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于@平淡是真,农业出版社,豆丁网,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中国渔业统计年鉴。
浙江男子海边捡到有编号的鱼
11月27日,IP地址为浙江的博主发布了一则视频,视频展示了他在海边散步时候,意外在礁石上发现的奇怪海鱼,配文是:“在海边捡到一条打了标的鱼,啥意思?”
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也许应该是说图片中,因为这个视频只有2张图片和一小段视频。图片的内容是一条背鳍刺很粗的海鱼,看起来没啥特别的,就是被冲上岸的死鱼,不过估计刚死不久,身上的各器官都还显著,鱼眼还很有神。鱼是没啥奇怪的,但是它的背鳍旁边靠近尾部的身侧却打上了一个粉色的标签,细看上面写着“浙海C50”!
另一张图片则是换了个角度拍摄这条鱼,而那一小段视频则是海边的风景。
这个视频的播放量和点赞量都很低,所以评论不多,暂时没看到太多有才华的网友出来玩梗。我只看到这个网友表示:“这可是一条有身份证的鱼!”
而博主自己对这条鱼是有所猜测的,他认为:“那个标应该是哪个研究所打上的,也可能是研究所的渔场里跑出来的鱼。”
这鱼什么情况?
这条鱼很明显是鲈形目鲷科棘鲷属的黑鲷,其非常显著鲷科鱼类外形,以及背鳍上粗壮的棘刺还有身侧那几道黑色的竖纹都“出卖”了它的身份。鱼是知道了,但打上的标到底啥情况?
博主的猜测是正确,是我国重要的海水经济鱼类之一,不少水产研究所都对其进行了研究,目的多是为了提高人工养殖技术和增殖放流。
“浙海C50”是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设置的编号,该所的众多项目中就有对黑鲷的研究工作。
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正在积极探索黑鲷的奥秘。他们对黑鲷幼鱼的饲料做了详尽的研究,不仅考察了赖氨酸和精氨酸对幼鱼生长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还深入了解了幼鱼如何消化利用饲料中的碳水化合物。这些研究帮助科学家们找到了最适合黑鲷幼鱼的饲料配方,进而提升了它们的生长速度和养殖的整体效益,为黑鲷养殖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此外,研究所还积极参与了黑鲷的标志放流项目。他们给黑鲷植入标志物后,将其放归大海,以此跟踪和观察它们的生长状况、游动路径以及分布区域。这种研究方法使人类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黑鲷的生态特点,为合理保护和有效利用黑鲷资源提供了数据支撑。同时,标志放流项目也揭示了黑鲷放归后的活动范围有限,且栖息地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征。该项目还探索出了一系列适合黑鲷标志和放流的有效方法和技术,为黑鲷资源的增殖和保护依据。
这条标有“浙海C50”的黑鲷,我看大概率就是这个标志放流项目的一份子,它虽然“中道崩殂”了,但依然是科研项目的一份子。
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还计划进一步深化对黑鲷的研究,涵盖遗传育种、疾病防控、养殖模式改进等多个方面。他们希望通过持续的研究和创新,不断提升黑鲷的养殖效益和产品质量,推动黑鲷养殖产业的繁荣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国的黑鲷市场
最早盯上黑鲷人工养殖的是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就开始瞄准黑鲷只有野生没有养殖的空白,研究黑鲷的繁育、养殖技术等。可以是说该研究所是黑鲷人工养殖的先驱。
根据中国渔业统计年鉴里的数据,近年来,鲷鱼养殖,特别是以黑鲷为主要品种的养殖,发展迅速。从2018年的8.8万吨,养殖产量逐年攀升,到了2023年已经达到了14.7万吨。这一产量已经超过了鲆鲽类的总产量,让鲷鱼在我国海水鱼养殖产量中排到了第五位。
在我国市场上,鲷鱼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沿海地区的养殖鲷鱼,二是海洋中捕捞的野生鲷鱼。过去,捕捞的鲷鱼产量一直比养殖的高。但随着沿海渔业资源的减少和禁渔政策的实施,捕捞的鲷鱼产量在慢慢下降,而养殖的鲷鱼产量却在持续上升。
不过,现在面临的一个挑战是,我国黑鲷养殖的总产量还是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因为缺乏新的品种,黑鲷养殖用的苗种主要还是野生种或者未经选育的种。而且,黑鲷生长比较慢,特别是在长江以北的沿海地区,通常需要三年时间(经历两次冬天)才能达到商品规格。这样长的生长周期、高的养殖成本以及大的养殖风险,都严重阻碍了黑鲷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尽管如此,黑鲷的人工养殖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并且还在不断发展和创新。未来,随着新品种的推广和养殖技术的进一步提升,黑鲷养殖产业有望迎来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