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回路重建对脑损伤后的修复至关重要。传统脑机接口BCI通过连接大脑与外部控制器来弥补脑丧失的功能,但在大面积空腔损伤时效果有限。大脑类器官是体外培养的三维神经组织,能够模拟神经发育与神经回路,并在宿主大脑中表现出良好的存活与轴突生长。将类器官移植到损伤区可能克服传统BCI的局限性。
近期,天津大学李晓红团队结合BCI与类器官移植,开发了类器官-脑机接口(OBCI)系统。研究评估了OBCI的长期安全性和可行性,并探讨了神经调控策略。该系统通过调控刺激促进移植物分化与成熟,增强类器官与宿主大脑的连接,展现了修复大脑功能的潜力,未来可指导神经元发育并恢复功能性神经网络。相关成果于2024年11月6日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期刊。
结果
OBCI模拟---体外类器官-电极复合体的创建
为模拟类器官-脑机接口(OBCI),研究人员在体外构建了类器官-电极复合体。类器官在体外培养90天后,插入双支柔性电极(图1A, B)。在第120天(D120),类器官中观察到丰富的NeuN+细胞、皮层VI层(TBR1)、V层(CTIP2)、III层(SATB2),以及大脑皮层标志物的表达。还发现星形胶质细胞(GFAP)和谷氨能神经元(VGLUT1标记)。
此外,在D120时类器官组织内形成了丰富的突触。而且从D90到D150,尖峰放电、爆发活动以及持续时间显著增加。这表明体外类器官电生理功能的逐渐成熟。
Fig1. 类器官-电极复合体刺激参数探索。A: 类器官-电极复合体示意图; B: 调节、固定和记录的时间轴; C: 尖峰发射率与刺激频率和振幅相关; D,E: 刺激改变尖峰间期分布; F,G: ES组SATB2、CTIP2和TBR1标志物表达更明显; H,I: ES组SYN+和PSD95+共标点更多,突触形成更丰富; J, K: GLUT1和MAP2染色显示ES组突触增强; L, M: GFAP和NeuN染色表明ES组胶质细胞活性更高; N,O,P,Q: ES组发射率和同步指数显著高于Ctrl组.
神经调控策略的探索---针对体外类脑器官
为了研究有效的神经调控刺激参数,研究人员在三个电极位置上测试了6个频率梯度(1,10,30,50,70,100 Hz)和4个振幅梯度(10,30,50,70 μA)。结果显示,当采用50 Hz频率和50 μA振幅的恒定电流、阴极引导、双相方波刺激时,类器官表现出更高的放电频率(图1C)。与对照组(未受刺激的类器官)相比,电刺激组(ES组)类器官的峰间间隔(ISI)显著缩短(图1D,E)。
电刺激还促进了类器官内皮层板分层结构的变化。ES组在TBR1表达上较对照组减少,CTIP2的比例增加,而SATB2的表达则无显著差异(图1G)。重要的是,ES组的突触密度更高(图1H,I),VGLUT1的表达水平较高(图1J,K),星形胶质细胞的数量较对照组有所减少(图1L,M)。电生理特性分析进一步表明,ES组的尖峰放电率、网络同步性和低频能量均高于对照组。上述结果表明,电刺激有效促进了类器官功能的成熟(图1N-R)。
OBCI的构建与长期有效性
为模拟皮层损伤,研究人员在宿主的初级感觉皮层(S1)创建了损伤空腔。研究团队将培养40天的GFP+类器官移植至宿主的S1区域(0dpt),并在移植后第25(25dpt)天进行二次开颅手术,植入双支柔性电极以进行信号记录和电刺激,从而构建了OBCI系统(图2A-C)。
在术后第60天和第120天对电极周围进行免疫染色(图2C,D),来评估OBCI对体内组织的安全性。结果表明,电极周围未见小胶质细胞(IBA1+)或星形胶质细胞(GFAP+)聚集且大部分小胶质细胞未被激活(图2C,D)。电极周围的血管结构分布良好,神经元表现出丰富的突触素表达(图2D)。在移植物内,神经元逐渐分化(DCX)并逐步成熟(MAP2)(图2E-G)。总体而言,植入电极未对类器官或宿主大脑造成任何显著损伤。长期监测结果表明,信号活动随时间逐渐增强,表明脑类器官正在成熟,且电极持续有效(图2I,J)。
Fig2.体内构建OBCI。 A: 体内OBCI示意图; B: 移植物与小鼠大脑的明场显微照片(有/无电极); C: 60 dpt 时 OBCI 概览; D: 60 dpt 时小鼠大脑电极插入情况; E: 120 dpt 时人类细胞核(HN,红色)和 CD31(绿色)的标记; F-H: 120 dpt 时移植物中 MAP2(F)、DCX(G)和突触(H)的免疫染色; I: 体内类器官的高通电生理轨迹; J: 电极的频谱图; K: 计算 BO、BO-ET 和 BO-ET-ES 组移植小鼠的存活率; L: 柔性电极的信噪比分析.
//**注**//
BO组:类器官植入组
BO-ET组:类器官和电极植入无调节组
BO-ET-ES组:类器官和电极植入后电刺激组
早期刺激通过OBCI促进神经发育
随后,研究人员在30 dpt和60 dpt两个关键时间点对移植物进行调控,并实施10天体内调控(图3A)。结果发现BO-ET-ES组相对于其它组表现出更好的移植物生长、分化和功能成熟。具体而言:
(1)移植物增大:60 dpt刺激后,BO-ET-ES组移植物体积显著增大(图 3B,C),且Ki67+细胞比例高于BO组和BO-ET组,表明细胞增殖增强(图3D,E)。
(2)血管浸润增强:BO-ET-ES组移植物内血管浸润更多,呈管状形态(图3F,G)。
(3)神经分化加速:与BO和BO-ET组相比,BO-ET-ES组移植物中神经祖细胞(PAX6+)减少,成熟神经元(NeuN+)增加(图3H-K)。
(4)皮质神经元亚型增加:BO-ET-ES组移植物内SATB2+和CTIP2+皮质神经元数量显著增多(图 3L-O)。
(5)突触连接性增强:BO-ET-ES组中hSYN与PSD95共定位点显著增加,表明突触连接更为成熟。
Fig3. 早期刺激通过 OBCI 促进类器官移植物分化。A: 类器官植入(0 dpt)、电极插入、1 M刺激和信号记录的时间表; B: BO、BO-ET和BO-ET-ES组小鼠大脑的类器官生长情况; C: 类器官体积定量分析, BO-ET-ES组显著增大; D: 60 dpt时,各组免疫荧光染色; E: 定量Ki67+细胞; F: 60 dpt时各组的HN和CD31免疫荧光染色; G: 血管结构(CD31),BO-ET-ES组的血管浸润更多; H-J: PAX6(神经祖细胞标记)和NeuN(成熟神经元标记)免疫染色; I-K: 定量分析PAX6+和NeuN+细胞; L-N: 120 dpt时CTIP2和SATB2的免疫荧光染色; M-O: 定量CTIP2+HN+细胞和SATB2+/GFP+细胞; P: 180 dpt时三组的hSYN和PSD95共定位的免疫荧光染色; Q: hSYN/PSD95共定位点的数量.
早期刺激通OBCI促进了移植体的功能成熟
在类器官逐步成熟后,研究人员使用OBCI评估了移植体的功能变化(图4A,B)。结果发现,在为期10天的刺激过程中,BO-ET-ES组的放电频率显著高于BO-ET组(图4C)。局部场电位(LFP)分析显示,BO-ET-ES组中频和高频带能量显著增加,而低频带能量和信息熵保持稳定(图4D)。伽马频带能量在BO-ET-ES组显著增强(图4K-M)。
重要的是,跨频率相位-幅度耦合(PAC)分析显示,BO-ET-ES组的PAC显著增强,表明移植体功能成熟度提高(图4N,O)。75dpt时,BO和BO-ET-ES组与未处理小鼠在新物体识别和运动能力测试上无显著差异,表明电刺激不会损害记忆或运动功能。
Fig4. 早期刺激可通过 OBCIs 促进器官组织的功能成熟。A: 早期刺激的时间轴; B: 行为测试图像; C: 一天内受刺激有机体电生理学变化; D: 伽马波段能量分析; E-F: 120 dpt时的高通轨迹(3秒记录)和光栅图(60秒记录); G-J: 40-180 dpt刺激后的电生理特征; K-L: 120 dpt时功率谱密度和频谱图; M: 40-180 dpt伽马总功率百分比; N-O: Theta-Gamma相位-幅度耦合(PAC)分析; P-Q. von Frey试验结果.
晚期刺激通过OBCI改善了移植体的结构整合
类器官在60 dpt时广泛与宿主大脑连接,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评估了晚期刺激对结构整合的影响。结果发现,在120 dpt时,BO、BO-ET和BO-ET-ES组移植体均良好存活(图5C)。类器官移植体在60、120和150 dpt时逐步向宿主大脑投射,形成模糊边界的束状投射(图5D)。
此外,晚期70Hz刺激显著增加类器官向同侧宿主投射的数量和投射距离(图5E)。类器官与宿主之间形成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连接(图5F-I)。同时,神经突触的成熟与密度增强,具体表现在,BO-ET-ES组移植体的神经元突触棘密度显著高于BO和BO-ET组(图5J,K)。
重要的是,类器官向宿主投射的功能性突触逐步形成,晚期刺激显著促进突触整合(图5M)。以上结果表明,晚期70 Hz刺激通过增强类器官与宿主间的神经投射、突触形成及功能整合,进一步促进了移植物与宿主大脑的连接性和功能性成熟。
Fig5. 晚期刺激通过OBCI改善了移植体的结构整合。 A: 晚期刺激(60 dpt开始)时间轴及参数; B: 移植物-宿主和宿主-移植物间的突触结构示意图; C: 不同组别小鼠在 120 dpt 时的大脑冠状切片; D:冠状切片高倍视野显示移植物的高密度GFP+神经投射; E: 120 dpt 时,投射量化分析; F-H: 120 dpt时移植物内兴奋性标记及抑制性标记的免疫染色; G-I: VGLUT1 和 GAD65/67 密度定量; J-K: 120 dpt 时的树突分支和突棘密度; L-M: 共定位点数量的量化.
晚期刺激通过OBCI改善了神经功能
最后,研究探讨了移植体与宿主大脑的电生理功能(图6A)。结果发现:在为期10天的刺激过程中,类器官的放电频率、爆发频率和爆发持续时间显著增加(图6B-D),表明移植体内突触成熟和电信号传递的提升。尖峰幅度未见显著变化(图6E),表明个体神经元的动作电位保持稳定。
重要的是,电刺激使得类器官与宿主间的连接性和耦合性增强。刺激后,类器官内部的自相关性和类器官与宿主之间的交叉相关性显著增加(图6H-J)。刺激后10天至三个月,宽带低频和伽马活动之间的相位-振幅耦合(PAC)持续增强(图6K),表明电刺激对神经网络连接的长期促进作用。von Frey机械测试发现移植体整合进宿主S1皮层功能回路,且电刺激促进了晚期行为功能恢复(图6L-N)。
Fig6. 晚期刺激通过 OBCIs 促进了器官组织与宿主之间的功能整合。A: 2 M 刺激的时间轴; B-E: 刺激后移植体不同时间段的尖峰定量; F-G: 刺激后移植体伽马频段能量与功率谱; H-I: 从第 60 天开始,每月为间隔的刺激后移植体内部及移植体-宿主之间的相关性; J: BO-ET-ES 组在 60、90、120 和 150 dpt 的相关系数分布; K: BO-ET-ES 组在 60、90、120 和 150 dpt 时 PAC 分布; L-N: 120 dpt和150 dpt时,各组在机械刺激后的频段活动变化.
此研究开发了OBCI系统,将类器官作为移植物,结合BCI提供刺激,促进类器官与宿主大脑的结构和功能整合,以此改善宿主功能。OBCI系统克服了传统设备在伤腔中的局限性。通过优化柔性电极植入策略,减少感染和损伤风险。研究发现类器官在植入25天后生长良好,适合后续电极的植入。且系统显示出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移植物在长期监测中保持功能信号复杂性的增加。
调控的策略是关键。实验表明,恒流、双相方波信号是安全有效的刺激形式。通过参数优化,证实50Hz和50μA为最佳刺激条件,可以显著的提升移植物功能成熟度。刺激还能促进细胞增殖、血管生成和神经元分化,加强移植物与宿主的整合。通过探索刺激频率的效果,发现70Hz显著增强移植物与宿主间的功能相关性。OBCI系统展示了在脑损伤修复中的潜力,未来为疾病治疗提供了新平台。
Referenc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4-53858-2
翻译整理:BrainGeek
仅用于学术分享,若侵权请留言,即时删侵!
欢迎加入脑机接口社区交流群,
探讨脑机接口领域话题,实时跟踪脑机接口前沿。
加微信群:
添加微信:RoseBCI【备注:姓名+行业/专业】。
欢迎来稿
1.欢迎来稿。投稿咨询,请联系微信:RoseBCI
点击投稿:
2.加入社区成为兼职创作者,请联系微信:RoseBCI
一键三连「分享」、「点赞」和「在看」
不错过每一条脑机前沿进展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