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0块钱?”我盯着手机屏幕,忍不住重复了一遍,“这是什么聚会,收费这么高?”
手机里传来张强的声音:“别这么计较了,老同学都没说什么,你也别扫兴嘛。”
我深吸了一口气,没再说话。手指在手机屏幕上犹豫了几秒钟,最终没有发出那句“我不参加”。
群里的消息依旧刷得飞快,大家兴奋地讨论着聚会的日程安排、酒店的档次,还有纪念品的样式。可我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说实话,我不是舍不得这1800块钱,只是觉得,这样的聚会,已经完全变了味儿。
我叫陈志文,今年四十五岁,是一家普通公司的职员。
和大多数人一样,我过着平凡的日子,每个月拿着固定的工资,供孩子上学,照顾家人,日子虽然不算宽裕,但也不至于捉襟见肘。可是,这次同学聚会的要求,却让我感到压力山大。
我和群里的这些老同学,已经很多年没见了。
上一次见面,还是十年前的一个夏天,那时候我们刚毕业没多久,大家都还在为生活打拼,聚会也简单,一人出200块,吃顿饭聊聊天,气氛倒也轻松愉快。
可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都变了。有人事业有成,成了老板;有人出国深造,拿着高薪;也有人像我一样,过着平凡的生活。
渐渐地,聚会的档次越来越高,费用也水涨船高。最初500块,后来800块,再到这次的1800块,我感觉自己再也跟不上了。
当年我们班的班长王凯,现在是一家上市公司的高管,这次的聚会就是他牵头组织的。
群里的消息几乎都是他发的:“五星级酒店包房,三天两夜,吃住全包,还有摄影师全程拍照,事后每人一本精装相册,绝对物超所值!”
我看着这些消息,心里却翻腾起一股无名火。同学聚会的意义,难道就是比谁更有钱,比谁更会花钱吗?
我想起那一年刚毕业时的我们,虽然穷得叮当响,但却满怀热情。
班里有个叫刘昊的小伙子,家里条件不好,毕业后在工地上干活,每次聚会他都提前打电话给我,说自己实在拿不出钱。
我总是笑着说:“没事儿,一顿饭而已,我替你垫了就行。”可现在,我连垫钱的心思都没有了,因为我知道,这样的聚会,早已变成了某些人的炫耀场。
群里热闹得很,有人问:“王凯,这次聚会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活动啊?”
王凯很快回复:“当然有!除了吃喝,我们还安排了酒会和卡拉OK,现场还有抽奖环节,奖品都是名牌。”
看到这条消息,我忍不住冷笑了一声。这些所谓的“活动”,真的是为了增进同学感情吗?
我犹豫了几天,最终还是决定不参加。我在群里发了一条消息:“这次聚会太高端了,我怕自己消费不起,就不参加了,大家玩得开心。”话一出口,群里立刻炸开了锅。
张强是第一个跳出来的:“志文,你这话就不对了,同学情谊是无价的,怎么能用钱来衡量?”
接着又有人附和:“是啊,这么多年都没见了,好不容易聚一次,别因为钱的事扫了大家的兴。”还有人直接发了一句:“嫌贵就直说,别拐弯抹角。”
我看着这些消息,心里又气又无奈。同学情谊是无价的,可为什么每次都要用这么高的代价去维系?
我没有回消息,只是默默地退出了群。退出的那一刻,我心里竟然松了一口气。
几天后,我听说了聚会的情况。据说,参加的人不少,但真正玩得开心的却没几个。一位从外地赶来的同学,光路费就花了两三千,结果到了酒店却发现,整个聚会的重心都在几个老板级别的同学身上。大家围着他们拍马屁,聊的全是生意经,根本没人在乎其他人的感受。
还有一个女同学,离婚后一个人带着孩子,日子过得很艰难。这次她硬着头皮来了,却因为没凑够1800块,被人当众嘲讽。她最后哭着跑出了酒店,说再也不会参加这样的聚会了。
听到这些,我心里五味杂陈。同学情谊,本该是最纯粹的东西,可现在,却被金钱和虚荣心弄得乌烟瘴气。
我想起了父亲曾经对我说过的一句话:“人和人之间的感情,靠的是心,不是钱。”是啊,真正的感情,不需要用豪华酒店和昂贵的相册来包装。如果一段感情,需要靠金钱来维系,那就已经变了质。
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参加过任何同学聚会,也没有主动联系群里的人。不是我冷漠,而是我觉得,与其在虚伪的场合里浪费时间,不如陪着家人,过好自己的日子。
有时候,人和人之间的距离,不是时间拉开的,也不是空间隔开的,而是观念不同。道不同,不相为谋。
这次聚会,让我彻底看清了所谓的“同学情谊”。我并不后悔退出群,因为我知道,真正的朋友,不会因为你多交了几百块钱就记住你,也不会因为你没参加聚会就疏远你。
生活已经够难了,我们没必要为了那些虚假的关系而委屈自己。人这一生,最重要的不是讨好别人,而是活得舒心。
热门跟贴