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跟慈禧是一个姓氏,是叶赫氏的后裔。
她8岁上学跳级,10岁能作诗,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
她曾在哈佛的讲台,用英语给学生讲古诗词。
她45岁被聘为哥伦比亚终身教授。
90岁仍然站着给学生上课。
她将积攒的3568万个人财产全部捐赠给南开大学。
可是谁又知道她曾经贫困潦倒,连个容身之所都没有,丈夫一直没有工作,为了养家糊口她到处兼职代课。
01
叶嘉莹于1924年出生于北平,她的父亲是叶赫氏的后代,清朝覆灭后,很多满人都改汉姓,所以叶赫家族以“叶”字作为姓氏。
她的父亲讳廷元,曾毕业于北大的英文系,在航空署任职,主要翻译西方有关航空的各种书刊。后担任中航公司的人事科长等职。
她的母亲曾在一所职业学校任教,婚后专心在家相夫教子。
因父母都出自书香门第,所以从小对叶嘉莹的教育非常重视。
叶嘉莹姐弟三人,她是家中长女,还有两个弟弟,虽然父母在接受教育方面没有重男轻女的思想,但对女孩子管得比较严,不许她出去玩。
图|叶嘉莹与弟弟
叶嘉莹从没有踢过毽子、荡过秋千,所以她生性好静。
凡事都有利弊,因为好静不好动的性格,她多了一些对周围事物的细腻观察。
她三四岁时,母亲请来她的姨母,做她的家庭教师,专门教她背《论语》,学习语文、数学和书法。
因为启蒙教育打下了扎实的语文和数学基础。
8岁那年,她就考入私立笃志小学,直接跳级到五年级,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
10岁时,她就考入了北京市立女二中,并且已经能够填写诗词,花池僵死的蝴蝶,朋友送的竹子,都成为了她入诗的素材。
父亲看过她的一些填词后,认为她有古典文学的潜质,就鼓励她用文言文写信。
抗战爆发后,叶嘉莹年仅13岁,她的父亲随航空公司迁往后方,从此杳无音讯。
她的母亲忧思成疾,做完子宫瘤手术后又因伤口处理不当,感染而死。
这一年叶嘉莹年仅17岁,她才考入北京辅仁大学国文系。
母亲去世后,叶嘉莹虽然被伯父收养,伯父也待她视若己出,但至亲亡故的精神打击难以排解,她只有通过写诗来表达对母亲的思念。
少年叶嘉莹
她写下了大量怀念母亲的诗词,其中包含《哭母诗八首》。
叶嘉莹的哭母诗
意思是她趴在母亲冰冷的尸身上,看着母亲仍然是生前的模样,可怎么也叫不应。看着那冰凉的棺材板,恍如隔世。
戏剧的是,母亲去世不久,她接到了父亲的来信,得知父亲还活在世上,她百感交集,写下了一首《咏怀》。
如果母亲在世时收到父亲的来信,母亲是不是就不会那么早离世,可惜这世上哪有那么多如果。
她化悲痛为力量,化哀思为坚持,致力于古诗词的学习与创作。
在大学二年级,她因成绩优异受到国学大师顾随的赏识,她将自己写的古诗词拿给老师顾随看,顾随看过她的哭母诗后很是欣赏,评价说:诗是诗,词是词,曲是曲,就是太凄凉。
在顾随的启发下,叶嘉莹修完了“唐宋诗”课程,让她的古典文学造诣在原有的基础上又上了一个台阶。
天降大任,先苦心志。
生活的不幸,却为叶嘉莹的古诗词造诣提供了深厚的精神沃土。
02
读大学时,叶嘉莹因才貌出众,收到过很多男生的情书,但她没有给他写情书的任何一个男生回复。
叶嘉莹说:不遇天人不目成。
意思是不遇到那个非常喜欢的人,就不结婚。
可是这个人却迟迟没有出现。
后来在一位老师的牵线下,她结识了赵钟荪。
赵钟荪追求叶嘉莹两年,几次向她发起求婚攻势,她都没有答应。
一天,赵钟荪失去了在秦皇岛的工作,其姐夫又在南京给谋了个国军海军的职务,他再次向叶嘉莹求婚,叶嘉莹却劝他安心工作。
赵钟荪说:如果叶嘉莹不答应她的求婚,她就不去南京任职。
叶嘉莹被他的执着打动,便答应了她的求婚,并与赵钟荪一同前往南京结婚。
婚后不久,因时局动荡,她离开故乡,追随丈夫前往台湾。
在台湾一年后,生活刚稳定下来,丈夫又因莫须有的罪名被抓捕,那天她们的家被翻了个遍,就连伯父写给她的诗也被抄走了。
之后,丈夫开始了长达三年的监狱生活。
叶嘉莹带着四个月大的女儿连个住处都没有,走投无路时只好投奔丈夫的姐姐。
然而姐姐家也是没有多余的住处,她只好抱着女儿在姐姐家的走廊里打地铺。
为了不打扰姐姐家人休息,她每天等姐姐家人睡下后才敢哄女儿入睡;次日早上,她要赶在大家起床前,先将床铺整理好,把走廊收拾干净;中午大家要午休,她担心女儿吵到别人,便抱着女儿在树荫下散步。
“腹有诗书气自华”前面还有一句“粗缯大布裹生涯”。
这也正是叶嘉莹此时的真实写照。
她晚上在诗词里宣泄着自己的悲苦,白天又披甲上阵。
她在其中一首诗中这样写道:覆盆天莫问,落井世谁援。剩抚怀中女,深宵忍泪吞。
足见她当时的境地:孤立无援,无人诉苦,抱着女儿,只能深夜暗自流泪。
台大的校长包家驹回忆说:我所见到的叶先生,是在永康街擦地板,架着竹笼在炭火上为她的女儿烘烤尿片的人;我还看到她是在厨房里洗菜,挽衣袖疏通水槽的人。
图|叶嘉莹与女儿
女儿稍大一点,她一边带着女儿谋生,一边四处打听丈夫的消息。
就在丈夫赵东荪出狱前,通过堂哥的帮助,她有了一份在台南光华女中教书的工作,她和女儿才住到了教师宿舍里。
当她与女儿的生活有了保障,丈夫也被释放出狱,那一刻她终于如释重负,准备迎接新生活。
夫妻团聚,叶嘉莹再次怀孕。
当叶嘉莹以为生活迎来了转机,没想到磨难远远没有结束,而且更为漫长。
丈夫赵东荪出狱后的就职之路并不顺畅,因为性格原因很多工作都干不长久。
他还将自己在外面受的气全部撒到了家里,叶嘉莹和孩子只要做得不合他心意,他总是恶语相向。
好不容易撑到第二个孩子出生后,她还非常虚弱的躺在病床上,丈夫赵东荪见又是一个女儿,就不管不顾的转身走了,全然不顾她的死活。
起先她怨天忧人,埋怨命途多舛,父母早亡,婚姻遇人不淑。
后来在读到王安石的一首诗时,她想通了,诗中有这样一句:风吹瓦堕屋,正打破我头。瓦亦自破碎,岂但我血流。我终不嗔渠,此瓦不自由。众生造众恶,亦有一机抽······“
意思是世间万物都有机缘,不要难为自己,要学会与自己和解。
叶嘉莹在《我的生活历程与写作途径之转变》时说:我那时对于一切加在我身上的咆哮欺凌全都默然承受,这还不仅是因为过去的古老家庭中,曾接受过以含容忍为妇女之美德的旧式教育使然,也因为当时我实在没有多余的精力可以做任何的争论了。
在经历了无数日夜的内耗后,她也想通了,她放下了对婚姻的期待,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到了事业上。
成年人的世界就是不断的打怪升级,关关难过,关关过。
03
1954年,叶嘉莹到台湾大学任教,并兼职在淡江、辅仁两所大学教课,教学除了给她物质上带来保障外,她享受教学带来的成就与乐趣。
她在台湾大学执教整整12年,因为对古文的讲解深入人心,她收到了美国哈佛大学客座教授的讲学邀请,并且全校的教师中就选中了她。
当时合同签约是两年时间,合约期满后,哈佛大学还想挽留,叶嘉莹想到父亲一人在台南,坚决地回台教书。
图|给学生上课的叶嘉莹
但是丈夫因为在台受到“白色恐怖”的迫害,所以坚持要留在加拿大。
叶嘉莹便留丈夫与两个女儿在美国,自己回到台大教书。
后来丈夫在美国也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他和女儿们的生活没有了保障。
因为按当时台币和美币的汇率来算,叶嘉莹就算在台兼职代再多的课程,也无法供养丈夫与女儿在美国的生活。
恰好此时哈佛大学邀请她再去做合作研究,她便接上父亲一同前往美国工作。
但是因为签证的问题,她不得不留在加拿大温哥华。后来在哈佛一位教授的推荐下,她进入了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教书。
于是1969年,叶嘉莹全家移居至加拿大,并成为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
生活刚刚有了起色后,生活再一次给她当头棒呵。
她的大女儿和女婿结婚才三年,就因一场车祸双双遇难。
年过半百的叶嘉莹再一次遭受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苦,她将自己关在屋子里,不跟任何人说话,独自舔嗜着伤口,一口气写下十首《哭女诗》。
其中一句:检点嫁衣随火葬,阿娘空有泪千行。
作为一位母亲,能做的就是将女儿的新嫁衣一起火葬,无尽的悲伤,化作千行泪。
叶嘉莹的恩师顾随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极大的悲哀和痛苦,会让人生有另外一种体会。
在大女儿遇难两年后,叶嘉莹在报纸上看到中国一所大学的招聘启示,这则启示瞬间激起了她的思乡之情。
这时正是中美建交的蜜月期,叶嘉莹提出回国讲学的申请很快就被批了下来,于是她利用每年的假期回国到高校讲授古典诗词。
她先后在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复旦大学等几十所高校讲学。
她讲课从来不坐着,哪怕是九十岁高龄,她都是优雅的站在讲台上,带领着学生们徜徉在诗词的海洋中。
图|叶嘉莹先生
为了将古典诗词文化传承下去,七八十岁的她不辞辛劳地往返于太平洋两岸。
她在南开大学创办了古典文化研究所,并捐上自己的十多万退休金,设立学术奖学金。
直到2015年,91岁的她才回国定居在南开园,她再次捐款1711万,用来建设古典文化的继承和研究,她总计捐出3568万,全部用于古典文化的研究。
叶嘉莹说,自己一生遭遇了很多磨难和不幸,在外人看来她一直很平静,很乐观,这与她热爱古诗词有很大关系。
天以百凶成就了叶嘉莹,叶嘉莹却将个人小爱转化为博爱,一生致力于古诗词的研究,成为名传千古的女先生。
她完美诠释了:生活哪能多如意,生活以痛吻我,我也要抱之以歌,学会与自己合解。
谨以此文纪念2024年11月24日逝世的叶嘉莹先生。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