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社会后,很多人总抱怨说社会上的人情世故课本上完全没教过,也完全不懂。

但当真没有教过吗?其实很多时候都教过了,但年轻时的你没看懂。

哪怕这里提到的人情世故是指酒桌逢迎、说话之道一类粗浅的东西,其实教科书上也早已教过。

以《滕王阁序》这部骈文史上的不朽之作,从创作动机上来看,就是一部宴会上的应酬逢迎之作。(当然,这丝毫无损《滕王阁序》的伟大)

你想了解的那些所谓说话做人敬酒祝词一类的小伎俩,只需浅读一遍《滕王阁序》就能懂个大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信?且听我为你慢慢道来: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滕王阁序》的第一段,几乎就是一个完美的应酬模板。几乎句句不离逢迎。

因为它的创作背景就是王勃参与当地高官阎督公在滕王阁举办的宴席,阎督公为了显示女婿才华“以纸笔巡让宾客”,结果王勃才气应发、奋笔写就。这才创作了这么一部流传后世的美文。最后宾主尽欢而散。

当时的情形,像不像在酒宴上领导邀请客人展示才艺、发表演讲一类的活动?

当然,就不指望谁能有王勃的才气了。但是面对应酬的大体思路和方向是没有错的。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

王勃没有一上来就直接对阎督公一通马屁乱拍,而是先盛赞其地理人文。

就像酒桌上恭维领导或者是结交朋友,你才刚一见面就一顿猛夸显然不合适。大多也是先从对方故乡的地理人文开始聊起。

举个例子,加入对方是青岛的。你就可以从当地特色啤酒开始进入话题。

“原来您是青岛人啊,青岛我有幸去过,那阵子天天晚上邀着朋友去哈啤酒吃蛤蜊,别提多爽了!”

大多数人都有家乡情节,尤其是久居外地的。一提到家乡风物特产,自然会忍不住打开话匣子。

当然,这得建立在你对各地风土人情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可千万不要对方说他来自内蒙古,结果你问他小时候是不是骑马上学。

这就尴尬了,口才建立在见闻的基础上,如果啥都不知道还不如不开口。

不过说到底,这种盛赞家乡的开场也只是基本路数,类似的恭维阎督公听得多了,也没有放在心上。但到后面阎督公看着看着不自觉就舒展眉头,面露喜色:

“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这一段信息就更密集了,王勃很自然地就把恭维话的主旨由“地灵”转到了“人杰”身上。

注意了,王勃最先提到的两个人:都督阎公和宇文新州。

这两人的具体名字已不可考,但从称呼上看,两人官职一个是洪州都督、一个是新州刺史。

类比于今天,相当于一个是本省省军区司令员,一个是外省的省长兼书记,两人级别大致相同。但因为做东的是阎督公,所以王勃将阎督公排在前列,这是十分恰当的。

当今的酒局宴会中,姓名顺序以及座位排次同样重要。

如果你不知道不同职务对应的级别和实权大小,冷落了位于宴会焦点的大人物,反倒是对一个冷板凳大献殷勤。那么你相当于同时得罪了双方。

给足了主人和正宾的面子,接下来提到的两个人物是孟学士和王将军。

两人姓名同样不可考,但依据《滕王阁序》创作的背景来看,孟学士就是这次宴会的主人阎督公的女婿,而王将军应该是阎督公的心腹爱将和头号下属。(有人根据清朝《古文观止》评注判断阎督公女婿是吴子章。但《唐摭言》明确说:“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考虑到年代原因,明显《唐摭言》记载更为可信)

拍完了主人和正宾的马屁,溢美之词接下来给到阎督公的贤婿和爱将上,这马屁就算是拍圆,转了一圈还是拍回到主人阎督公心坎上:

言外之意就是,您不仅女婿才学过人,麾下也是人才济济,日后必定官运亨通、前程似锦!

除了这一层意思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滕王阁上这场宴会的用意本就是阎督公为了让自己的女婿在众宾客前施展才华、展露头角。

王勃如果言辞过于犀利自高,多少会招来孟学士乃至其老丈人阎督公的不满,所以需要把姿态放低,在展示自己文学天赋的同时也不能打压了主角的面子。

从史书记载来看,一开始时阎督公听到王勃要抢作文自己女婿的风头,也是勃然大怒:“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但看了过后,很快就佩服不已,矍然曰:“天才也!”两人极尽宾主之欢。

再接下来看第一段的最后一句: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家君做宰,路出名区”这一句意思是“我父亲也是做官的,途经贵宝地。”

王勃的父亲是交趾县县令,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市长兼书记。他在吹捧宾主的同时,也稍带着向众人亮明了身份,展示自己的社交价值。

宴会上,面对比自己身份地位高的人要自谦,但也不能太卑微把自己贬得一无是处。自轻自贱只会被别人看低,需要在保持谦逊的同时,让周围人相信你也是有实力挤进这个圈子的。

至于接下来的二三段包括那句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主要是写景,想深入了解的可以去看名家的文学赏析,我就不卖弄了。

主要说下第四、五、六段。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王勃在第四段末尾笔锋一转,从写景迅速切换为直发胸臆,表明自己渴望受到朝廷重用。这一番话不仅是心中有感而发,同时也是说给在座诸人听的。

什么意思?一方面在座诸人像王勃一样不得志的一定不在少数,能够引发广泛的共鸣。另一方面,也是渴望得到贵人相助。

接下来第五段,同样是抒发感怀,这里王勃第二次自比贾谊,为什么?

这就需要结合王勃的经历了,王勃和贾谊不仅同样的文采耀世,而且一样有被贬谪居的经历,一样曾为帝子陪侍(贾谊曾任梁怀王太傅,而王勃仕途的起点也是太子修撰)

王勃之所以被贬乃是因为奉命替太子撰写一篇《檄英王鸡》的檄文。

这个檄文非常的无厘头,纯粹只是因为太子李贤沉迷于斗鸡,相约与兄弟英王举办斗鸡比赛,想要在赛前挫一挫英王的锐气。

结果檄文方一传出,唐高宗李治就大为震怒。文中的“两雄不堪并立”、“见异己者即攻”、“与同类者争胜”这些词汇,让李治觉得王勃是在暗讽夺嫡之争,一怒之下将王勃逐出长安。

也不知道是不是经历了这一次无心之失后王勃从此长了记性,在创作《滕王阁序》时,虽然是即兴发挥,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但言辞滴水不漏,让人找不到任何诽谤朝廷和君王的证据。

比如这一句“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这里王勃连用“非无圣主”和“岂乏明时”二词,表明自己的失意遭遇和主上昏庸、朝局昏暗毫无关系,只是因为时运不济、命数如此而已。

这一番牢骚可谓是极其高明,既博取了同情,又不留下把柄。这不是人情世故是什么?

有多少人在酒桌上一说到心中愤懑处忍不住大骂领导、痛诉不公?要知道有多少只眼睛在盯着你。不分场合,擅自议论别人,很容易授人以柄。

表达感激,要对人不对事;发表抱怨,要对事不对人。

最后再来说说第六、第七段。这两段在不懂的人看来只是花样拍马屁,但其实其中同样大有门道。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呜乎!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无路请缨”、“有怀投笔”几乎是把王勃渴望得到赏识的心里话直接给抛出来了。

而且经过前面一番真诚恳切的铺垫,不会有任何人觉得突兀,觉得他功利性太强。你是领导,你看到这有才华的年轻人,不会心生惋惜吗?

这里注意,为什么王勃明明是“一介书生”,却连用了“终军请缨”和“班超投笔”两个军旅典故?难道堂堂王大才子找不到更合适的比喻了吗?

当然不是,因为他说这番话的主要对象是阎督公,而前面提到,阎督公是武职,相当于现在的省军区司令员。

所以王勃意思其实很明显了,他虽然是个读书人,但如果能蒙阎督公赏识,投笔从戎这条路,他也可以走。

好了,请求已经提出了。再不来一番连环彩虹屁就说不过去了吧?

看看王勃是怎么拍马屁的:

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呜乎!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龄”、“叨陪鲤对”、“钟期既遇”

这一连串的用典引用的都是哪些人的典故?

谢玄、孟子、孔鲤、钟子期、伯牙。

无一不是留名青史的名人雅士,这一番吹捧无疑把在场所有人的level都提升了不止一个档次。

尤其是那一句“兰亭已矣,梓泽丘墟”,更是把这场宴会同兰亭宴饮和金谷集会相提并论。

这两场宴会的主角分别是当时的顶级世家琅琊王氏以及才华横溢的“二十四友”

在王勃生活的那个时代,世家的影响力还远未消散,名士风流更是让无数文人心驰神往。

王勃显然也是对当时的社会风气了如指掌,知道在场众人都渴望什么。

这一番吹捧,可谓是抹了蜜一样结结实实地拍在了马尻子上,还不叫他们都嗨翻天?

很多人不懂对方所处圈子的风气,自以为是在拍马屁,实际上是一巴掌拍在对方脸上。

我曾经参加一酒局,桌上有一商人在吹捧某体制内著名歌唱家:“您唱得太好了,比张学友唱得还好听。”

结果歌唱家脸立刻就黑下来了,那商人就是纯外行,完全不了解体制内的音乐圈子。

像这种体制内学院派歌手对流行乐坛是很鄙视的,他以为把对方和张学友对比,别人听了会舒服,但实际上对方只想在心里骂娘。

继续说《滕王阁序》,短短六段骈文,总共不过千字。

从夸赞洪州的地理人文开始,继而吹捧此贵地的长官,跟着开始大展自己才华,再一边抒发不得志的感慨、一边含蓄暗示渴望得到提携。最后以一番盛赞收尾!

这还不算教你人情世故?这简直是在手把手地去教,小时很多事看不懂很正常,但年长后不妨回过头去再回顾几遍。

人生中很多事都这样,有了不一样的经历、以不一样的心态去看,往往能学到很多新东西。

建了一个知识星球,一些深度体系化的、发不出去的、容易被删的都会在里面更新,也随时接受群友的任何咨询,有意向深度沟通交流的朋友可以扫码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