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香港女作家协会举办2023-2024年度创作奖颁奖典礼,大湾区作家相聚香港,罗旭(笔名吟光)以长篇小说《港漂记忆拼图》荣获小说年度创作奖。
香港立法会议员邓飞、《香港文学》杂志总编游江、《文汇报》首席记者江扬、香港女作家协会会长何佳霖为吟光颁奖
特邀颁奖嘉宾有香港立法会议员邓飞、凤凰卫视何亮亮、《香港文学》杂志总编游江、香港艺术发展局文学委员会主席罗光萍、《文汇报》首席记者江扬、香港女作家协会会长何佳霖等。著名作家周蜜蜜荣获“终身创作成就奖”,为年轻一代文学创作者做出榜样。年度创作奖备受期待,类别有小说、现代诗、散文诗以及文艺创作四个奖项。罗旭(笔名吟光)获得小说年度创作奖;史云彦(笔名云影)获得现代诗年度创作奖;顾文榕获得散文诗年度创作奖;梅真、梦如印象获得文艺年度创作奖。游江先生与江扬女士宣读颁奖词,赞扬她们不负光阴,以自己独特的视角与才华取得佳绩。另荣获贡献奖的有文体界翘楚贝钧奇主席、明灿律师、梅真教授、蔡丽双博士、文榕主编等。
受邀参加盛会的还有广东文学馆副馆长、《作品》副主编、诗人郑小琼,《少男少女》主编吕晓霞以及澳门作家吕志鹏、澳门大学博士郑靖。次日,部分代表参加了在香港文学馆举办的“城市女性文学创作”会谈,畅谈大湾区血脉相连的城市生活与写作现场,相互启发碰撞,坚持女性写作的力量。出席活动的还有澳门作家协会会长马莹莹、澳门科技大学余思亮教授等。会后作家们参观了文学馆的“文学×新媒体跨界艺术”科技项目。
在香港文学馆举办的“城市女性文学创作”会谈
吟光介绍带领香港文学馆制作的“文学×新媒体跨界艺术”项目
附吟光颁奖词:
罗旭(笔名吟光)的长篇小说《港漂记忆拼图》曾获作家出版社2023“年度好书”、《亚洲周刊》2023年全球华人十大小说等,英文版入选“丝路书香”工程。先锋叙事结合跨界艺术,触碰和讨论这一代年轻人的心灵境况和所面临的时代场域,代表了最新成长的香港青年作家的崛起。
现授予2024小说年度创作奖。
吟光发表获奖感言
附吟光获奖感言:
感谢香港女作家协会组委会!我在香港生活十多年,《港漂记忆拼图》记载了对这座摩登城市从新奇热诚到碰撞摩擦、再到共情理解的历程,出版以后获得一些认可,我想也代表了各界对香港的关注。这次获得香港的奖项,我感到特殊的意义,就像书内外都印证了,在我们香港,多元的包容交流与对话共融是可以实现的。
从南来作家到新千年港漂,我们从各位前辈那里汲取养分,在文学组织和活动的关心灌溉中成长。我们也有着这一代青年要发出声音的担当,尤其在科技入侵的科幻时代,讲好当代香港故事,我尝试用跨媒体的多元感知媒介,从文本升维成剧场影视,邀请读者观众加入交互。
在书的结尾,我这样期许:每个人无论出身、背景、语言、学历,都有资格成为任何一个人,融入任何一座城。将来我会继续创作香港与大湾区城市未来主题的跨媒介作品,也希望这样的未来,是由我们所有人共同打造。
作家出版社推荐
《港漂记忆拼图室》
吟 光 著
作家出版社
青年作家吟光的小说《港漂记忆拼图》由九个篇章构成,每个故事中的主角都代表了其所在的群体。他们迷茫又奋进,消极但坚强,寂寞却热烈,每个人以自己的方式,成为繁华都市生命运转中不可或缺的齿轮,为命运滚动、磨损。
《港漂记忆拼图》
小说于2023年9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近日,作者吟光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子善、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文贵良、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周立民、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长聘教轨副教授施东来、作家出版社创意合作部主任宋辰辰等做客上海书城福州路店,打捞记忆中的香港-上海双城故事。
青年作家吟光
陈子善首先以书名为切入点,讲到从“北漂”“南漂”到“港漂”的历史梳理:“港漂”并不是现在才有,张爱玲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去香港,也可以说是“港漂”。早期“港漂”有的是做生意,有的打工,有的从事文化的工作。
而这一部小说中的“港漂”特指现在去香港念大学的这一批年轻人,他们在念大学当中遭遇的各种问题,从而发生了一系列的故事。“而今,这部小说把新一代年轻人的港漂置于更大更复杂的文化背景下加以表现,与以前的港漂已有很大的不同,写出了新一代年轻人港漂的追求和困惑,很有意思。”
文贵良认为《港漂记忆拼图》是一部新形态的、具有探索性的小说。和以前的只有文字不一样,它有二维码,有地图,有音频,有视频,把现代媒介技术纳入到小说中。“现在年轻人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也许更喜欢阅读这种新形态小说。这是小说在形式上的创新。从语言层面来说,作品中英语、粤语和现代书面汉语(普通话)三者结合在一起,又有实际的区分,使得小说具有独特氛围,每个角色通过自己的语言变得更鲜活、具体,形象更突出。”
活动现场
周立民表示,受港台文化的影响,香港在很多人的脑海里是幻象的存在,这种幻象可能是香港的一部分。而这部小说给大家提供了香港的另外一部分,在流行歌曲,武侠小说,电视剧,电影之外的一种情调,或者是抒情之外的痛感。
“城市痛感是读这本小说非常有感触的一点,吟光把这种痛感表达到位,让读者感受到敏感又坚强的情绪,引起共鸣。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作品中表达了对现代社会的看法,思考城市的命运,甚至是整个地球、全人类的命题,这在年轻作家中非常少见。”
他还强调了书里的几个元素:港漂身份,拼图的叙述方式,尤其是记忆,“小说的表述是一种记忆的方式,社会也必须建立起它自己的记忆。记忆这个词是我们和机器人区别的一个重要方面。小说包括文学样式,替我们保留了社会的感觉和记忆。”
吟光也是跨媒介创作者,香港作家联会及世界华人科幻协会常务理事。《港漂记忆拼图》特别邀请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媒介与交互研究所制作故事线索图、科幻影片等,昆曲艺术家施夏明、音乐家周天歌、滑倒乐队为图书提供音乐支持,使得作者的跨媒介创作以图书为载体完整呈现在读者面前。
在活动现场,吟光也分享了作品的一个独特之处,最后一章以剧本杀的方式,让每个角色在看似游戏的空间里换了身份,给了故事多元的结局。她讲道,这部小说也是基于自己的观察,故事中的人物都有一定的原型,可能是来自她在港留学的同学,室友,或者朋友。未来她会继续书写香港的未来。
寻找都市中的心灵寄托——《港漂记忆拼图》创作谈
《港漂记忆拼图》作者吟光
2010年,我从内地考入香港的高校求学,到如今已过去十多年。个人经历与时代背景杂糅在一起,不免成了“情载兴衰”。1997年出生的孩子都长大成人了,香港这个多元乃至爆炸式生长的大都会,这个充满赛博朋克味道的繁华闹市,在传统性与未来感的交织中一路向前。
科幻 CG 影片《未境之像》
踏上港岛之初,我曾怀抱对繁华的无限向往与期待,却在置身其间的时候茫然四顾。每个人步履匆匆间都是无着无落地飘浮半空,好像被谁催赶得满头大汗,连带我这个异乡客,也患上无从归属的症候。
那时我不想写东西。就算写,也不是关于此地此在,而是些虚无缥缈的云中幻想。也许还未跟这里有联结,也许始终是个局外者。直到几年后辗转离港,乃至后来去了更多地方,才发觉自己说话、做事、在路上,同样的步伐匆忙,原来已然沾染了印迹。但待到再赴港,又仍是跟本地人截然不同。就像在港时不适应开进右车道,过几年回内地,有时又不自觉开到左车道上。
有了情感的共鸣,便想写些东西了。故事越写越多,成为形形色色的“港漂”拼图:过客,游客,驻留,离开……理性与非理性交织,因为记忆的混乱,叙事线也错综复杂,弥漫的情绪倒是一致。我固执地相信,古典主义的慢、美、平和冲淡,是拯救现代都市琐碎日常的心灵寄托,所以在文中加了个戏曲演员/吟游诗人的角色,或也是对故乡和艺术的情结。在外漂泊、蹚过艰辛的时刻,身体无法回到旧土,但是得见乡人,听到几句乡音、一阙家乡的旧曲,是否能得些慰藉?
许多个在港的夜晚,我独自趴在冷气十足的冰凉图书馆的电脑前,耳机中循环着荒凉的声音,构成了很多年后对“港漂”日子的印象。失忆、错序、瞬间、闪回……寒冷让记忆破碎支离,为了组成拼图,不得不以各种方式处理记忆。或许是心境受到影响,“港漂”系列小说也沾染了这样的凄冷气,科幻作家飞氘称之为“画风冷郁”,华文作家黎紫书则说“读了让人心有戚戚焉”。
从个体孤寂开始,逐渐走向社会观察,全书篇章的排布既按照成文的先后顺序,也跟我心智的成熟过程、文风的变化等糅合在一起,勾勒出流动场域中的群像。这一系列故事风格迥异,穿插有各色新移民,文艺青涩的、忙碌奋进的、悬浮游荡的,也有落于地上的港人港事,还有外来游客的猎奇旁观,情节上互生枝蔓,以视角切换来连接故事。大都会的多元性体现于此:从不同的视角,每个人如何看待自己,又如何看待他人?其实了解自己已经如此困难,更别说理解别人了。人能心理自洽就很不易,遑论还要兼顾他人眼光。
除了故事和主题,我也想在叙事策略上同步革新,试验一下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未来化”,不仅讲“科幻的”故事,而且“科幻地”讲故事。视点人物,交互式写法,跨媒体、沉浸式叙事,这些都可以被统称为“分布式叙事”,小说并非一部仅被阅读的作品,而是一场多平台参与的体验:邀请昆曲表演艺术家施夏明与作曲家周天歌共同打造昆曲电音《荒·生》,读者可在阅读过程中播放,走向机械生命与自然山水相交融的后人类世界;进入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媒介与交互研究所的实验课程教学,以小说为底本,衍生创作全景式“媒体剧场”《未境之像》和故事线索图;在书的开篇和结尾设置专有的篇首曲、篇尾曲,作为另一维度的延展附在书中。
香港,这个勾起几代人无数回忆的大都会,从这里孕育诞生的小说、音乐、影视剧乃至服饰妆容、粤菜美食等,塑造了时代的印记,揉搓成国人的集体想象和文化记忆,也是许多作品中始终萦绕的回声。从国际范围来看,许多科幻未来的想象也从这里出发,混杂的建筑风格、狭窄拥挤的街道、多语种夹杂纷飞、花花绿绿的shopping mall、摩天大楼上悬挂的密集灯牌……涂抹出赛博朋克的底色。时代齿轮总是多情又无情,多情是总会留下印记,无情是依旧一往无前。这么久过去了,科幻美学是否有所创新,前路又在何方?
科幻 CG 影片《未境之像》
如何与自己言和,让身居城市中的个体从容自处,这一切我仍在求索当中。尝试理解他人,是有意义且必要的,因此有了本书的第九章,希望大家哪怕短暂地放下边界、体验“成为他人”,推动传播一种更为广泛的时代精神。
2021年,粤语文化重拾梳妆,以“大湾区”的新面貌再次掀起热度。香港艺人重新受到追捧,粤语老歌被改编传唱,就连“湾仔”的生活态度、饮食趣味都被关注。这股热潮会带来粤语文化新的春天吗?而千禧年以后生活在那里的个体,有着怎样的心路历程?这本《港漂记忆拼图》,能否成为某个开端或填补空缺,以“分布式叙事”的主旨和策略,促进阅读者们交换身份、理解他人、建立共情,建构一个互融共鉴的社会?
期待历史给我们答案。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