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之间,向来没有是非对错,只有利益使然。美国之所以不参战,那是因为没好处。按理来说,二战欧洲打成一锅粥,正是美国走向世界,主持“正义”的大好机会,从政治角度而言,美国参与进来,没啥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当时的美国很安静,根本没这方面的心思。美国当时奉行的是“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这是其建国伊始,由国父华盛顿所制定的一个国策,最早出现于华盛顿卸任时的《告别词》中。

其核心内容就是:

坚持不与任何国家结盟,不卷入列强纷争,完全独立地处理国际事务

当然,这里的不结盟主要是针对欧洲列强,因为当时欧洲列强实力普遍超过美国,美国谁都惹不起,自然也就不想去趟浑水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随着自身实力的强大,美国开始逐渐调整自己的外交策略,一度将美洲划为自己的势力范围,但是总体方向还是没变,很少去参与欧洲事务。就算是打交道,那也是因为欧洲惹到自己头上了来了,比如美西战争,那主要是因为美国把拉丁美洲当成了自己领地,要驱逐赶走西班牙。

事实上,归根结底,还是一个实力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洲亲戚大乱斗,争得头破血流,实力空前衰退。美国看到了乘虚而入的机会,在总统威尔逊的推动下,由孤立政策转变为"国际主义",美国通过加入协约国阵营,正式插手欧洲。

当然了,当时所谓的"国际主义"并不成熟,更多的只是一个利益的附带品。其加入协约国的源头,乃是因为协约国是当时美国的金主。战争期间,英法与美国的军火物资贸易空前热烈,交易额高达数十亿美元。而同盟国虽然也和美国是贸易伙伴,但是流量太小,不足英法的百分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德国利用潜艇战,对大西洋的贸易商船进行无限制打击,极大地影响了美国做生意,美国自然忍不了,这才对德国宣战。对于美国来说,既然宣战了,那就意味着不再中立,潘多拉的魔盒既然被打开,那就得要利益最大化。

所以,威尔逊的"国际主义"开始了适用,美国希望通过这次机会,正式参与到国际事务的处理中来,获得话语权,甚至于打破英法主导的殖民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