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方土地都有厚重的历史,每一处地名都有人文的温度。睢宁的地名里藏着无数故事,它们见证了睢宁4000多年历史的发展,是睢宁文化的记忆,是睢宁人情感的寄托。
“无线睢宁”推出
《睢宁地名故事》专栏
和你一起探寻
睢宁各地地名背后的故事
触摸时代发展的脉搏
沿着104国道一路向南行驶,
在快到睢宁、泗县边界的时候,
会路过一座集市,
这里的街道楼房具有乡镇规模,
曾一度赫赫有名。
这里就是睢宁的“边陲之乡”——黄圩。
今天
睢宁地名故事之“黄圩”为您讲述
黄圩的由来
历史上的黄圩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集镇,在光绪十二年修编的《睢宁县志》中称之为“刘圩”。民国三十六年版《睢宁县地图》上改称为“黄圩”。为什么改变了地名呢?这里有一段故事。
黄圩是一处历史悠久的地方,起源于明朝,由刘姓、黄姓人家迁居至此,后经世代繁衍,形成村庄。黄姓住在东边,刘姓住在西边,两家互通婚姻,和睦相处。到了清晚期,太平天国运动社会动乱,匪患四起。刘家带头筑圩防匪,为两家共同使用,故称刘家圩。民国八年初,湖匪王学章部警告刘家莫管黄家事,否则,将联合多股土匪血洗刘家圩。自此刘家再也不愿帮黄家忙了,每到傍晚就早早关上圩门,明哲保身。黄姓家族不能坐以待毙,男女老少齐上阵筑圩,经数月劳顿,黄姓土圩子也终于竣工了,顺理成章称之“黄圩”。从此,原是一个村庄,以圩分成两半。但因刘姓筑圩较早,世人仍称此庄“刘圩”。清末民初,黄氏家族中一位名叫黄宗赏的人创办集市。为振兴人气,黄宗赏斥巨资请来大鼓、扬琴、马戏、柳琴戏轮番在集市上表演,持续了一个月,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村民前来看热闹。随着集市贸易久盛不衰,不断发展壮大,黄圩集的知名度逐渐提高,而“刘圩”二字就慢慢地从人们脑海中淡化,“黄圩”叫开了,一直沿用至今。
黄圩集有着上百年历史,每月农历二、五、七、十日逢集。逢集时,东西与南北走向的街道形成“丁”字形集市,商铺林立,吆喝声不绝于耳。不少安徽人到这里赶集、做生意,商贾云集,贸易繁忙。
从黄圩乡到黄圩社区
在集市中心的位置,就是名气不小的黄圩小学。学校创办于1932年,前身是一所私塾,期间因战乱停停办办,直到1955年,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建成现在的黄圩希望中心小学。
黄圩的故事还有很多。位于104国道旁,有一处弃用的黄圩乡政府大院,占地千余平方米。如今早已闲置并出租。
2000年,睢宁实行撤乡并镇,黄圩乡并入官山镇,成立了黄圩社区,虽说经历了撤乡并镇,但黄圩社区反而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104国道的拓宽频频受到“优待”,经过多年升级改造,社区各项事业如火如荼。
如今,行走在曾经的政府大院中,三层的办公楼极具历史年代感,假山、竹林矗立在院里,布满了斑驳的印记,仿佛能感受到当时的人们因黄圩乡,充满了热火朝天的干劲。
如今,这座位于苏皖边界的“边陲之乡”逐渐趋于平静,似乎临近的李集镇、官山镇掩盖了它的光芒。但黄圩的名字,一直烙印在睢宁人的心中,每每提起,都会回想起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