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社会讲究宗族礼法、注重上下尊卑,这也是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的原因之一。
谈起礼法,自然少不了嫡庶制度,这不仅关乎到家族文化和遗产的传承,也直接影响到家族成员系的稳固,对家族是否能够百年兴旺、长期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按照古代的礼法规定,只有嫡系成员才有权继承家业,通过血缘关系确定不同家族成员的地位和权利,避免在财产分配和行使权利时出现混乱,最大限度的规避了家族内部争权夺利引发的内耗。
随着时代的发展,嫡庶制度已经不复存在,与之相关联的礼法约束和规则也失去功效,许多伴随其生的称谓和含义也烟消云散,被现代社会淘汰。
然而长孙这一称谓却并没有随着嫡庶制度的崩溃而消亡,相反却经常出现在人们的交谈内,那么经过历史的变迁后,长孙背后所代表的含义是否发生过变化呢?
一、古代社会长孙称谓约定
古代社会与现在社会有着完全不同的家庭组织关系,这影视剧中就可窥之一二,这其中最大的不同莫过于现代社会实行一夫一妻制。
古代稍微有点地位和财富的家庭都是“三妻四妾”,不同身体地位的女人的孩子,在家族中有着待遇和权利迥然不同的区别,即嫡庶之分。
嫡庶制度可以称得上古代礼法的核心,嫡长子拥有无可质疑的继承权和举足轻重的话语权,在家族中地位崇高,占据了家族最多的资源。
只有正妻的生下的孩子才是嫡子,其第一个孩子称之为嫡长子,其余妾室,哪怕生下的孩子年龄居长,也只能称为庶长子。
同样,长孙这一称谓,在古代也只能冠之于嫡系之内,即嫡长子正妻所生的第一个男子,才能被称之为长孙,是家族下一代的继承人。
其他出身的孙子,即使年龄再大,在礼法的约束下,也不能拥有长孙这一称谓。
“长”这个字,在这里的含义,主要是代表着地位。
古人虽然对开枝散叶、子孙满堂有着非一般的执着,但更多是倾向与嫡系一脉的香火旺盛,有嫡系有了延续,家族传承才不至于混乱。
如嫡系一脉迟迟没有子嗣,影响了家族绵延,往往会从近支中选择血缘关系最亲的后辈,过继给嫡系,做为长子长孙,以符合礼法要求。
许这种约定与现代人观念有一定冲突,但在古代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如果不是嫡庶制度的约束,争夺家产会让许多家族伤。
无论是长子还是长孙,其核心意义在于对家族稳定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让家族可以每一次安然的完成过渡,让下一代安全完成接力。
二、古代家族潜心培养长孙
古代社家族的传承往往大于个人的幸福,但家族中个人的行为有时却会影响到家族发展,这就要求家族通过培养长子长孙教育年轻一辈。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