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国际舞台上,荷兰海军将领鲍尔的一番惊人言论引起了广泛关注。他宣称宁愿倾家荡产,也要阻止中国崛起,理由竟是所谓的中国产业链“入侵”西方,还声称西方尤其是欧洲得准备吃苦来应对中国利用产业、经济优势的“勒索”。
这简直是无稽之谈,中荷之间乃至中欧之间本不存在根本性矛盾,正常的国际关系应是基于平等合作与互利共赢,而不是无端的打压与遏制。
先说说这位荷兰海军将领的言论到底有多离谱。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是通过自身多年的努力、创新以及合理的国际分工协作逐步形成的。中国的发展给世界带来的是机遇而非威胁。就拿贸易来说,中国与荷兰之间有着紧密的经贸往来。
荷兰是典型的出口导向型经济,中国可是荷兰在亚洲极为重要的经贸伙伴。大量的荷兰商品在中国市场有销路,中国的产品也为荷兰民众提供了多样的选择和实惠。比如荷兰的花卉,在中国就有很大的市场份额,许多中国消费者喜爱荷兰的郁金香等花卉品种,这促进了荷兰花卉产业的繁荣。
同时,中国的一些电子产品、轻工业品等也在荷兰有不错的销量。在这样相互依存的经贸关系下,说要遏制中国,简直是不顾自身利益的莽撞之举。
再看看美国的例子。美国为了推行所谓的“印太战略”遏制中国,军费开支连年递增。从2021年的7405亿美元一路涨到2022年的7529亿美元,再到后来的8133亿美元,在拜登政府公布的2025财年预算案中,国防预算更是高达8952亿美元。如此庞大的军费投入,可美军依然不敢轻易与解放军开战。
这表明美国心里也清楚,要真正遏制中国,所需的代价远超想象。美国的经济体量如此之大,都难以承受与中国彻底对抗的后果,荷兰一个极度依赖市场的出口导向型经济体,又怎能拿出足够的资金来实现遏华目的呢?如果荷兰效仿美国在军事装备等方面加大投入,那必然会削减在其他民生、教育、科技研发等领域的资金,这对荷兰自身的长远发展无疑是沉重打击。
美国在经贸方面遏制中国的手段,如频频对华加征关税,却始终不敢真的“脱钩断链”。德国智库的数据显示,如果德国在美国压力下与华“脱钩断链”,其GDP将降低近1%,还会引发经济下行和大规模失业。日本若如此,每年将损失53万亿日元,相当于其GDP的10%。荷兰的经济规模虽然比不上德国和日本,但一旦与中国“脱钩断链”,其国内的众多企业也将面临困境。荷兰有不少企业在中国设有工厂或与中国企业有着深度合作。
例如荷兰的一些奶制品企业,在中国市场有着稳定的消费群体,一旦失去中国市场,其产能过剩、利润下滑等问题将接踵而至。荷兰的物流企业也依赖与中国的贸易往来,大量货物的运输中转业务都与中国相关,若中断合作,这些企业的业务量将大幅萎缩,进而影响到整个荷兰的经济运转。
而且,荷兰若真铁了心要遏制中国,还得面临一个巨大风险,那就是美国的态度。特朗普在竞选时就宣称要对华加税,在他之前执政时期,美国可是对众多国家加征关税,欧洲、墨西哥等都未能幸免。荷兰若盲目跟从美国遏制中国,谁能保证美国不会在某个时候对荷兰下手呢?到时候荷兰就会陷入极为尴尬的境地,一边是与中国关系破裂,另一边又被美国“背刺”,这无异于自掘坟墓。
从积极的方面来看,中荷合作其实有着广阔的前景。在两国高层的互动中,也能看到积极的信号。中方决定将荷兰纳入试行扩大单方面免签国家范围,这极大地方便了荷兰民众来华交流、旅游、经商等。
这一举措显示了中方对中荷关系的重视与善意。而荷兰首相斯霍夫也表示中荷关系对荷兰非常重要,荷方坚定奉行一个中国原则,还愿成为中国同欧洲合作的门户,期待双方进一步加强经贸等领域合作。这说明在荷兰政府内部,还是有很多人能够认清中荷关系的本质,明白合作才是主流。
在科技领域,中荷也有合作的空间。荷兰在农业科技、水利工程等方面有着先进的技术和经验,中国在农业现代化和大型水利设施建设方面有着巨大的需求。双方可以开展技术交流与项目合作,共同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比如在农业灌溉技术方面,荷兰的精准灌溉系统可以为中国的干旱地区农业节水灌溉提供借鉴,中国广阔的农业试验田也可以为荷兰的农业科技成果进一步优化提供实践场地。
在文化交流方面,荷兰有着独特的艺术文化,如梵高的画作等闻名世界,中国的传统文化如书法、绘画、京剧等也有着深厚的底蕴。双方可以通过文化展览、艺术交流活动等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荷兰的一些博物馆可以举办中国文化艺术展,向荷兰民众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中国的美术馆也可以引进荷兰的艺术作品展览,让中国民众领略荷兰艺术的风采。
总之,荷兰个别海军将领的言论是违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和荷兰自身利益的。中荷之间有着诸多合作的基础和潜力,双方应着眼于长远,摒弃无端的遏制与对抗思维,积极推动各领域的合作,这样才能实现两国的共同发展,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国际社会也在关注着荷兰在中荷关系上的走向,荷兰应做出明智的选择,而不是被个别激进言论带偏方向。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