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会生病,人人也都免不了讨论疾病。但是疾病这个词其实没有严格的边界。
特征截然不同的疾病,至少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会危及患者的健康、生活质量乃至生命。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会把预防和治疗疾病看得那么重。那么胖一点、重一点是疾病么?
大家都知道,在唐朝时候我们的祖先就曾经以胖为美。很多部族和国家直到现在也仍然以肥胖为最重要的审美标准。究其原因,很可能是因为在食物匮乏的年代里,肥胖意味着衣食无忧,从而标志着家境良好、经济条件优越、社会等级较高。
举例来说,在西非国家毛里塔尼亚的300万人口中,至今仍流行着以胖为美的风俗。赘肉层叠才是女性性感的标志,而作为丈夫,也愿意娶到肥胖的妻子以炫耀自己的财富。为了嫁得更好,很多年轻女孩不得不在父母的强迫下大量进食以增重。这是一个经济生活影响审美观、审美观又影响人体健康的生动案例。
所以,依靠主观而多元的审美观来定义疾病,无疑是不靠谱的。
而医学界和医疗政策制定者在判断肥胖是否是一种疾病时,就需要非常小心了。因为一旦被定义为疾病,就意味着公共卫生系统需要就此进行积极的干预。这就包括:提供关于肥胖的危害和相关治疗手段的公众教育、提供对肥胖准确的诊断手段、投入资源研究开发肥胖相关的药物和治疗方法、报销低收入者的肥胖相关医疗支出等。这一切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而我们本来已经很稀缺的医疗资源则会面临更多挑战。
所以,要判断肥胖到底是不是一种疾病,并不能依靠审美和普遍的价值观,而是需要确凿无疑的数据:肥胖是不是真的会危害人类健康?危害程度有多大?
如今,基于来自成千上万个体的流行病学数据,大多数权威医学组织已经明白无疑地承认肥胖是一种疾病。它影响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威胁人类的健康、需要得到预防和治疗。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率先承认肥胖是一种疾病,并为肥胖症的临床诊断提出了一个简单粗糙的定量标准,当身体质量指数超过25时提示超重,超过30时即为肥胖症(身体质量指数的计算方法是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一个身高170厘米的成年人,体重超过72千克即为超重,体重超过86千克即为肥胖)。这个简单易行的指标也被广泛地宣传和推广。
不过要注意的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身体质量指数标准仅仅是个参考意见,在不同人种甚至不同个体中相应的肥胖标准有细微的差别。例如,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同样的身体质量指数下中国人的脂肪含量是高于白种人的。因此中国人可能就需要更严苛的肥胖判断标准:身体质量指数超过24即为超重,超过28视为肥胖。
相比体重正常的人群,超重和肥胖人群罹患心脏病、脑卒中、2型糖尿病和某些癌症(特别是乳腺癌和大肠癌)的概率显著增加。相应地,肥胖人群的医疗开支也显著升高。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2008年的数据显示,相比体重正常的人,肥胖症患者人均年度医疗开支增加了1429美元。考虑到美国已经成为一个有超过三分之一成年人患有肥胖症、超过三分之二成年人有体重超标问题的“胖子国家”,仅仅一个肥胖症每年就为美国增加了1470亿美元的医疗负担。
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可以预计全球范围内的肥胖症版图也会持续快速扩张。因此,即便抛开对身材样貌和活动能力的主观判断,肥胖也确凿无疑地是一种疾病,需要我们每一个个体和整个公共卫生系统严肃对待。
整理节选自《吃货的生物学修养——脂肪、糖和代谢病的科学传奇》,购书请戳“阅读原文”。
▼点击下图,即可减肥▼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