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 声明:本作品为半虚构创作,部分内容基于真实事件改编,旨在引发思考,请勿完全等同于现实。
北京西站,这座繁华都市的交通枢纽,竟成为一个19岁女孩最后的身影记录处。
七年后,一位仓管员的意外发现,揭开了这起震惊全城的悬案。
当所有线索都已尘封,真相是否还能重见天日?
01
2016年4月15日,北京联发大厦地下二层的仓库内。
"老王,这边还有一间闲置仓库要清点。"物业主管递给王师傅一串钥匙,"公司要扩建了,得把所有仓库都检查一遍。"
王师傅接过钥匙,摸了摸自己花白的头发。他在这栋大厦当了十五年的仓管员,对每一个角落都了如指掌。可这间编号为B-217的仓库,他却几乎从未踏足过。
"这不是一直空着的吗?"王师傅嘟囔着。
"以前是租给某个公司的,后来那公司破产了,一直没人用。"物业主管说,"你去看看里面有什么东西要清理的。"
王师傅拿着手电筒,走向那间许久未开的仓库。厚重的防盗门上落满了灰尘,钥匙插进锁孔时发出了刺耳的"吱呀"声。
门开了,一股发霉的气味扑面而来。王师傅用手电筒照着四周,仓库里堆满了破旧的办公家具。突然,手电筒的光束扫过一个角落,他看到了什么东西,顿时浑身冰凉。
"报、报警!"王师傅颤抖着拿出手机,"快报警!"
就是这个偶然的发现,让一起尘封七年的悬案重见天日。这具已经风干的尸体,正是2009年神秘失踪的郭晓月。
时间回到2009年3月21日。
春寒料峭,北京的夜晚还带着几分凉意。晚上七点半,郭晓月和几个朋友在三里屯的一家日料店聚餐。
"小月今天心情不错啊。"闺蜜小田看着郭晓月脸上洋溢的笑容说。
"当然啦!"郭晓月眨了眨眼睛,"我不是跟你们说了吗?工作室最近接了个大项目,如果做成了,今年就能买房了。"
在座的几个朋友都替她高兴。19岁就能在北京买房,这在当时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但郭晓月确实有这个实力,高中毕业后她就创办了自己的设计工作室,凭着过人的才华和努力,生意越做越大。
"那今晚必须好好庆祝一下!"小田举起酒杯。
"不了不了,"郭晓月摆摆手,"明天一早还要去见客户呢,我得保持清醒。"
九点钟,聚餐结束。郭晓月婉拒了朋友们续摊的邀请,开车离开了餐厅。
"路上小心!"小田在后面喊道。
"放心吧!"郭晓月摇下车窗,冲朋友们挥了挥手,"我先去西站那边取点东西,很快就回家。"
这是朋友们最后一次见到郭晓月。
当晚十点半,郭晓月的父母开始坐立不安。平时这个时候,女儿早就该回家了。他们打电话,发信息,但都没有回应。
"会不会是在朋友家玩得太晚了?"郭母试图安慰自己。
然而,当他们联系了所有郭晓月的朋友后,却发现没有人知道她去了哪里。监控显示,郭晓月的车最后出现在北京西站的地下停车场,此后就再也没有任何踪迹。
02
第二天一早,郭晓月的父母就报了警。
"我们已经调取了周边所有的监控。"专案组组长张队长说,"从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令爱的车辆在21日晚上9点27分进入西站地下停车场,但直到现在,我们都没有发现她离开的画面。"
这个消息让郭晓月的父母如坠冰窟。一个大活人,连同一辆轿车,怎么可能凭空消失?
警方很快展开了全面调查。通过对郭晓月的手机记录、银行流水和社交关系的分析,专案组发现了一些蹊跷的细节。
在失踪前的一个月,郭晓月的行为就开始出现异常。她频繁更换手机号码,反复询问朋友是否有出国的渠道,还把工作室的几个大项目突然转给了别人。
"会不会是预谋离家出走?"有人提出这种可能。
但郭晓月的父母坚决否认这种推测。"我女儿从小就很懂事,跟我们感情很好。她刚接了个大项目,马上就要在北京买房了,怎么可能突然离开?"
调查还发现,在失踪前的最后一周,郭晓月收到过多个陌生号码的电话。这些号码都是用假身份注册的,无法追踪到真实使用者。
"会不会是被人胁迫了?"专案组的一名警员说,"所以才会提前安排好一切。"
这个推测似乎更合理,但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的疑问:谁会针对郭晓月?为什么要选择在西站下手?最重要的是,人和车到底去了哪里?
警方对西站地下停车场进行了地毯式搜索,但一无所获。他们甚至调查了停车场的所有工作人员,核实了当晚出入的每一辆车,依然找不到任何线索。
就在这时,一个意外的发现让案情出现了转机。
停车场的一名保安提供了一个重要信息:在郭晓月失踪的那天晚上,B区的监控摄像头曾出现过短暂的故障,大约持续了15分钟。
"这种故障很少见。"保安说,"而且正好是在21日晚上9点30分左右。"
这个时间点,恰好是郭晓月进入停车场后的几分钟。警方立即对监控系统进行了技术鉴定,发现这不是偶然的故障,而是人为造成的。
"有人提前做了手脚。"技术人员说,"他们很专业,知道怎么在不留痕迹的情况下让监控失效。"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