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闽西的龙岩市长汀县有山岭被称为“火焰山”,从闽东宁德出发,跨越450多公里到达目的地,却遍寻“火焰山”而不得见。

“火焰山”究竟在哪?长汀人不无自豪地说,“经过数十年的水土流失治理,‘火焰山’早已是过去式,如今的长汀处处是‘绿满山’‘花果山’,树起了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面旗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女唔敢嫁河田”

冬意初现,长汀依然草木葱茏,一碧千里。当天南海北的游客到此“打卡”时,谁能想到,长汀曾经是我国南方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县份之一。

河田长汀县的人口大镇,古时候拥有“柳村八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柳村”变成“河田”,山岭、清溪成了“赤岭”“朱溪”。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科教馆展出的图文资料,还原了这段历史。

长汀地处南方丘陵红壤区,表土殆尽、母岩裸露,形成以河田为中心的连片严重水土流失区。见惯了绿水青山的人,或许难以想象那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1942年,福建省研究院土壤保肥试验区研究员张木匋在工作总结中写:“四周山岭,尽是一片‘血’光。树木,很少看到!偶然也杂生着几株马尾松,或木荷,正像红滑的瘌秃头上长着几根黑发,萎绝而凌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科教馆展出经过复原的未治理“火焰山” 。龚键荣摄

成立于1940年的福建省研究院土壤保肥试验区是我国最早的水土保持科研机构,走出了夏之骅、张木匋等一批水土保持工作先行者。此后,土壤保肥试验区历经多次改革更名,至2019年成立长汀县水土保持中心。

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的探索实践起伏断续,收效甚微。张木匋所描述的长汀水土流失状况,一直持续至20世纪80年代。1985年的卫星遥感普查结果显示,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达146.2万亩,占国土面积的31.5%。

在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河田、三洲、策武一带,“山光、水浊、田瘦、人穷”是当地群众的共同记忆:“山上光秃秃的,零星长着几棵老头松,红土裸露在地表,远远望去就像‘火焰山’。”“中午太阳直射时,地表温度高达70多度,鸡蛋掉地上怕也要熟了。”“下雨时,水流夹杂着泥沙往下冲刷,发出哗啦啦的声响,可怕得很。”“山上流下来的泥沙淤积在河道,形成‘河比田高’的景象,这就是河田镇名字的由来。”

还有民间歌谣唱道:“落三工,黄泥田。旱三工,田爆皲。有食一餐冇一餐,有女唔敢嫁河田。”

多少年来,水土流失问题就像悬在头上的一把“利剑”,让长汀丝毫不能放松,身处退无可退的境地。

“草根英雄”当先锋

严重水土流失现象在长汀持续了上百年之久,治好一方水土,才能富一方百姓。为此,长汀县紧紧依靠群众,出台扶持政策措施、统筹安排专项资金,按照“谁治理、谁拥有、谁受益”原则,鼓励农民大户参与水土流失治理,变“要我治理”为“我要治理”。

通过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后进赶先进、先进更前进,长汀涌现出“断臂铁人”兰林金、“种果大王”赖木生、“造林大户”林慕洪、“绿色使者”刘静美、“种兰能人”廖炎士等一批积极参与水土保持、带动产业发展的“草根英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年年造林不见林到绿满山头果满园,这背后除了“草根英雄”的示范带动,也离不开各级水土保持单位干部和科研人员的孜孜探索,就如地理学家朱鹤健、福建省水利厅水土保持试验站副站长林敬兰等专家学者均在长汀留下深深足印。

长汀县水土保持中心主任岳辉介绍,在长期治理中,长汀创造性地提出“反弹琵琶”理念,研究出“老头松”改造、草灌乔混交、等高草灌带、崩岗治理、草牧沼果循环种养等水土保持实用技术,为精准治理、深层治理水土流失提供了“长汀方案”。

山河不绿不收兵

历经十年奋力攻坚,长汀水土流失率从2000年的22.74%降至2011年的10.26%,在水土流失治理取得关键性胜利之后是鸣金收兵还是砥砺奋进?

进则全胜,不进则退。长汀历届县委、县政府发扬“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长汀精神,始终把水土流失治理作为最重要的政治责任和生存工程、发展工程、基础工程、民生工程来抓,不断凝聚治理水土流失的强大合力。

“多年来,我们创新‘生态党建’模式,深化集体林权改革,整体推进生态县建设,摸索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多策并举、以人为本、持之以恒’的水土流失治理‘长汀经验’,相关做法入选联合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长汀县相关负责人说。

2023年,长汀县水土流失率降至6.44%,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森林覆盖率提高到79.55%;国控、省控断面水质和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维管束植物恢复到340种,鸟类恢复到306种。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长汀县在全省23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中实现首批脱贫“摘帽”,近8年7次入选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成功签约全国首单水土保持碳汇交易。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坑村群众当年种下的千亩银杏树,如今已华丽变身银杏生态公园,每逢周末游客盈门。“85后”村党支部书记袁健杰接过沈腾香的“接力棒”,不断完善旅游配套,丰富旅游业态,擦亮“闽西银杏第一村”。去年,全村接待游客23万人次,旅游收入2500万元。(文/图 宁德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