣传抗日至武汉八路军办事处,而后北上延安,投身到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波澜壮阔的抗日运动中去。
1937年11月22日,由陈素、江上青、江树峰(江上青之弟)、朱迈先(朱自清长子)、谢景鸿等近20人组成的江文团开始出发。一路上,江文团用教唱救亡歌曲、上演活报话剧、书写标语、画宣传画、出板墙报、开座谈会、街头演讲等方式来宣传抗日,群众反响强烈,不断有进步青年要求加入江文团。期间,江文团成员逐渐统一了认识——去延安抗大参加学习固然重要,但动员民众,投身抗日同样重要,当前的工作是开展好救亡宣传。他们个个热情似火、斗志昂扬,一路西行的途中,谢景鸿和大家一起高唱江上青、江树峰兄弟作词、沈风谱曲的《江文团团歌》:“我们爬过一重山,又是一重山;越过一条河,又是一条河。从乡村到城市,从城市到乡村。我们踏着坚实的步,唱着救亡的歌。我们是铁的队伍,是热情的一伙。要举起抗战的旗帜,要掀起抗战的巨波,要燃起抗战的烽火。我们不畏风霜,不怕艰苦,要振起精神,喊破喉管,让大家都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做?铁蹄踏破和平的梦,伤心东望可奈何,可奈何?只有宣传、组织、训练、武装了群众,才能重整山河。”
途经仪征、谢景鸿随江文团经过六合、江浦、和县、含山、合肥、舒城等地后,于1938年2月抵达安徽六安。六安,当时是国民党安徽省政府临时省会,也是当时安徽省的政治中心。在这里,陈素、江上青与中共党组织秘密接上了关系。4月,他们响应党的“到友军中去,到敌人后方去”的号召,并经组织批准,集体参加了国民党第五路军第十一集团军,改名为“第十一集团军总政训处救亡工作团策动第二组”,先后在安徽颍上,河南固始、商城,湖北浠水等地开展抗日宣传工作。8月,江上青、谢景鸿等人奉令回安徽,在中共安徽省工委领导下,参加了安徽省抗日战地动员委员会工作团,到大别山区进行抗日宣传。同年,谢景鸿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8年10月,原安徽省六安县长盛子瑾出任安徽省第六专署专员兼第五游击司令部(简称“五游”)司令、第六抗敌保安司令部(简称“六抗”)司令。盛子瑾当时有进步思想,主张抗日,同时也想扩大势力范围,请求安徽省抗日战地动员委员会派人随其赴任,帮助工作。党组织遂派遣江上青、谢景鸿等人组成安徽省抗敌动员委员会第八工作团赴皖东北,谢景鸿任团长,并在团里组建了中共特别支部,江上青任特支书记。工作团创办了《皖东北日报》,以国民党通讯社的名义大量报道抗战前线的新闻,包括华北战场上八路军英勇打击日寇、广大民众积极支援前线的消息,鼓舞民众奋起抗日。推动创办了皖东北军政干部学校,盛子瑾任校长,江上青任副校长,谢景鸿任教务主任,干校以陕北抗大校风“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为校风,连续办了两期,培养了数百名干部。兴办行政干部、青年干部、财经干部训练班,共培养了上千名学员,其中大部分后来成为皖东北地区党政军民学各方面的骨干力量。还创办了第五临时中学,谢景鸿在学校建立了秘密党支部,在学生中开展抗日活动,为我党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抗日骨干力量。工作团还利用盛子瑾热衷扩大武装力量的心理,发展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队伍,促成他与八路军、新四军合作抗日。工作团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有力推动了皖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开创了国共合作联合抗战的良好局面。
1939年秋,中共苏皖区委到达皖东北,谢景鸿调区党委机关工作,历任区党委宣传部宣传科科长、行署财经科长、区党委秘书等职。1941年8月,谢景鸿又被抽调至邳睢铜地区工作,担任邳睢县委副书记兼邳睢武装大队副政委,邳南县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长,睢宁县委副书记,邳睢铜联救会(工农青妇抗日联合救国会)副主任兼宣传部长。在这期间,谢景鸿撰写了大量的宣传抗日文章,在党内外报刊上发表。1943年起,谢景鸿创办了《老百姓》和《工农兵》两本文艺通俗读物,刊登抗日小故事和诗歌、鼓词,为基层提供小戏曲、活报剧、秧歌、小调等文娱活动材料,春节前还刊登春联、灯谜。这两本读物流传很广,很受群众喜爱。谢景鸿还创办了石印的《工农兵大众》杂志,不仅负责审查各期稿件,还常常亲力亲为编辑、排版。期间,谢景鸿还曾编过《群众工作》《民兵工作》等通俗易懂的工作小册子,为宣传抗日做了大量的工作。
在工作和生活中,谢景鸿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刚到皖东北工作时,因不会当地方言,与百姓交流颇为不便,谢景鸿便抓住一切机会学习练习,不久就能熟练地用方言与当地百姓交流,向他们宣传抗日道理,大大增强了宣传效果了。起初,对当地的饮食习惯谢景鸿也很不适应,但他时时告诫自己,不能搞特殊化。高粱煎饼又冷又硬,难以下咽,他就用开水泡泡,还故意装出津津有味的样子。有一年的腊月,谢景鸿不小心掉进水坑里,浑身上下都湿透了,跑了十几里路才找到些柴烘烤。刚烤干衣服的外皮,里面还是湿的,可是他又急忙赶到几里路以外的地方去开会。无论条件如何艰苦,谢景鸿都像一团火,都从未叫过一声苦。
谢景鸿为人忠厚,以诚待人,对于文化水平比他低的同志从不骄傲摆架子,而是满腔热情帮助他们学文化,提高政治水平和理论水平。他常说:“自己只是半个知识分子,没有实践经验,要好好向有实践经验的同志学习,尤其是农业,一窍不通,要不耻下问,要在老农面前甘当小学生。”每到一地,他都虚心向当地百姓、基层干部请教,农作物什么时候下种、什么时候收割,栽培管理技术又是如何,做到了打破砂锅问到底。他工作踏实,深入细致。每到一地工作,总是通过和基层干部、党员、农民拉家常方法,将人口、地亩、各阶层政治动态及历史情况等调查清楚,并且把调查材料汇集成册,便于随时查阅。
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谢景鸿任淮北解放区的睢宁县县委副书记兼武装大队副政委兼组织部长。到1946年6月,蒋介石撕破和平协议,集中数十万重兵,分数路向淮北解放区发起进攻。淮北解放区军民奋起反击,在杀伤敌人大量的有生力量后,8月主力部队相继撤离,解放区被国民党部队占领,淮北大地处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党要求地方武装及广大干部群众坚持游击斗争,成立由李任之、刘永章、谢景鸿等人组成泗灵睢工委,领导当地民众于滩河两岸与敌人展开游击战,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就地斗争。
1946年11月下旬,坚持在淮北解放区洪泽湖西畔的苏皖七分区党政军机关和部队主力撤离,国民党军主力大举进攻,将没有能够及时撤离泗南、泗阳等县的干部和地方武装两千余人,围困在洪泽湖边的龙集、吕集、太平集、界集一带。其中,谢景鸿和睢宁县委同志带领地方武装也撤退到这里,也在此和国民党军进行战斗。
在强敌面前,谢景鸿毫不畏惧,一边指挥战斗,一边高呼口号,鼓舞士气,击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战斗至11月26日傍晚,因弹尽援绝,谢景鸿不得不组织大家突围。突围中,因已经两天没有能吃上饭,有的同志已经跑不动了,就抓住谢景鸿骑的马尾巴跟着跑。敌人见部队突围了,疯狂地用机枪扫射,突然一颗子弹击中了谢景鸿,他随即倒下马来,不幸壮烈牺牲!
青山有幸埋忠骨,湖畔风雨慰悼忠魂。谢景鸿长眠在了洪泽湖西岸的某地,他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的革命精神,将永远激励后人。(参考史料:周亚明著《共和国不会忘记 复旦大学烈士传》《睢宁史料(5)》等)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