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 · 问道十二境之水西论象:写下千古名篇《象祠记》,提出“天下无不可化之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阳明 · 问道十二境之水西论象:写下千古名篇《象祠记》,提出“天下无不可化之人”

编者按

沪贵联动系列报道刊发以来,围绕“黄小西,吃晚饭”,向读者介绍了贵州众多自然珍宝与文化瑰宝。作为阳明心学的诞生地,贵州近年来大力实施“阳明文化转化运用”工程。根据王阳明在黔的生活、悟道以及讲学的行动轨迹,贵州2020年发布了“阳明·问道十二境”文化符号及经典游学路线,囊括贵阳、毕节、黔东南、黔南等地的多处自然、人文胜迹,分别为:龙场悟道、兴隆书壁、平越思隐、古道心旅、陆广晓发、水西论象、龙冈开讲、贵阳传道、南庵答和、南祠咏怀、东山遗韵、镇远留书“十二境”。为了让读者进一步了解“阳明·问道十二境”,日前,贵州省委宣传部与中国国家地理联合出品了《阳明·问道十二境》原创图书。沪贵联动系列报道将循着王阳明在贵州的行迹,带您逐一了解“阳明·问道十二境”。

在贵州省黔西县素朴镇灵博山的怀抱中,坐落着一座久经风雨的象祠,也是中国目前仅存的一座象祠。

象祠,是为纪念虞舜的同父异母弟象而修建的祠堂。相传,象在其母怂恿下,曾多次谋害舜,皆未得逞。其后,象被舜所感化。舜即位后,封象为有鼻国国君(其领地在今湖南道县北)。唐代以后,象祠多毁,贵州却留存有他的祠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象祠所在的黔西灵博山 。吴学文摄(中国国家地理供图)

王阳明贬谪修文期间,与贵州宣慰使安贵荣交往深厚,曾有书信往来。明正德三年(1508),水西以彝族为首的各民族请安贵荣出资翻修象祠。祠成,安贵荣遂请王阳明为之作记,王阳明欣然应允。

次年早春,王阳明在安贵荣的陪同下,渡过六广河到水西境内灵博山,一睹历经岁月洗礼后焕然一新的象祠。沿途中,他们被当地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的热情所包围。少数民族同胞们以茶酒相迎,款待他们留宿共餐。水西各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如同春日暖阳,让王阳明沐浴在脉脉温情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六广河。中国国家地理供图

到达灵博山后,看到饱经风霜的象祠已经被黔西人民劳作翻新,王阳明顿觉感慨万千,以唐人毁象而黔西奉祀象的史实,赞扬了水西各族人民的淳朴、忠厚及豁达的胸怀。

“予曰:‘毁之乎,其新之也?’曰:‘新之。’‘新之也,何居乎?’曰:‘斯祠之肇也,盖莫知其原。然吾诸蛮夷之居是者,自吾父、吾祖溯曾高而上,皆尊奉而禋祀焉,举而不敢废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象祠景区内刻有《象祠记》的石碑。吴学文 摄(中国国家地理供图)

同时,王阳明还提出“象之不仁,盖其始焉耳,又乌知其终之不见化于舜也?”的新颖见解。王阳明认为封建的伦理纲常和道德观念都是与生俱来的,即使是象这样的人,其良知也与圣人同,只是暂时被私欲蒙蔽了良知,一旦受到道德感化,良知即显现出来。

于是,王阳明提出“吾于是盖以信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自此,王阳明的“良知说”如同晨曦初露,于朝阳下晶莹闪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黔西灵博山象祠。中国国家地理供图

《象祠记》在写作之后近两百年,被选入《古文观止》。如今,也成为素朴镇中小学的课程内容,那些关于教化链接人性“始”与“终”的论想,在学生们的琅琅书声中传递着,温润心灵,润物无声。

冬日,沿着王阳明的足迹重访象祠,或许可在重温这篇名作中,汲取多一份的勇气。

栏目主编:秦红 文字编辑:宋彦霖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曹立媛

来源:作者:贵州日报报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