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反围剿战争结束后,毛主席和朱老总谋划新的战略,决定红军主力向东推进到闽西和闽西北地区,因为那里地势偏僻,受敌人威胁较小;而且山地纵横,无河川阻隔,最适宜造成新战场;另外,当地的群众基础也好,有利于扩大红军。

1931年6月下旬,毛主席、朱老总率红军主力分兵于赣东、赣南、闽西、闽西北广大地区,发动群众,整训军队,发展红军力量,扩大根据地。

第二次围剿的失败,使蒋介石恼羞成怒。为了集中更多的力量对付中央红军,蒋介石不惜与北方军阀妥协,又对两广军阀采取守势。

经过各方调整,蒋介石最终调集了23个师又3个旅,共30万人,部署对中央苏区更大规模的围剿,并增调了5个嫡系师担任围剿主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亲自担任围剿军总司令,另外还聘请了英、日、德等国的军事顾问参与策划,浩浩荡荡发起了第三次围剿。

这一次,蒋介石采取长驱直入的战略,企图先击破红军主力,捣毁苏区,然后再深入清剿,临行之前,蒋介石在蒋匪军面前切齿发誓:这次围剿如不获全胜,就舍命疆场。当然,事后证明蒋介石无能又无胆。

国民党蒋匪军的第三次围剿来得如此之快,如此之突然,确实让毛主席和朱老总有些措手不及。此时红军各部尚处于分散状态,主力远在闽西和闽西北地区,总部则位于闽西建宁。

但料定敌人要再来围剿,则是他们预料之中的事。毛主席、朱老总沉着冷静,立即召开临时总前委紧急会议。经过总前委的周密分析,大家一致认为,蒋匪军这次行动很可能会分成几路,从不同的方面齐头并进,夹攻弱小的红军。

考虑到敌人进攻迅速,且已逐步深人我苏区前部地区,红军主力向赣南苏区前部和腹部集中已来不及,于是毛主席、朱老总毅然决定仍然采用诱敌深入的方针,将敌人吸引至中央苏区兴国、雩都、宁都、瑞金地区来打。

7月1日,蒋介石下达围剿红军的命令,30万国民党精锐部队分成左右翼两个集团,以急风骤雨之势向中央苏区长驱直入,企图把红军驱赶到赣江边一举歼灭。

毛主席和朱老总当机立断,一边指挥留守赣南的部分红军,开展游击战争,牵制敌人;一边指挥红军主力由闽西和闽西北回师赣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7月10日,毛主席、朱老总率总前委和总部人员从建宁出发,顶着烈日向赣南挺进。当部队进至瑞金时,得知敌人已进入苏区,正急于寻找红军主力作战。

毛主席、朱老总认为应利用国民党内各系军阀的矛盾,威胁两广地盘,加剧他们之间的矛盾,再让敌军深入到赣南底部,然后红军插回敌人后方,打其空虚之处。

朱老总通俗地说:“我们的方法,就是先躲开他(敌人),疲劳他,等(敌人)不堪了,再开始打。”

于是,朱老总、毛主席率部继续退却。

7月28日,部队到达江西兴国的高兴圩地区,完成了回师集训的战略任务。

朱老总还在战事间隙于7月上旬写了《怎样创造铁的红军》一文,提出要加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加强军事训练,提高官兵素质,加强集中指挥,以创造钢铁红军。

他指出,在重兵压境的严峻时刻,创造铁的红军是目前党的最迫切最重要的任务之一。而要创造铁的红军,必须具有这样六个基本条件:

确定红军的阶级性;
无条件地在共产党领导之下;
政治训练的重要;
军事技术的提高;
自觉地遵守铁的纪律;
要有集中的指挥和统一的训练。

朱老总的这篇文章对提高红一方面军乃至整个红军的作战能力,取得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蒋匪军在苏区内狼奔豕突20余日,一直找不到红军主力。7月底,蒋介石发现红军转移其侧后兴国地区,并错误地认为红军主力有西渡赣江的意图,便集中9个师的兵力,分路向西向南急进,直遏红军面前,企图压迫红军主力于赣江东岸而消灭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重兵压境,形势险恶。朱老总、毛主席于到达高兴圩的当天召开军事会议,讨论作战方针。

会议决定:由兴国经万安突破富田一点,然后由西而东,向敌之后方联络线上横扫过去,让敌主力深入赣南根据地置于无用之地,定此为作战之第一阶段。及敌回头北向,必甚疲劳,乘隙打其可打者,为第二阶段。此方针之中心是避敌主力,打其虚弱。

这正是朱毛红军战胜敌人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