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阳,有一条沿袭了数百年的河流——贯城河,它承载着这座城市的历史,给无数人留下珍贵的记忆,也曾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它为何消失,又为何重现?今天的《贵阳记忆》,我们跟随记者的镜头去探寻贯城河的前世今生。
在贵阳老城区云岩区的中心地段,贯城河绵延而过。初冬的暖阳下,河水波光粼粼、清澈见底。一大早,87岁的毕生荣老人就和往常一样,来到家门口的贯城河边走走看看。
贵阳市民 毕生荣:从我父亲那一辈就住起,住了90多年了,将近一百年了,这条河是看着我们长大的。
陪伴着自己长大,对于这条河,老人有着特殊的感情。他告诉我们,河流自北向南纵贯老城,因而得名“贯城河”,又因河水清澈如玉带,故名“玉带河”。贯城河是南明河的重要支流之一,旧时贵阳人多以井水为生,这条串联古桥和古井、周边集聚商贸文化区域的河流,便承载了人们丰富的生活记忆。透过老照片,我们依稀可以看到,潺潺流水穿过石桥,桥上“车水马龙”,桥下别有洞天。
贵阳市民 毕生荣:这条河原来就是一条河沟,还没有这么大,原来我们小时候还在里面打滚、洗澡,母亲在这里洗衣裳。
百年老河见证过贵阳的历史与变迁,却也一度消失了近60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贯城河因地势低洼容易造成内涝,再加上城市快速发展、人口不断聚集,大量污水无序排入河道,水体越来越黑臭,所以河道被陆续加上盖板,成为一条雨污混流大沟。那河、那桥,便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贵阳市民 毕生荣:盖子一盖上,上面有的就做馆子,把水都往里面倒,天气热气味一出来很臭,都没人来这里玩。
今年1月,随着太平路城市更新改造项目开街,贯城河揭盖复涌,消失的贯城河(太平路段)得以重现。
敢于揭开盖住黑臭水体的盖板,源于贵阳已经有了十足的底气。从2012年开始,贯城河就开启了与南明河同步治理的步伐。近年来,贯城河以控源截污、内源治理为核心,实施流域黑臭水体治理工程,并在贯城河上游新建贵医和六广门2座下沉式再生水厂,对贯城河周边污水进行集中处理。
在深埋地下32米的六广门再生水厂,生活污水从贯城河截污沟引入预处理区,后经生化处理、MBR膜处理、紫外线消毒后,水质可达到国家要求一级A标准,部分关键指标达到地表四类标准,处理后的水作为生态补水排入贯城河。
贵阳中节能水务有限公司六广门污水处理厂厂长 但功耀:贵阳的喀斯特地貌以及落差比较高,我们采取了深度换平面的方式,把污水处理厂放在下面,节省了更多的土地空间。六广门污水处理厂的设计能力是12万吨每天,全厂的水力停留时间10个小时左右,10个小时基本上能全部处理完成排出去。
曾经雨污混流,如今水清河晏,治理的是黑臭水体、修复的是生态、提升的是“民生三感”。消失近60年的贯城河得以重见天日,毕生荣老人的欣喜溢于言表。
贵阳市民 毕生荣:现在环境空气都好,这条河治理得好,越搞越美,我们非常高兴,也爱护它。
在南明河沿岸,贵阳一共布置了34座再生水厂,对每天流入南明河的上百万吨各类污水进行全覆盖、分段式治理。如今,南明河全流域25处黑臭水体全部消除,流域生态状况全面恢复,水质长时间稳定在地表Ⅲ类或Ⅳ类。今年1至9月,贵阳市28个地表水国、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100%、优良率96.48%。
从环境阵痛到系统治理,人们不断找寻着和自然之间的平衡,也追求着生活和发展之间的平衡。目前,贵阳已累计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5个,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常年超过99%。走在“一河清流、百山拥城、千园竞美”的筑城,绿水青山底色更浓,金山银山成色更足。
记者/罗朝一 齐凤麟 冯德稳
编辑/李彦君 责编/谢茜 审核/罗朝一 终审/谢涛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