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比亚迪“强迫”供应商在2025年压价10%的公函刷屏了,就是下面这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之而来的还有疑似某供应商的公开回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比亚迪也对此作了回应,又解释是行业惯例,又解释不是“强迫”而是协商,反正车轱辘子话说了一堆,至于效果嘛,反正大家都知道这是公关而已,所以基本上也就是那么回事。

不过,说句客观的,其实压榨供应商也不是比亚迪的专利,我记得好像年初时也看过长安发的同类通告,也是要对供应商压价10%;其他车企——可能除了问界这类专注高端车而且有华为品牌溢价的厂商,其他国产车企基本上都逃不掉压榨供应链的套路。而把目光转移到其他行业,其实绝大部分中国制造的厂商,都在压榨供应商以及员工的道路上一路狂奔。

最要命的是,你还不能说这个没有道理。毕竟性价比本来就是商品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对长期处于中低端的中国制造尤其如此。想要性价比,就免不了内卷,极致性价比就意味着极致内卷。这也是我们过去四十年能从农业国一跃成为全球最大工业国的重要法宝和秘诀。

不过,现在形势跟过去不一样了——一方面,大众已经受过了内卷,受够了这种对劳动力的极致压榨,怨气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国内外形势,也让我们依靠出口的经济发展模式越来越无以为继,提内需促消费,成为下一阶段拉动经济的主轴;决策层也由此转变思路,开始将提高劳动者薪酬摆到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最重要的是,随着工业体系的规模优势形成,以及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中国也在越来越多的领域积攒了足够的优势,足以支撑产业链摆脱内卷,进而给大众提供更多的收入。

所以,全民涨工资的时机,其实已经基本成熟了。

但为什么比亚迪们还要内卷,还要压榨产业链呢?从理论角度来说,资本天生就是要极致压榨以攫取最大化的利益。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资本从来就是要榨干劳动者身上的最后一个铜板——或者换做一个好听的说法,就是要把毛巾上最后一滴水拧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资本的本性使然,是规律。任何资本都不能违反——哪怕资本家本身也不行。

而从现实角度来说,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工业国,坐拥全球最大工业产能和最完备工业体系,所以产能难免过剩。既然过剩,就会面临激烈内部竞争。

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就算外战结束了,内战也没结束。对一家企业来说,哪怕取得了之于外国同行足够竞争优势;但内部却依然有大量同档次的竞争者。

这一点,哪怕是比亚迪这种行业王者也不例外。它在中低端电动汽车领域,可以把大众、丰田这些海外燃油车品牌碾压;但对于同样依托中国产业链的内部同行,比亚迪优势并没有大到难以企及的地步,所以要想长期保持优势,依然要不停地内卷,不停地压榨产业链乃至供应商。

这就和提内需促消费的宏观方向形成了冲突。

那怎么解决?

我们一般的思路是淘汰过剩产能。这个确实是一个解决办法。但这个办法,也有它自己的问题:且不说作为全球第一工业大国,产能过剩本身就难以避免;更重要的是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产能过剩才能促进竞争,才能逼迫企业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而不断升级创新,不断提高生产力,革新生产技术,进而带动产业发展水平的突破和提升。而反过来,如果真就剩那么几家,产能也不怎么过剩了,市场份额固定,那剩下的几家也都没了研发创新的动力,很容易就沦为财务主导的得过且过的公司,产业也就失去了生机和活力。

所以,产能过剩确实是问题,但产能真完全平衡,其实也是问题。当产能过剩很严重时,我们确实要想方设法去产能;但也不能把它一打死,最后搞得只剩下留下几家你好我好大家好,大家一起坐地分肥。

棒子

既然是这种思路,想靠淘汰落后产能来带动产业收入上涨,就必然存在局限性。可能像光伏这种已经卷出天际的行业,可以用这种方法来一下子;但只要不是卷到天怒人怨,还真未必适用于这一套。

那怎么办?我觉得提高企业综合税率(减少税收优惠),就是一个不错的思路。

很多人一提到提高税率,就下意识的觉得是在侵夺老百姓财富。说实话这真的是一个大大的误解。从理论上来说,政府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最后这些钱还是还到老百姓手里。而就现实来看,广大中西部非发达地区尤其是县城,基本上都高度依赖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供养。而用来转移支付给他们的中央财政,不就是一种广义税收吗?如果中央收不到税,哪有钱搞转移支付?广大中西部和十八线县城们拿不到转移支付,又有几个能凭自己的产业自给自足养活自己?

所以,提高企业综合税率本身并不是坏事,坏事是收上去的税被滥用糟蹋贪污。而只要能有效管住政府和官员的手——不说完全杜绝,但至少把规模限制在可控范围内,那税收收取上去再以转移支付等方式分配下去,这就可以起到调节贫富,带动共同富裕的效果:

这是很明显的。毕竟虽然理论上税收是全民共同承担,人人都要交税;但现实中肯定是规模大、利润高的企业,以及收入高的人群承担的更多——毕竟他们赚的多嘛。如果税收的少了,那也只意味着这部分省下来的钱被这少部分人占据,其实反而与共同富裕是相背离的。而美西方政客为了选票动辄就喊减税,却越减贫富差距越大,其实就是这么个道理。

当然,这事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税收多了,确实有利于财富再分配;但税率的提高,同样会提高产品的成本,伤害中国制造的竞争力。在过去,中国制造大多集中于中低端,属于谁都可以造的,我们这边成本高了,那市场就被其他国家的同行抢去了。为了维护这些产业的生存,我们不仅无法给他们多加税,甚至还要搞出口退税,以保持中国制造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但现在,随着产业升级、科技创新以及中国工业体系整体比较优势的显现,很多行业和产业中,我们已经获得了较大的对外比较优势——甚至优势大道到无可替代。既然如此,就完全可以在这些领域提高税收(降低优惠税率),从中获取更多的税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这些增收的税款,并不能直接成为劳动者的薪酬。但政府多收的钱也会再通过各种注入到社会,注入到全民。只要这种再分配相对合理,当有更多的钱流入到注入经济循环,这就会促成劳动力价格的整体性提升。

打个比方,以现在的市场行情,比亚迪给打螺丝的普工一个月给个6000块就合理了。但如果往内循环中注入的钱变多,全社会的劳动力价格就会整体提升。当各行各业工资都提高了,比亚迪再给6000块就不行,只有工资提高到7000、8000才有人干。同样,比亚迪给产业链供货商的价格也必须提升——因为别人家干活的工人,工资和福利待遇也提升了。

这才是解决低价内卷的根本办法。这种事儿,指望资本家自己良心发现是不可能得——胖东来这种属于十分稀罕的特例,虽然道德上值得称赞,但现实中确实很难大范围普及,延续性是问题,很容易随着于东来的去世而人亡政息。要解决内卷,尤其是价格、薪酬方面的内卷,最终还是要通过政府发力。

而税收,就是政府发力的重要抓手。

只不过,要税收这个手段能起作用,那前提就是我们要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在越来越多的行业和产业领域,获得相对于外国的比较优势。相对于外国的比较优势越大,我们企业的溢价就越高,我们就越不需要通过价格竞争来获取市场,甚至可以形成溢价。而到了这一步,政府才能在这些领域少减税甚至多征税,把更多的钱收上来,转移到其他行业,补贴到民生,进而推高全社会的劳动力要素价格,进而带动劳动者的薪酬乃至综合性福利待遇的整体提升。

现在,这种变化,已经在部分领域开始,未来会随着形势发展,不断拓展到更多领域,力度也会不断增加。具体到汽车领域,鉴于现在还有燃油车,尤其是合资车进口车这个大吞金兽需要消灭,所以新能源车还需要扶持,所以不仅增税时机不成熟,甚至还要继续维持补贴。但随着新能源车一统江湖,并在产品力方面拉开与传统燃油车的断代差距,那新能源车优惠的全面取消,乃至在出口等领域的加税,就会随之而来,而这些税收,将和其他越来越多的优势竞争力行业的税收一起,反哺到全民,反哺到国内经济循环,成为增加劳动者薪酬,提高劳动者福利待遇的推手,并最终成为内需爆发,经济内循环崛起的主要动力。

那么,除了税收,还有哪些手段,会成为这一轮全民涨薪,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的助力?

本文为老云看世界第88节、喜欢的读者,请用微信搜索公众号:老云的空间,收看全部老云系列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