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的是《论语·里仁》中的一章: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这是《里仁》的第二章,其实大家更容易记住也更应该记住的是第一章,核心四个字:里仁为美。全文是: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里是啥意思?南方还有个词,叫“里弄”,人们经常说“邻里”,“里”都是一个意思,在古代都是级别较低的居民管理组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里,党,乡等等,在古代,代表了不同户数的居民体。

“里仁唯美”的“里”,名词用作动词,居住之意。孔子的意思是,居住的地方,要有仁德(也就是要和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选择住处,不考虑仁德,怎么能算聪明呢?

想想孟母三迁,就是这个道理;孟母搬家,目的就是“里仁”。

进入正题——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孔子说,不仁的人没法长久地处于困顿之中(即不能安贫乐道),也没法长久地处于安乐之中(因为一遇到挫折他就不快乐了)。有仁德的人安于仁,聪明人利用仁。

一共两句话,前面的一句(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不难理解,各个版本的解释也相对统一。一个人如果缺了仁德,在快乐的状态下容易得意忘形,一旦得意忘形,就容易出现麻烦,短暂的幸福会迅速丧失,所以没法“长处乐”;同样,在困顿的状态下,他也会“穷斯滥矣”,因为穷困便可能干出不法甚至极端的事情来,既不能安贫乐道,也很难扭转命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对较难解释的是后一句: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前面的翻译,是杨伯峻先生的解释。再找几种:

杨朝明《论语诠解》:有仁德的人以行仁为安,有智慧的仁以行仁为利。

国承彦《论语译读》:有仁德的人安处于仁道,有智慧的人则顺行仁道。

总的来看,“安仁”“利仁”,可以解读为“安于仁”“利于仁”。

“安于仁”,什么意思呢?其实容易理解,因为仁德、仁厚,很容易被其他人误解为傻、憨、愚笨。白来的便宜不赚,不仗义的钱不要,你觉得是仁,别人觉得你傻。

你不耍小聪明,众人皆醉我独醒,大家都沉浸在囚徒困境中不能自拔,你自己忧国忧民忧子孙,情况好点的叫鹤立鸡群、孑然独立,情况差的就成了众矢之的,站在别人的对立面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时候,你还能不能做到心安理得?恐怕很难。如果无法心安理得、泰然自若,那就不是真的“仁”。真的仁德,在这种情况下也能泰然处之,不为所动。

知者利仁,知者即“智者”,“知”通“智”。智者,就是有智慧的人。“利仁”,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利用仁德”,一种是“利于仁德”。把仁德工具化,利用仁德,显得智者比仁者的境界要低一些;“利于仁德”则不同,有利于仁德——我未必是仁人,但会往那个方向努力,争取让社会出现更多的“仁”。

换句话说,智者更加灵活。他做不到在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情况下“安仁”,但会用一种更巧妙的方式,避免与众人的对立,让大家既不觉得自己憨傻,又能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别人,让大家共同去亲近仁人、走向仁德。

仁者是君主,智者就是宰相。君主可以气定神闲,画个圈、定定目标即可;宰相则要日理万机、上下协调、随机应变、因地制宜,把君主画的圈落地。

这是两种不同的境界。对一个国家或者民族来说,这两类人都不可或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金国,笔名高了高,高级编辑,著有《好父母养出好孩子》《写给孩子的趣味中国历史(12册)》《少年读史记故事(3册)》《中国历史超好看(6册)》《人生是一场修行》《唐朝那层窗户纸》《齐国那些事儿》等图书32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