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两篇《今日头条》的看法
昨天下午,淮安区老年科协朱学举副会长把《今日头条》转发给我,文章没有署名,没有标题,是一篇短文。开头写道:“今天的翔宇大道淮安区段曾是古淮河河道。”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外聘教授、淮安市政协特邀文史委员祁宏感叹沧海桑田。短文主要是说,南北气候分界线的地标建筑架设在废黄河上是应该的,“现在的废黄河也是明万历期间为了疏解黄河水患而挖的一条入海水道,这是以把淮河填平为代价的”。“淮安为什么把南北分界标志建立在废黄河,是因为古淮河被填平了”。进而说“苏北灌溉总渠年代太短,不能代表历史”。
我看完全文后,明白了朱学举副会长为什么把这《今日头条》转发给我。因为2022年11月30日,融媒体编辑寒冰先生在“今日头条”上以标题《水利专家王福林:南北气候分界线的地标应该设在淮安何处?》发表了我的文章。我那篇文章的原标题是《南北气候分界线的地标不应该设在废黄河上》,曾于2017年6月刊载于《水与中国》杂志,我在文章中详细地阐述了,废黄河不是古淮河,南北气候分界线地理标志应该设在古淮河上。
我认真地分析了这篇短文后,认为短文是有人想借同是淮安区人祁宏先生的口来否定《南北气候分界线的地标不应该设在废黄河上》这一观点。其实祁宏先生并没有说“废黄河”就是古淮河,更没有说南北气候分界线的地标设在废黄河上是应该的。至于作者提出的那个“大球”“建立在废黄河,是因为古淮河被填平了”的观点,也是经不住推敲的,在这里不禁要问:因为古淮河被填平了,就可以将从来没有流过淮河水的废黄河来充当古淮河吗?就可以随便指一个地方告诉人们:“这里就是淮河”,这不是指鹿为马吗?这不是严谨的历史观与科学观,根本没有历史资料支撑,是不是显得既苍白又可笑?
我怀疑短文的作者,就是2009年策划在废黄河上建设南北气候分界线地标的那些人。他们在市里有一定的声望,在某些领导岗位上担任要职,深得淮安市党政领导的信任。他们就是坚持错误,不想拆除那个不伦不类的大球。
不知道为什么,他们挖空心思一定要把废黄河说成是古淮河,在废黄河的大桥上挂起“古淮河大桥”的牌子,把徐杨小堆一带的湿地,说成“古淮河湿地”,把废黄河边上的文化长廊,说成“古淮河文化长廊”,从而遭到市民唾骂:我们叫了一辈子废黄河,为啥要叫古淮河?古淮河在大南边啦!幸亏我们这些人还在。由此可见,他们这些“好心人”不仅仅是不尊重历史,更是在推翻历史,在伪造历史!
我始终认为:我国南北气候分界线地标建筑物不应该架设在废黄河上。为此,再次简单地阐述废黄河和南北气候分界线,批驳他们的错误观点,也向广大群友宣传。
1、关于废黄河
明嘉靖年间,黄河连续在草湾附近决口,屡塞屡开,直下赤晏庙,经安东(今涟水)向东入海。明万历四年(1576年),黄河泛滥,大水直冲淮安三城,为缓冲相家湾(今河下古镇)急流,由草湾开支流三十里,达安东与正河相接,裁弯取直,以杀其势。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又于徐杨筑坝堵塞淮河主道,使其向南主流不通,迫使黄河水由新开支流草湾河流向东北,经安东再东行入海,使支流变成了主流。这草湾河就是后来的废黄河。
此时淮河上游来水,因河口泥沙淤淀,已经不能流入淮河故道,致使徐杨以下即山阳大湾的淮河故道,水源枯竭,先后演变成盐河、乌沙河、市河。废黄河怎么可能代替古淮河呢?
说什么“其实废黄河只是历史上的淮河入海水道之一”,我不同意这个观点,淮河就是淮河,废黄河就是废黄河,尽管黄河夺淮,但竖着那个大球的废黄河从来就不是古淮河的一部分,从来没有流过古淮河的一滴水。
2、关于南北气候分界线
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南北气候分界线,也叫南北地理分界线。现在网络上、教科书上都改成秦岭——苏北灌溉总渠一线是我国南北气候分界线。因为这条线所处的特殊地理环境,使其南北两侧的气候气象、人文景观、生产方式、生活习俗等诸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不是一天形成的。我国的地理学家把秦岭——淮河一线,定为我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是基于几千年的历史史实,客观的自然规律,是非常正确的。
请国家测绘局的测绘专家来确定这条分界线,这是天大的笑话。这条线不是地面上的建筑物,可以看到的。它在空中,是无形的,你用再精密的仪器也是看不到,测不出的。你应该向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请教,这条线是以多年平均1月份气温的零度线为基准,绘制在气象图上才可以看出来的。说明当年策划建设地理标志的人,是不懂得什么叫南北气候分界线。
说什么“苏北灌溉总渠年代太短,不能代表历史”,更可笑了,不管怎么说,“苏北灌溉总渠”也是历史的延续,是落实毛主席、党中央“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这一划时代的伟大工程,是淮河东流的一项重要工程。南北气候分界线,对应在苏北灌溉总渠的上空,它是不管你地面建筑物历史长短的。如果这个大球你不想建到淮安区,那就建到淮河与苏北灌溉总渠的联线上,在平原地区这条空中的零度线是不大会弯曲的。盐城市就把南北气候分界线的标志性建筑架设在苏北灌溉总渠上。
据我了解,淮安市的领导,看到我写的文章后,认为是有道理的,听说已经把标志园的牌子取掉了。废黄河桥上“古淮河大桥”的牌子也没有了,徐杨小堆一带的湿地,听说现在也改成“古黄河湿地”了。这是非常好的事情,说明市领导对于纠正历史错误已经很重视了。这是我们党有错必纠的优良传统,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那些被篡改了的历史,也一定会纠正过来的。
王福林: 江苏淮安河下古镇人,1940年3月出生,1959年淮安中学毕业,考取华东水利学院(今河海大学)。中共党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曾任河南省新乡水利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同时兼任新乡地区水利学会副秘书长;水利部黄委会引黄灌溉试验站站长,同时兼任新乡市水利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金堤河管理局局长、党组书记,正厅级。2005年退休后,回到河下古镇,创作出版《古淮水痕》《古淮史迹》《古淮遗韵》三部曲。其他主要著作有:《新乡地区水事浅议》《金堤河地区水事纠纷》《求索之路水事札集》和诗集《水魂》等。
来源:淮安区古城历史文化研讨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