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她曾是备受瞩目的央视主持人。

然而,因为一句失言,几乎毁掉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一时间,这位曾经风光无限的主持人成了公众批评的焦点。

观众纷纷指责她“崇洋媚外”。

那么,“消失”9年后的她现在过得如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1976年,她出生在山西晋南的小城临汾。

柴静可谓是含着金汤匙出生,在那个普遍教育水平不高的年代,她出生在一个高知家庭。

父亲是医生,母亲是教师,家境优渥。

他们住在一座祖传的大宅子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柴静的母亲是个坚强的女性,不仅能处理好家庭事务,还勤奋学习,成绩优异。

19岁时,她成为了一名小学教师。

后来因教学成绩突出,被评为山西省首批特级教师。

不久后,她被任命为临汾某小学的校长。

在这期间,她遇到了同样善良执着的父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柴静两岁时,母亲开始教她识字,用纸板做成识字卡片,做成项链让柴静拨弄着提高学习兴趣。

4岁时,柴静进入小学,母亲把她带到自己任课的班级,让她坐在最前排接受教育。

稍大一点,母亲为柴静订阅各种儿童报刊,还腾出一间小屋子当书房。

每天放学回家,柴静都会坐在小书房看小人书。

13岁时,柴静接触到广播。

从此,她的心中就梦想着长大后成为一名电台广播主持人,过上与身边人截然不同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1年,15岁的柴静到湖南长沙读大学,对广播的喜爱依然不减,最喜欢听音乐排行榜和谈心节目。

后来她鼓起勇气,写信给湖南经济电台红极一时的主持人尚能表达自己做主播的想法。

面试通过后,她开始做她的第一个节目——《另一种声音》。

整个暑假她没有回家,留在长沙做节目,吃最便宜的方便面度日。

大学毕业后,柴静凭借独特嗓音和主持功底,在湖南广播电视总台主持节目《夜色温柔》。

但由于节目在午夜播出,很多人不看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柴静凭借知性的主持风格圈粉无数,短短一年就成长为湖南艺台综艺部的中坚力量。

为弥补非科班出身的差距,她努力学习,三年后成为部门副主任。

柴静并不满足于此。

她放弃在湖南广电的声誉和地位,到北京广播学院进修电视编辑,一边进修一边成为《三联生活周刊》的记者。

1998年,受湖南广电邀请主持节目《新青年》,凭借出色的表现在一众人中脱颖而出,被著名电视人陈虻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柴静辞去湖南广电工作,前往中央电视台,与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搭档。

刚进央视,她自信提出的节目策划方案被推翻。

但她越挫越勇,多次修改方案,联系各方获取新闻题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3年,柴静作为央视栏目《新闻调查》的出镜记者,参加了《北京“非典”狙击战》,成为第一批深入非典一线的记者之一。

她无惧危险,3天6次进入隔离区近距离采访,被评选为“2003年中国记者风云人物”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后,柴静陆续主持节目《面对面》《24小时》。

2009年,她选择主持改版后的评论类节目《看见》

然而,柴静这个人真正意义上“大火”起来,是在她的纪录片《穹顶之下》第一季上映之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颖的想法、独特的拍摄视角都将这部纪录片和柴静这个人推向了高潮。

但也因其中言论备受争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柴静的纪录片《穹顶之下》虽然初衷是为了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

但其中却存在数据真实性的问题。

在影片中,柴静使用了一些令人震惊的数据来强调中国环境污染的严重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这些数据经过加工和夸大,与国内的实际数据相差甚远。

例如,柴静信誓旦旦地说中国空气污染问题是世界第一。

但实际上,按照人均计算,我国的污染程度甚至连前排都排不上。

第一名应该是印度。

这种罔顾事实的数据引用,无疑引发了大众的质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柴静在纪录片中的言论也引发了大众的不适。

她不仅使用虚假数据,还用西方双重环保标准批判中国环境问题。

言语中倾向西方,给人一种贬低中国的感觉。

比如,她将中国的污染问题抬高到世界第一的位置,严重夸大了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尤其是北京的环境污染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纪录片走出国门,很容易就在国际社会之中败坏中国的形象。

此外,柴静在片子的开头表示自己的女儿得了肿瘤,并暗示这是由于雾霾的影响,但后面却完全不提这件事,也没有任何证据出现。

这无疑是在糊弄人。

面对大众的质疑,柴静甚至拒绝向大众道歉,这种趾高气扬的态度更加激起了民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罔顾事实的数据引用,让大众对其作品失去了信任。

随着争议的不断扩大,官方不得不出面将《穹顶之下》从各大平台陆续下架。

柴静的其他作品也因她的负面形象受到影响,在国内的传播和影响力大大受限。

形象崩塌柴静从央视名嘴沦为争议人物,“公知女神”称号不再,被贴上“假爱国”标签,形象一落千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经,柴静凭借在央视的出色表现和勇敢无畏的精神,成为备受尊敬的媒体人,被称为“公知女神”。

然而,她的一系列争议行为让她的形象彻底崩塌。

赴美产子、在纪录片中使用夸大数据和歪曲事实的手法、站在西方立场与国内专家观点格格不入等行为,让大众对她的看法发生了巨大转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她将女儿的病因简单归咎于我国的空气,却不提自己孕期的不当行为也可能是病因之一。

这种推卸责任的做法令人不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她在呼吁环保的同时自己却开着高排放的跑车到处跑。

这种言行不一的行为更是让网友们愤怒。

她的形象从曾经的“女神”变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鼠”,失去了大众的支持和信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此事之后,柴静就很少再出现。

后来得知消息时,她已经移居国外。

那么柴静如今的生活究竟怎样呢?

外界对柴静移居海外后的具体生活状况知之甚少。

但从偶尔透露的片段来看,她似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平静,享受着简单平凡的日子。

然而,她在国外拍摄的作品未引起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她在文化话题上进行的探索,所拍摄的纪录片似乎并没有像以前的作品那样引起轰动。

甚至可以说有些惨淡。

曾经凭借《穹顶之下》引发广泛关注的她,如今在国外的作品却反响平平。

这种巨大的落差让人唏嘘不已。

在日本核废水排放问题上,柴静的沉默也引发网友讨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曾经的环保斗士,她在面对如此严重的环境问题时选择了保持沉默。

这让人们对她的动机和立场产生了质疑。

有人认为她的双标行为令人失望,曾经坚定地呼吁环保,如今却对日本核废水排放视而不见。

这种沉默也让她的“环保斗士”形象遭遇滑铁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经的光环逐渐褪去。

或许柴静有自己的考量,但她的沉默无疑让人们对她的看法发生了改变。

总之,移居国外后的柴静,生活看似平静,却也充满了争议和质疑。

未来她会走向何方,我们不得而知,但她的经历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思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4

柴静的故事引发我们对公众人物责任的反思,在社会责任和个人追求之间应取得平衡。

她的经历是时代变迁下公众人物与公众之间复杂关系的缩影,其跌宕人生究竟是时代浪潮裹挟还是个人选择使然,值得我们思考。

柴静曾以其出色的新闻工作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而备受瞩目。

但后来却因一系列争议行为而陷入困境。

她的经历提醒我们,公众人物在追求个人目标的同时,不能忽视自己的社会责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柴静的成名之路来看,她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才华在新闻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然而,在《穹顶之下》引发争议后,她的形象开始崩塌。

作品受限、形象受损,最终选择移居国外。

但在国外,她的生活也并非一帆风顺。

作品未引起关注,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的沉默也引发了质疑。

公众人物的言行对社会有着巨大的影响,他们应该更加谨慎地对待自己的行为和言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柴静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选择不仅会影响自己的命运,也会影响他人对自己的看法。

在社会责任和个人追求之间,公众人物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要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又要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柴静的经历也让我们思考,在当今社会,公众对公众人物的期望越来越高。

公众人物不仅要有出色的才华和能力,还要有良好的品德和社会责任感。

他们的言行应该符合社会的价值观,为社会树立榜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总之,柴静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反思。

我们应该从她的经历中吸取教训。

在追求个人目标的同时,不忘自己的社会责任,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免责声明】

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