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5岁的张璞先生是一位北京的资深集邮爱好者和签名文化藏家。前几天,原本在苏州参加活动的他突然改变行程,连夜坐火车赶来上海寻宝打卡。
那么,他的这次上海之行情况如何呢?本期新闻晨报《上海会客厅》节目,我们按照这位北京大爷来上海“邮游”的活动轨迹进行了记录式报道。
北京大爷来上海“邮游”
记者第一次遇到张璞是在11月25日巴金图书馆的开馆揭幕仪式之后。当天中午开馆仪式结束之后,张璞和第一批市民朋友进馆参观,当时他背着一只大包风尘仆仆赶来,满头大汗。
据张璞结束,这次巴金图书馆开馆的消息是他在上海的一位朋友向其透露的,而他是11月24日刚刚到苏州准备参加其他活动,所以连夜买了晚上9点多的火车票赶来上海,到上海已经是晚上10点半了,在火车站附近找了旅馆住下,准备第二天上午来巴金图书馆。
“旅馆在静安区,那里交通相对方便,两个人一间,我还可以等北京来的集邮爱好者孔先生。”张璞这样解释。
在巴金图书馆二楼的盖查打卡处,张璞拿出自己的藏品手题封与上海的集邮爱好者进行交流。
这次上海的巴金图书馆之行,张璞利用巴金图书馆的三个纪念图章,在现场制作了巴金主题的原地实寄纪念封,当天去武进路附近的邮政支局邮寄给北京各单位的邮友二十多件纪念封,给自己邮寄了三件纪念封。此外,张璞给武汉的一位邮友邮寄了三张巴金先生的原地封,这位邮友委托张璞在上海做鲁迅先生的原地封,因为张璞带的邮票数量不够,邮友11月27日从武汉寄出邮票,11月30日晚上张璞已经收到了。
“这批纪念封的意义在于当天恰逢巴金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日,又是巴金图书馆开馆之日,并且使用了《中国现代文学家》纪念邮票当中巴金先生的那枚,还使用了邮票边纸,将边纸上巴金的信息一并留存贴用,销盖了11月25日当天的邮政日戳,成为永久性的巴金主题纪念藏品。”张璞告诉记者。
11月27日,上海邮政总局大楼主题邮局开业。1924年,坐落于苏州河畔、四川路桥北堍的上海邮政大楼正式竣工启用,历经百年沧桑,成为了全国邮政系统唯一建成后一直在使用、并独具特色的标志性建筑。今年,它迎来了100岁生日。当天,上海市邮政分公司特在百年邮政大楼的二楼营业大厅内开设“上海邮政总局大楼”主题邮局。主题邮局利用上海邮政大楼资源,在保留原有服务的基础上,开发了众多邮政大楼特色邮品及文创产品,并提供纪念戳加盖、个性化明信片打印等服务。
张璞当天做了两种形式的藏品,实寄封和实寄明信片,大约十五六件。“当天邮局制作邮品的人很多,有盖戳和制作邮品的,有带着厚厚一摞的,我手又比较慢,打完戳再手写,所以忙活了一天。从集邮和收藏的角度都是讲究第一,两个首日,一个是上海邮政总局大楼主题邮局首日风景戳,一个是首日的彩色邮资机戳”张璞说。
11月28日上午,张璞应邀来报社录制视频节目。说起这次来报社录制节目,其实也是机缘巧合,之前张璞在巴金图书馆并没给记者留下联系方式就离开了。11月27日晚上,记者的朋友樊晔亲小姐在地铁上遇到了张璞,樊小姐正好参与了巴金图书馆的开馆仪式拍摄,所以她马上认出了这位北京大爷,并在车上留下了联系方式,安排了第二天的视频采访。
11月27日晚上,樊晔亲小姐在地铁上遇到张璞11月28日上午,张璞应邀来报社录制视频节目
中午在报社录制完节目之后,张璞下午去上海展览中心亚洲国际集邮展探场,因为展览要到第二天(11月29日)上午正式开放,他准备熟悉一下环境和服务安排。当天晚上,由上海藏家请客做东,他在申城度过了自己的生日。“当天因恰逢七十五岁生日,上海邮友做东,和京赣浙沪几位邮友相聚餐叙,祝贺生日并畅谈手题封集邮,感动。”张璞回忆道。
11月29日上午,亚洲国际集邮展览在沪开幕,展览吸引了全国各地的集邮爱好者纷至沓来。张璞与北京邮友先去火车站附近的邮局购买亚洲邮展纪念邮票,发现已经有人排队,担心买不到邮票,又打车去了四川北路的邮政总局大楼购买邮票,看到现场有人排队,北京邮友又回去了。
而张璞坚守邮政总局大楼,最后买到了四套纪念邮票,制作了两张上海邮政总局大楼文化加贴双票封,所谓的双票是指一张邮票和与邮票主图的纸藏品,如门票、画片,还要用邮戳将双票连体。
张璞制作的上海邮政总局大楼文化加贴双票封
下午,他到上海展览中心制做了上海展览中心邮票的主图原地封和文化加贴双票封。还用一个上世纪50年代上海展览中心邮票的老信封制作了主图原地封。三个戳:一是亚洲邮展开幕日的纪念戳;二是亚洲邮展11月29日的纪念戳;三是亚洲邮展临时邮局的邮戳,三个戳都是11月29日,其中邮展开幕日的纪念戳理论上就使用一天。
上海展览中心邮票的主图原地封、文化加贴双票封用老信封制作的主图原地封
张璞在亚洲国际集邮展现场
“大家都可以盖纪念戳,但是用什么封制作,加贴什么东西,那就很有讲究了。我用的这几件相关地的纸藏品都是独一无二的,一个老信封加三个11月29日的纪念戳。老信封和是多年之前在北京旧市场淘到的,当时觉得挺有意思,就一直留下来了,平时不轻易使用,想等邮票发行时使用。没想到,这次老信封等到了用它的最佳时机。”张璞告诉记者。
11月30日,张璞与上海北京的邮友一道去崇明岛“邮游”,由上海邮友自驾开车前往。两项任务,参观崇明学宫,实寄邮品。“在学宫附近观景台上观看长江风光,见大江水平如镜,夕阳远墜,波光摇曳江面,煞是好看。”
张璞与邮友一道去崇明岛“邮游”“京沪桂邮友同游上海崇明学宫纪念”群签封
当天下午,为纪念崇明之行,邮友们在崇明制作了四枚群签封,每人一枚留做纪念,信封上贴上背包游邮票,销盖崇明南门邮局当邮戳,加盖了崇明学宫宣传图章,上海邮友写明封题“京沪桂邮友同游上海崇明学宫纪念”,四人签名,记录了四人的崇明之行。
《美丽中国》第四组普通邮票原地实寄封《美丽中国》第四组普通邮票,左上角为上海长江入海口(80分)
中国邮政今年9月曾发行了《美丽中国》第四组普通邮票,全套共计6枚,其中一枚邮票(6-1)图案是上海长江入海口风光,而陈家堡镇邮局是邮友们公认的这枚邮票的原地邮局(距离长江入海口相对最近的邮政支局之一)。“下午离开学宫之后,大家直奔邮局做原地实寄封,赶到邮局时,华灯初上,邮局已经下班了,大家匆忙趴在窗台上贴邮票写地址,最后将信件放到邮筒里面去了,并照相留念,以记此邮。”张璞告诉记者。
上海收获满满,还有一个小小心愿
12月1日中午,张璞与记者再次相约,分享了他这几天在上海的行程和“邮游”。
我从北京这次专程来上海,主要目的就是参加巴金图书馆的开馆仪式,然后利用巴金图书馆提供的一些宣传图章,制作一些巴金先生题材的收藏品。巴金图书馆的建立为我们制作相关藏品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另外,上海是中国文学的重镇。上海有许多的文学家、书画家和艺术家,他们在国内乃至国际上有一定的影响力,我也带来了一些相关的纸质藏品,准备在上海利用上海邮政的邮戳制作一些相应藏品,丰富自己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家系列藏品的收藏。
再者,这次来上海参加亚洲邮展并制作四件邮品,都有相对应图案的邮票,现在看来,这些目标基本都顺利完成了。
市民在巴金图书馆内参观(12月1日拍摄)
张璞认为自己与上海有缘,而这与他几十年来收藏的“名人手题封”有关,他这次在巴金图书馆向市民展示了自己珍藏多年的巴金先生的手题封。
手题封就是利用邮政发行的专题的首日封或者纪念封,契合亲手用笔在信封上写题词名人,从而使邮品达到完美的统一。我收集中国作家、科学家、艺术家和书画家这四个系列的“名人手题封”。上海是中国文学艺术的重镇,有许多知名的作家、科学家和艺术家,这么多年来,上海老一辈的书画界、艺术界和科技界名人,他们的手题封我都有收藏。
在张璞看来,手题封已经超出了单独的签名,它有了更大的社会信息社会容量:“领略他们的题词,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他们对世界、对文学、对写作的认识,也能启迪我们后人。这些东西鲜活地展现了他们的经历。他们的一段题词和一个签名,就等于他们给了我们自己生命中的3秒钟、5秒钟和20秒钟。”
而自己这次来上海之后,张璞还有一个心愿,那就是希望在明年上海文学馆建成开放之后,能够借一方宝地,向社会公众分享自己收藏几十年的百张“名人手题封”。
吃完午饭,他背上大包又风尘仆仆步行去上海展览中心的亚洲邮展,记者送他到楼下。“我后面几天还打算去虹口的鲁迅纪念馆,杨浦的国歌展示馆,武康路的巴金故居,上海可去的地方太多了,随时有新发现,实在逛不过来。”张璞笑着说。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